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
(廈門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福建 廈門 361021)
兒科作為綜合醫(yī)院不可或缺的科室之一,在對兒科患兒進行治療時,常使用靜脈輸液對患兒進行治療,而靜脈留置針是靜脈輸液經(jīng)常使用的手段。由于患兒的年齡一般都比較小,在治療與護理配合、表達、溝通以及血管條件等方面都比較差,所以經(jīng)常導致靜脈留置針靜脈炎的發(fā)生,即破壞了血管的功能,也給患兒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因此必須加強對使用靜脈留置針患兒的護理干預,降低靜脈炎的發(fā)生率,減少對患兒的身心傷害。近年來提出的集束化護理(Bundles of Care),是指集合一系列有詢證基礎的治療及護理措施,用于處理某種難治的臨床疾患[1]。為研究集束化護理對兒科靜脈留置針所致靜脈炎發(fā)生率的效果,本文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靜脈留置針的患兒70例,現(xiàn)將具體報道如下。
1.1 基本資料:本文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靜脈留置針的患兒70例作為研究對象,平均分成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其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齡1個月~15歲,平均年齡(6.8±1.3)歲。觀察組實施集束化護理,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齡1個月~14歲,平均年齡(6.5±1.4)歲。所有患兒均為需要接受靜脈留置針治療的患兒,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研究方法:①合理制定集束化護理方案:醫(yī)院成立兒科靜脈炎防治小組,選擇兒科醫(yī)護骨干擔任小組成員,分析我院兒科靜脈炎的發(fā)生情況,并通過查找相關文獻,制定靜脈炎的預防、治療和護理規(guī)范,制定完善的集束化護理方案。②靜脈留置針穿刺前的護理:組織兒科護理人員學習靜脈留置針所致靜脈炎的預防處理措施,增強護理人員防治靜脈炎的意識。加強對患兒家長的健康教育,讓患兒家長明確靜脈留置針的特點、保留時間、使用注意事項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等,取得家長的信任與配合。護理人員在對患兒進行靜脈留置針穿刺之前,必須嚴格按照規(guī)范進行皮膚的清潔和消毒,為患兒選擇適宜的置管位置,使用消毒劑對患兒穿刺部位的皮膚進行消毒。③靜脈留置針穿刺過程中的護理:要嚴格按照無菌操作技術進行穿刺,按規(guī)范以穿刺點為中心使用消毒棉簽對患兒穿刺點及其周圍進行消毒待干,消毒面積大于敷料覆蓋面積或≥8 cm,防止細菌逆行進入患兒的血管。穿刺時首先除去靜脈留置針的針帽,松動針芯之后,握住蝶翼部分使針尖斜面向上與患兒的皮膚呈15°~30°的夾角刺入患兒的血管。穿刺時動作一定要輕柔、平穩(wěn),防止針管來回戳動。穿刺成功之后以患兒的穿刺點為中心用無菌透明敷貼進行固定,避免覆蓋穿刺點便對患兒的穿刺點進行觀察。使用醫(yī)用透氣膠帶固定時僅繞患兒穿刺肢體一圈半,既透氣減少患兒的不適感,又避免因重力使得靜脈留置針被動來回摩擦,造成穿刺針眼變大而滲血滲液,也方便及時對患兒的不良反應進行處理及拔針。④靜脈留置針留置過程中的護理:護理人員要合理評估患兒靜脈留置針的情況,加強護理工作中的責任心,對患兒靜脈炎的早期征象進行準確、及時地發(fā)現(xiàn)與處理。同時要告知患兒家屬避免對靜脈留置針的輸液速度進行自行調(diào)節(jié),嚴禁患兒帶管淋浴,帶管肢體避免提重物。輸液過程中對患兒穿刺部位進行密切觀察,查看是否出現(xiàn)紅腫、滲血、滲液,詢問患兒是否出現(xiàn)不適感。⑤靜脈留置針的使用時間:靜脈留置針的留置時間一般不超過3 d,在使用留置針的過程中,要嚴格執(zhí)行護理操作規(guī)范,做好周密的預防措施。患兒在使用留置針的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紅腫、滲血、滲液等情況,不換透明敷貼,給予及時拔除,以減少對患兒血管的傷害。⑥靜脈留置針沖封管的護理:封管時選用5 mL無菌注射器抽取0.9%生理鹽水3~5 mL,先將針頭拔出到僅剩針尖斜面在肝素帽內(nèi),脈沖封管至剩1~0.5 mL后正壓封管,以免血液反流造成堵管。⑦靜脈留置針拔針后的護理:在為患兒拔除靜脈留置針時,使用干棉簽延血管走向豎壓法按壓患兒的穿刺部位時間>5 min。讓患兒適當抬高穿刺肢體,并使用醫(yī)用敷貼對留置針針眼進行覆蓋,告知家屬4 h內(nèi)穿刺部位應保持干燥。
1.3 統(tǒng)計學分析:對照組和觀察組的靜脈炎發(fā)生率采用卡方檢驗進行比較,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除非特別說明,本文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
見表1,觀察組患兒靜脈炎發(fā)生率為5.71%(2/35),對照組患兒靜脈炎發(fā)生率為20.00%(7/35),觀察組患兒的靜脈炎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卡方值為10.12,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兒靜脈炎發(fā)生率的比較
由于兒科患兒年齡都比較小,在接受治療過程中的配合度比較差。使用靜脈留置針治療患兒能夠減少靜脈穿刺的次數(shù),減輕患兒的身心痛苦,并且靜脈留置針還具有操作簡便、易于固定等優(yōu)勢,在兒科中的應用非常廣泛[2]。但是在使用靜脈留置針易受穿刺部位、穿刺技術、封管不當、機械損傷以及留置時長等因素的影響,靜脈炎時常發(fā)生,從而給患兒帶來較大的身心傷害。所以如何加強對患兒的護理,是預防靜脈炎發(fā)生的關鍵。集束化護理模式是美國研究院提出的新型臨床護理模式,對于提升臨床護理效果,增強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意識具有重要價值[3]。在對患兒進行靜脈留置針穿刺之前對患兒家長進行適當?shù)慕】到逃兄诨純杭覍偌訌妼純红o脈留置針的觀察,讓患兒家長時刻關注患兒穿刺部位是否出現(xiàn)異常改變,及時向護理人員進行反饋,能夠有效降低患兒靜脈炎的發(fā)生概率。劉江燕[4]等研究指出,選擇合適的穿刺部位對于降低小兒因靜脈留置針引起的靜脈炎發(fā)生率意義重大。本次研究對觀察組患兒實施集束化護理,根據(jù)患兒的實際情況選擇患兒的手背或者足背進行穿刺。由于患兒在接受治療過程中易動、易出汗,所以要采取措施保持患兒穿刺部位的干燥。本次研究使用BD-24G型靜脈留置針,進入患兒血管之后不易與患兒的血管發(fā)生接觸,能夠降低因留置針與血管壁發(fā)生摩擦導致患兒出現(xiàn)靜脈炎的概率。在本次研究中采用集束化處理的患兒靜脈炎發(fā)生率(5.71%)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20.00%),表明對干接受靜脈留置針的患兒來說,采取集束化護理方式能夠取得更好的護理效果,患兒的靜脈炎發(fā)生率能夠得到顯著降低,是一種安全、高效的靜脈留置針患兒護理方式,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