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寧
李輕松的長篇小說《跟孤獨的人說說話》通過一起十年前的命案,引出一個家庭兩兄弟的不同命運故事。其間的司法推理與心理懸疑帶給我們的是關(guān)于正義、道德和人性的深層思考。在撲朔迷離的情節(jié)演繹中,每一位當事人都經(jīng)歷了令人唏噓心靈的煉獄。罪與罰都不只是法律意義上的,欲望在愛的名義下充當了靈魂創(chuàng)傷的止痛劑,真正的自由只能來自正義的救贖。
母親帶著雙胞胎兄弟去看電影,回家的路上遇見醉漢毆打自己妻子,兄弟倆上前制止,醉漢抓過路邊西瓜攤上的刀與兩兄弟拼斗,結(jié)果混亂中醉漢被刺倒地身亡。弟弟向警方承認是自己刺的那一刀,后被判入獄十年。十年后,弟弟出獄,醉漢的妻子認為兇手是哥哥,于是要求重新偵查審理此案。最后真相大白,弟弟的確是替哥哥頂罪坐的牢,那一刀是哥哥刺的,但事實上致命的卻不是那一刀。
讀了這個故事,首先一個問題是:魏鋒為什么心甘情愿去頂罪?
父母之所以決定讓弟弟魏鋒去頂罪,因為當時哥哥魏東已經(jīng)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弟弟落榜了。懂事的魏鋒覺得上不了大學也會成為家里的累贅,為了整個家庭的利益同意了這個決定。其實,從心理學上分析,魏鋒的妥協(xié)還有一個深層原因,那就是他在內(nèi)心深處不止一次地有過殺人的念頭,盡管實際動手的是哥哥。
這就要說到有家暴行為的父親,父親經(jīng)常毆打母親和兩個孩子,而母親總是逆來順受。兄弟兩人都曾有過那樣的一閃即逝的念頭——反抗,殺了他!在談起幼時經(jīng)歷時,魏鋒說:“那一刻,我把心里的委屈都忘了,只有一個沖動,我真想殺了他!”這符合弗洛伊德的論斷:“在童年形成的精神沖動的原料中,對父母愛一方恨一方是其中的主要成分,也是決定后來神經(jīng)癥癥狀的重要因素?!保ǜヂ逡恋拢骸夺寜簟?,孫名之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6年版,第260頁。)所謂“弒父情結(jié)”在從小生活于家暴中的兩兄弟心中,已經(jīng)轉(zhuǎn)化為了真實的暴力傾向。刑警蘇寧問魏峰:“你在那個男人追打老婆的時候,也產(chǎn)生要殺死那個男人的沖動?”魏鋒的答案是“有”。無論是魏東還是魏鋒,當雙胞胎的他們作為一個整體從局外進行反觀的時候,是誰刺的那一刀并無太大分別,那是他們同樣都有過的無數(shù)次的閃念。正因如此,當事情發(fā)生以后他們兩個是都有負罪感的。
魏鋒由于是心甘情愿去坐牢,所以也沒有太多心理不平衡。魏鋒用十年的監(jiān)獄生活完成了弒父情結(jié)的自我救贖。從心理層面說,魏鋒的入獄客觀上起到了一種拯救的作用,以法之名、以捍衛(wèi)正義的形式完成的自我的心靈拯救。魏東卻在對罪的自責、愧疚與正義的拷問中煎熬了十年——對逝者的自責和對弟弟、家庭的愧疚,以及如何贖罪。魏東順利讀完大學,又留學日本,回國后成為公司高管、技術(shù)白領(lǐng)。然而,十年間,哥哥魏東始終都無法逃脫良心的譴責。被那起命案所困擾,加上張寶珍母女經(jīng)常通過電子郵件、QQ、電話等不同途徑對他進行報復性威脅和恐嚇,魏東患上嚴重的抑郁癥??此棋羞b法外的魏東,其實每天都在經(jīng)歷心靈的煉獄。那么第二個關(guān)鍵問題就是:魏東為什么始終無法坦然面對過去,并且最終崩潰?
