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萍
詩歌是中國文學的源頭,自《詩經(jīng)》始,代不乏詩,特別是唐詩,張揚著華夏民族的文化魅力,彰顯著華夏民族的詩歌精神,建構起中華民族強有力的詩性人格魅力。那氣韻生動的詩歌語言,流暢飛動的詩歌形象,含蓄悠遠的詩歌意境,對造化、人生、社會等的剎那間敏銳感受,訴諸筆端,引人遐思。它擁有太多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帶領學生在詩的國度里淺唱低吟,讓學生的知識得以豐富,心靈得到滋養(yǎng),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得以傳承,核心素養(yǎng)得以提升。
一、用詩歌訓練學生的語感
古人言:“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詩歌是一種聲音的藝術,它的魅力和意義是和聲音不可分離的,是和其節(jié)奏、韻律或內(nèi)在的音樂性結合在一起的。詩的美,需要吟誦,需要涵泳,需要發(fā)現(xiàn),需要陶醉,運用多媒體讓詩歌與優(yōu)美的畫面和靈動的音樂糅合,給學生帶去的不僅是視覺的還有聽覺的盛宴。聽名家配樂朗誦或是教師配樂朗誦,然后讓學生模仿朗讀,進而達到美讀,在美讀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體會詩歌所蘊涵的喜、怒、哀、樂,在感情上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體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傷感,感受“天地一沙鷗”的凄涼,“悠然見南山”的閑適;揣摩蘇軾、李白的豪放,感知杜甫的沉郁,辛棄疾的雄渾,柳詠、李清照的婉約。體會杜甫的“牽衣頓足攔道哭”的哀傷,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激憤。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放。同時開展“詩歌配樂朗誦比賽”讓學生自選詩歌及適合詩歌內(nèi)容的背景音樂,比賽中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及時獎勵。學生在美讀與感悟中獲得一種精神的享受,語感也在享受中得到訓練與加強,語文素養(yǎng)也會相應提高。
二、用詩歌美化學生的寫作語言
文章是語言的藝術,沒有熟練駕馭語言的能力,想寫出高雅的文章是很難的??紙鲎魑牡恼Z言不僅要準確、簡練,更要生動、活潑、詩意、靈動。孔子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比狈ξ牟傻奈恼率菦]有生命力的??紙鲎魑恼Z言要出彩,就要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能讓讀者心靈產(chǎn)生震顫,享受快樂,而“引詩入文”不僅能使文采飛揚,還能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蘊。直接引用詩句,巧作標題。寫到“責任”這個話題時,就可以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寫到“奉獻精神”時,可以用“化作春泥更護花”;寫到“人生磨礪”時,可以用“梅花香自苦寒來”。用于開頭,給老師眼前一亮之感,也可用于連綴整篇文章或是結尾。學生的寫作語言得以豐富,文章則更具特色。
三、用詩歌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詩歌的重要特點就是形象鮮明,情感濃烈,情景交融。閱讀時只有展開想象,借助聯(lián)想,才會身臨其境,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審美感知能力才能加強,進而達到審美享受。這一環(huán)節(jié)是詩歌鑒賞的難點所在。作為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出詩歌中的意象,指導他們通過連綴并分析意象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用準確而又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把詩句轉(zhuǎn)化成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圖畫來,捕捉意境中閃光的東西,引領他們進入詩的意境氛圍之中,從而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最終和詩人“共鳴”。這種情景再現(xiàn)的方式,不僅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可以避免學生機械記憶。培養(yǎng)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對語文學習有著積極促進作用。
四、用詩歌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詩歌鑒賞是尤其是古詩詞鑒賞高中教學的重點。古典詩詞鑒賞是一種具有認知性的活動,它必須通過理性的分析,綜合和判斷,才能達到認識的目的。讓學生了解詩歌鑒賞的切入點:從詩題入手,從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的特定背景入手,從把握詩歌的情感入手,從涵詠詩歌的意境入手,從看意象入手、從看注釋入手,掌握古代詩歌的常見類型 :贈友送別詩,寫景詠物詩,山水田園詩,羈旅思鄉(xiāng)詩。詠史懷古詩等。讓學生了解各類詩情感的傾向,從而在分清類別的同時能較好地把握詩人的情感。同時進行詩歌表現(xiàn)手法(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襯托、反襯與對比、動靜結合與虛實相生等)的講解,教會學生積累整合并有效運用于詩歌鑒賞中,甚至遷移運用于其它文學體裁的作品鑒賞中,從而提高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五、用詩歌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
鐘嶸在《詩品》里說:“若乃春風春鳥,秋月就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痹姡亲罴儩嵉奈膶W。是詩人真情的表達,無論時光如何流轉(zhuǎn)人類的情感都是相通的,也因此具有無窮的感染力。詩歌可以高歌河山壯麗,揭露社會矛盾,吟誦風花雪月,怡情養(yǎng)性。學生在閱讀背誦的過程中,吟誦著這些詩歌時,自然而然的會去體會詩的情感,去與作者共同品讀山水的清幽靜邈,氣勢雄渾。共同感受人生的怨恨悲愁,喜樂歡悅。共同嘆惜金甌殘缺、國恨家仇。共同走近邊塞,看鐵甲戰(zhàn)戟,聽金鼓清角。這些優(yōu)秀的詩歌,像一位長者,訴說人間的滄桑,熏陶著,豐富著他們的情感,增加了他們的文本閱歷。同時,也為他們的感情抒發(fā),預設了許多優(yōu)美的詩句,當他們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的情感,看到相似的情景時,就可以很方便的,從他們的詩庫里提取幾句詩句,來消解內(nèi)心的表達欲望。有詩,沉重的身體變得輕盈;浮躁的心情變得平靜。憂郁的思緒化為輕燕;浮躁的心靈得以安寧。
此外,詩歌是時代的反映,是詩人思想情感的表現(xiàn)。因此,知人論世是我們欣賞詩歌不可忽視的前提,也是一種重要的鑒賞方法。魯迅說過:“不過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要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這才較為確鑿?!甭?lián)系作者所處的時代、社會背景來分析詩歌,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會把先人作為自己的榜樣,會把他們的道德標準或處事的方式作為自己的行動的指南。這些會慢慢成為他們精神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而幫助他們提高個人的修養(yǎng),形成完善的人格。
總之,詩歌教學是一種美的教學,讓學生愛詩、學會解讀詩進而創(chuàng)作詩,自覺把知識的學習與人格的修養(yǎng)完美地結合起來,以詩為媒,收獲的不僅是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更是一種人生境界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