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
針對房地產(chǎn)市場趨冷的現(xiàn)狀,前段時間官媒喊話,要“投機買房者、土地財政依戀者乃至全社會”認清大勢,丟掉調控會因經(jīng)濟下行壓力加大而放松的幻想,摒棄房價“復燃”的幻想。
確實不要有房價又會放松,重復歷史的套路迎來“報復性上漲”的幻想。人不能N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因為房地產(chǎn)市場已經(jīng)變成一種心理保護。這種心理保護不能玩下去了。
“心理保護”它的意思是:在心理結構中,一個人無法或不愿靠真自我生存下去,于是,召喚出假自我來進行“保護”,但假自我獲取心理結構的控制權后,保護的已經(jīng)不是真自我,而是它自己;它會不斷地擴大自身,反而擠壓真自我的生存空間,直到耗干能量,心理結構崩潰為止。
心理保護有這些特征:
每運作一次,假自我就擴大一次;
心理保護的運作,即假自我的擴大,需要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
在心理能量不夠的情況下,心理保護會透支生理能量、生命能量,它具有正反饋的特征,是抽能量的永動機;
心理保護綁架了人的整個頭腦-心理-人格-身體,要打破很難,需要很高的格商,需要一個人敢于直面真自我;
在格商不夠高的情況下,每觸到心理保護,都會激起它的反彈,即使打破了這個心理保護,也會換另一個心理保護繼續(xù);
當心理保護一直運作,抽取心理能量、生理能量、生命能量達到一個臨界點時,就會導致心理結構的崩潰—發(fā)瘋、自殺之類。
從心理-行為邏輯來說,這個原理可以解釋心理問題。它也可以用來解釋很多與此相同、相似或相關的社會經(jīng)濟運作機制。
限購限售和防止熱錢流入樓市,就是減少假自我的主體,減弱這場心理保護的能量。
房地產(chǎn)是一種心理保護嗎?從投機炒房的那一天開始,它就已經(jīng)是了。
房子的功能本來是用來住的,它被定位于居住屬性,這就是真自我,沒有玩心理保護。但慢慢地,隨著土地財政的需要,以及大量的投機炒房,它具有了投機屬性。當“增值保值”的需要都涌來的時候,它變成了金融屬性。這已經(jīng)是“用來炒”的了,妥妥的假自我。
心理保護的運作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一開始只是心理能量,比如居民本可用于別的投資或消費的高額負債、不斷增發(fā)的貨幣。但隨著心理保護的繼續(xù)運作,房價暴漲,假自我日益擴大,這些能量已經(jīng)不夠,于是,需要抽取生理能量和生命能量來維持了。
生理能量的清單有:實體經(jīng)濟的失血、增發(fā)貨幣、房價房租成本對其他行業(yè)和全社會的吸血、房地產(chǎn)對居民消費能力的過度透支……
生命能量的清單有:社會信任缺失、失去做實業(yè)的利益預期和信心、價值觀病態(tài)、房子所打造的階層固化和恐慌、年輕人對未來失去希望……
這對于一個社會來說不僅是金融風險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風險的問題。
所以,調控實際上是不直接打破心理保護,不像日本20世紀90年代那樣主動刺破泡沫,但讓它“停頓”。限購限售和防止熱錢流入樓市,就是減少假自我的主體,減弱這場心理保護的能量。這需要一長段時間,而且,還要等別的方面,比如房租,形成了另一種機制,把整體“心理狀態(tài)”抬升后,房地產(chǎn)這場心理保護才不構成麻煩。
房價不過是心理保護的情感情緒效應。從對心理保護的控制來說,大幅度的“起伏”是不允許的,心理結構受不了。
接下來就看,攜帶著能量的社會各主體如何博弈,能量被引導貫注到哪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