把魏東的情感歷程剖析清楚,也就回答了前文留下的第二個問題。
哥哥魏東在故事中有三段戀情,分別是和麥穗、托婭和包小蕓。這三位女性無論是從家庭出身、成長環(huán)境、教育背景到各自的性格、習慣、形象、氣質(zhì)都迥然不同。麥穗是魏東初戀女友,兩個人可以說是青梅竹馬,作為心理醫(yī)生的麥穗溫柔體貼,知書達理,處處為人著想,可以委屈自己成全別人,是典型的賢妻良母型女子;托婭來自蒙古大草原,美麗活潑,單純直爽,凡事由著自己性子來;包小蕓是下崗工人的孩子,小學文化,內(nèi)向孤僻。如果說魏東拋棄前女友麥穗而與托婭走進婚姻是喜新厭舊,那么在婚內(nèi)與包小蕓精神出軌則非常匪夷所思。
其實,這兩次轉(zhuǎn)變都和性有關(guān)。他放棄麥穗,是因為他發(fā)現(xiàn)自己不再是真正的男人,他不想在那份深沉的愛面前失去自尊,而恰恰是野性瘋狂的托婭讓她做回了男人。在嚴重的抑郁癥的折磨下,自卑魏東一度失去了活下去的欲望,他有過許多次自殺的念頭,為此他曾求助應(yīng)召女郎,然而無濟于事。毫無疑問,其抑郁癥的根源就是“那件事”——是他而不是弟弟殺了那個醉漢,但受到法律懲罰的卻是弟弟而不是自己。正如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中斯維德里加依洛夫所說:“可是有什么辦法呢?如果不在這方面尋歡作樂,我也許會拿手槍自殺?!保ㄍ铀纪滓蛩够骸蹲锱c罰》,岳麟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548頁。)魏東也正是在這本書的空白處寫到:“幾年前父母幫我逃脫了罪責,卻給我的心靈戴上了枷鎖,生不如死……”“那件事”也使他產(chǎn)生了弟弟出獄后會對他進行報復的妄想癥,于是托婭和弟弟的正常交往在他看來都是充滿曖昧,結(jié)果是他和托婭再也不能成功進入那種美妙的狀態(tài)——他又一次瀕臨死亡。這個時候,電話情人包小蕓出現(xiàn)了,兩個人在虛擬時空極盡兩性之纏綿,他似乎重新覓到一線生機。
對于魏東來說,麥穗是完美的,真實的,托婭介于真實與幻覺之間,包小蕓則是想象中的存在。那么魏東移情的過程,其實就是他從真實墮入虛無的過程,也是他迷失自我、在幻象中自證的過程。弗洛伊德視性本能為人的一切行為的動機,“把人看作是一個性欲的存在”。(霍蘭德:《后現(xiàn)代精神分析學》,載《外國文學》,1993年第2期。)如果說弗洛伊德的觀點過于絕對,那么,至少性的力量讓魏東做回了男人,更讓其重新“活”了過來。
也就是說,魏東恰恰是和被他拋棄的麥穗之間的感情才是真正的愛情,因為內(nèi)心深處的負罪感使他覺得無法面對近乎完美的麥穗,所以他和麥穗在一起時不會感到快樂;魏東和成為他妻子的托婭是愛與性兩者參半,曾經(jīng)歡喜,曾經(jīng)甜蜜,但他越來越覺得托婭對不起自己——其實是他自己因為有罪而越來越自卑,于是將自己的負罪感轉(zhuǎn)嫁給托婭,折磨托婭;而和從未發(fā)生性關(guān)系包小蕓在一起卻是為了欲望的滿足,因為裸裎的靈魂萍水相逢,愛與不愛兩不相欠,幻想之中沒有現(xiàn)實的責任與壓力,盡情放飛自我,任性逍遙。這種逍遙是通過幻想,甚至是通過性虐待實現(xiàn)的,不只是對托婭的性虐,魏東與包小蕓的虛擬性關(guān)系也充斥著語言的性虐。他所追求的是折服受虐者的自由并化歸己有,然而“性虐待狂者愈是熱衷于把別人當作工具來對待,這自由就愈是逃離他”。(薩特:《存在與虛無》,陳宣良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版,第496頁。)因此,當魏東一次次發(fā)現(xiàn)終究要從幻想回到現(xiàn)實,他最終的結(jié)局只能是崩潰。
分析這部小說要回答的第三個問題是:完成救贖且已經(jīng)自省的魏鋒何以又重回煉獄愛上自己的嫂子?回答了這個問題,也就清楚了魏東是如何完成救贖的,以及這一救贖背后的深刻隱喻。
魏鋒年少入獄,在監(jiān)獄里有規(guī)律地作息,早睡晚起,鍛煉身體,讀書看報,反思人生。更重要的是,看似身體失去自由的與世隔絕的生活環(huán)境讓他多了一份自然脫俗的心態(tài),多了身體的羈絆卻少了心靈的約束。書中這樣描寫他出獄那一刻的樣子:“魏鋒的眼睛是空洞的,沒有托婭也沒有魏東,而是仰著頭看著天,又低下頭看著地?!苯Y(jié)合前后情節(jié)我們可以很容易判斷出,其眼神的“空洞”絕不是呆滯、呆傻,而是一種超然。
