文_劉吉同(河南新鄉(xiāng))
賀若弼是隋初名將,其父賀若敦在北周為將時,因抱怨朝政而被攝政王宇文護逼令自殺。臨死前,他將兒子叫到跟前,說:“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睘榱俗寖鹤右簧斡?,遂“引錐刺弼舌出血,誡以慎口”(《隋書·賀若弼傳》)。
老父的辦法不可謂不殘酷,兒子記住了嗎?暫時記住了。北周武帝立長子宇文赟為太子,宇文赟暴戾頑貪,做了很多混賬事,但卻設法蒙蔽武帝。老臣烏丸軌憂心忡忡,便對武帝說:太子不是做帝王的料,“臣亦嘗與賀若弼論之”。之后武帝問賀若弼:你與烏丸軌是怎樣說的?太子就是扶不起的阿斗?賀想到老爸臨終遺言,怕禍及自身,便“反水”了,說:“皇太子德業(yè)日新,未睹其闕?!碧永^位后,立馬殺了烏丸軌,賀若弼則逃過一劫。
但賀若弼長遠沒記住。楊堅于隋皇九年大舉伐陳,賀若弼被任命為行軍總管,立下赫赫戰(zhàn)功。戰(zhàn)后“弼自謂功名出朝臣之右,每以宰相自許”。然而,隋文帝卻拜另兩位功臣高颎、楊素為相。賀若弼內心不平衡了,于是“錐舌”之誡也就忘了,“云此二人惟堪啖飯耳”。楊堅大怒,先將他罷官,后下獄,再除名為民。不幸中的大幸是,“上惜其功”,賀若弼總算保住了腦袋。
隋煬帝大業(yè)三年,賀若弼從駕北巡至榆林。好大喜功的楊廣,命人造了一個可容納數(shù)千人的大帳篷,然后召突厥啟民可汗及其部眾,讓之在里面盡享盛宴,以示皇恩浩蕩,我乃天下“共主”。賀若弼與高颎有點看不下去,私下議論太奢華,結果被人告發(fā),兩人一起被誅,賀若弼“妻子為官奴婢,群從徙邊”??蓱z賀若弼,老父苦心錐舌誡子,但最終還是忘了,也步上了“吾以舌死”的悲慘之路。
那么,賀若弼為什么記不住“錐舌”之誡呢?其實道理很簡單,說話乃人的天性。人長嘴巴,一是吃飯二是說話。如果不說話,那就和動物差不多了。其實動物也要“說話”,喜怒哀樂時也要表達。比如豬,餓了它會連續(xù)發(fā)出叫聲,遭宰時更是聲嘶力竭地大叫,大概是表達恐怖、憤怒、絕望和抗議吧?
人比動物高級得多,表達的欲望更強烈。高興和痛苦時,遭到欺負時,遇到不公時,有了重大發(fā)現(xiàn)時,追求真知、真相、真理時,都想痛快地表達出來,乃至“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歷史上慘烈的“文字獄”數(shù)不勝數(shù),但一代又一代仍有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除了信仰等因素,最基本的恐怕還是“不平則鳴”的“原動力”?!板F舌”之誡,能有一時之效,難有永久之功,賀若弼最后把它“遺忘”了,道理就在這里。
不過,歷史上確有“閉嘴”的人。公元275年,權臣司馬師廢了魏帝曹芳,太宰中郎范粲極度憤怒,“素服拜送”廢帝到金墉城,之后“遂稱疾不出,陽狂不言,寢所乘車,足不履地”。范粲活了84歲,但最后36年都沒有說話,臨終死在了他睡臥的車子上(《資治通鑒》卷80)。
范粲的行為很符合古代臣子的道德規(guī)范。不過,假如賀若弼們?yōu)楸堋拔嵋陨嗨馈敝?,而效仿范粲堅持幾十年不說話,那后果又會怎么樣呢?其一,思維嚴重下降,甚至會將人變成傻子。其二,破壞人體系統(tǒng)平衡,引發(fā)重大疾患,尤其是精神疾病。其三,痛苦之極,生不如死。假如一個民族這樣的“聰明人”和“堅強者”多了,那只會加速本民族的退化。還是魯迅說得好,“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fā)表出來”。青年應該這樣,少年、中年、老年也應該這樣,這才能促使一個民族走向文明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