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曉進
隨著我國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的實施,“兒童經濟”逐漸成為商家追逐的熱點。根據華泰證券的研究,二孩政策放開,將帶來每年超過2000億的消費市場。在現(xiàn)實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兒童消費相關內容在商業(yè)綜合體以及購物中心越來越多,根據相關數據統(tǒng)計,其在綜合體中的占比,已從原先的5%上升至15%左右。同時,市場上的各種兒童用品也越來越多,尤其是食品、日用品等生產廠商都積極開發(fā)各種“兒童專用”產品。但是,隨著市場不斷擴大,兒童用品逐漸出現(xiàn)了“假大空”的不良現(xiàn)象。
一、“虛假”的產品品質。以兒童安全座椅為例,2017年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對24個品牌共44款兒童安全座椅進行了評測,結果顯示僅有兩款獲得“優(yōu)”評級,有22款得分過低獲得“不推薦”評級。此外,例如兒童食品不合格等報道,也屢屢見諸報端。
二、“夸大”的廣告和價格。以兒童食品為例,目前市場上的兒童食品,尤其是嬰幼兒食品,都會以“益智”“增強免疫力”“無添加”等作為賣點,但是此類宣傳卻又沒有實驗數據進行支持,可以說是涉嫌虛假宣傳。此外,任何商品只要貼上了“兒童專用”的標簽,價格就陡然上升,甚至有媒體曝光某款所謂的“兒童食品”只是添加了一些微乎其微的維生素,其價格就比普通食品高出一倍。
三、“真空”的產品標準。之前媒體曝光某品牌的“兒童醬油”實際鈉含量高于普通醬油,而商家聲稱“符合國家標準”。事實上國家并沒有專門針對“兒童醬油”的國標,商家指的是“符合普通醬油的國家標準”。此類“偷換概念”的“兒童用品”更是十分常見。
在以上種種亂象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是幾個方面的“缺失”:
一、國家標準的缺失。目前我國正在執(zhí)行的強制性國家標準中,僅僅有12個類別,而且全部集中于日用品,而食品、玩具等“問題多發(fā)”地帶,卻沒有強制性的產品標準。如此巨大的空白就直接給了商家“鉆空子”“打擦邊球”的空間。
二、監(jiān)管的缺失。首先是無法可依,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針對兒童用品的監(jiān)管辦法或條例,也沒有任何的準入門檻,大部分本應具有“特殊性”的兒童用品卻只能按照普通商品的標準進行監(jiān)管;其次是執(zhí)法不嚴,相關部門也沒有對這種“特殊產品”形成“特別重視”,打擊力度不大,導致商家的違法成本太小。
三、消費觀的缺失。一方面是由于家長“愛子心切”“望子成龍”的心態(tài),“給自己孩子用的必須是最好的”這種觀念也極受家長追捧,這種不正常的消費觀就直接促成了兒童用品的價格虛高;另一方面是許多家長缺乏辨別能力,也缺乏必要的育兒知識,盲目地信任“兒童專用”,使得兒童用品的市場需求遠遠高于實際。
為此,建議:
一、盡快出臺必要的國家標準。工商等部門應當盡快對市場上的兒童用品進行全面梳理,然后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進行甄別,對于必要的兒童用品,應當盡快建立起國家標準并在行業(yè)內發(fā)布。在制定國家標準的過程中可以借鑒各國的先進經驗,或借鑒相關類別產品的標準。
二、大幅提高監(jiān)管力度。首先是要出臺專門針對兒童用品的管理辦法,包括其準入門檻、檢驗辦法、宣傳規(guī)范等都要有明確的規(guī)定,比如兒童用品必須有強制性的第三方檢測、不得以籠統(tǒng)的“益智”“增強免疫力”進行宣傳等。其次是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工商局等要加強對兒童用品的檢查力度、提高檢查頻率,對于不合格的產品要堅決清理、追究相關人員法律責任,并且建立“黑名單制度”。此外,應當逐步探索建立兒童用品,尤其是兒童食品的可追溯體系,讓監(jiān)管可以覆蓋到每一個流程。
三、加強消費者教育和觀念引導。一方面是要通過政府部門、媒體等進行正面宣傳,引導家長樹立起正確的消費觀,相關部門也要更多地開展有針對性的消費者教育,通過消費者來影響市場;另一方面是要加強對家長育兒知識的指導,比如在婦幼保健醫(yī)院、疫苗接種站等地投放育兒知識讀本,或通過街道、社區(qū)開展育兒知識講座,或與相關的自媒體(比如育兒方面的微信公眾號)開展聯(lián)動等,增加全社會的育兒知識,以避免家長盲目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