魏鋒出獄后接觸的第一個異性是嫂子托婭,這個來自草原的女孩天真無邪、任性自我。從托婭的視角看,家教嚴苛的魏家就像一座監(jiān)獄。那么在法律意義上無罪的魏鋒從高墻內(nèi)望向道德社會的時候,外面的世界又有多少真正的自由呢?此時的監(jiān)獄不正是邊沁眼中的“全景敞視建筑”嗎?(??拢骸兑?guī)訓與懲罰》,劉北成、楊遠嬰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年版,第224頁。)這也是魏鋒愛上打鐵的真正原因,在那個全景敞視的動物園中沒有人會給他這個異類——坐過牢的人獲得工作的機會,只有老鐵匠對他沒有世俗偏見,只有打鐵才能讓他找回生命的力量。表面看起來,一個剛走出被限制了人身自由的有形牢獄,一個來自無拘無束的大自然,可是這完全相反的生存環(huán)境卻有著極為相似的特征:遠離世俗生活、生命樣態(tài)單純,兩個人同樣毫無世故之心,同樣走進了一個自由被限制的場域。因此,他們可以心有靈犀。
然而極度自卑和敏感的魏東將弟弟和妻子的投緣、談得來視為一種挑釁,忍不住挖苦魏鋒并折磨托婭,父母同樣以道德之名站在魏東的一面,不覺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這種心理伴隨著他在托婭面前再次成為性無能者,進而變本加厲地挖苦、折磨,如此惡性循環(huán),直到終于將妻子和弟弟逼到了真正相愛的地步。對于魏鋒和托婭而言,起初并無太多想法,在魏東的不斷強化之下,兩顆本來就極為相似的靈魂慢慢靠近,但事實上兩人出于道德的考量,始終保持著克制。也許他們并不知道,感情上的事越是克制越是強烈。實際上,這種克制體現(xiàn)的是一種自由精神。一如康德所說,正是因為人是自由的,可以為自己確立法則,道德行為才成為可能。
這種自由,克制的能力,恰恰是魏東所喪失的或者不曾擁有的。他在和托婭熱戀時的性活動中所感受到的以及和包小蕓的虛擬戀情中所體驗的,表面上看是自由,然而那其實是一種偽自由。當托婭作為野性與自由的象征出現(xiàn)在魏東的生活中,魏東眼前一亮、靈魂一震,愛上托婭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托婭包括托婭的馬所代表的一切恰恰都是療愈他抑郁心靈的良藥——“從此,托婭和馬將是他生命里的寶貝”。這就是托婭引領(lǐng)魏東和她在奔馳的駿馬上以及露天的草地上做愛這一情節(jié)的象征意味。
然而,魏東并未真正享有這一自由,他只是在那些激情燃燒的瞬間出現(xiàn)了種種幻覺,他把這些幻覺視為自由?!八^親吻、柔情都不過是柔軟的床上用品,只服從肉體生命的歡悅,只配用來擦洗人身上滲出的帶有印刷油墨的涓涓鮮血,讓肉體復歸于其本己的自由”,進而“用自然性的肉體來證明自己的人性”。(劉小楓:《拯救與逍遙》,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417頁。)為了生命自由而作下惡,為了求得真實生命又進入虛無世界。所以魏東很快失去了托婭和他的馬,也失去了他以為是自由的自由。至于他對包小蕓的迷戀,無非是飲鴆止渴,他被欲望所控制,失去的恰恰是作為超越了動物性本能的人的自由。在小說結(jié)尾,只有當托婭心灰意冷決絕地和他解除婚姻,只有當他見到包小蕓之后得知她作為當年被刺死的包福林之女,只有當他“死”過一次之后成為一無所有的流浪漢,魏東才真正覺醒,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人。
薩特認為人的自由是被給定的,是不得不自由的自由。反過來,當一個人真的失去這種不得不自由的自由,也就失去了真正的人之為人的要素。通往自由的道路,也是正義的救贖之路;罪的逍遙無論怎樣狂歡,終究指向心靈的煉獄。關(guān)于這部小說,其實還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另外幾位人物也值得深入分析,如麥穗、包小蕓,以及兄弟倆的父母魏子安和韓如梅、包小蕓的母親張寶珍,他們都是徘徊在正義與罪惡邊緣的迷路者,無論是法律意義上的還是心靈意義上的。本文篇幅所限,不能贅述,留待后續(x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