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坤
(河南工程學院 外語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美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伴隨經(jīng)濟發(fā)展而來的還有社會文化的變遷,個人主義、消費主義的盛行一度使美國社會產(chǎn)生了激烈的關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的矛盾,所以這段歷史時期也被稱為“最好的時代和最壞的時代”。在物質(zhì)生活日漸豐富的戰(zhàn)后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開始重新思考生存,走在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前沿,開始用自己的方式追求夢想、反叛權威,他們或是在“最好的時代”走向光明,或是在“最壞的時代”墮入沉淪,繪出了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青春畫卷。在這個矛盾激蕩的發(fā)展階段,美國爆發(fā)了轟動全國的黑人民權運動、女權主義運動、反正統(tǒng)文化運動、新“左派”運動,其中反正統(tǒng)文化運動和新“左派”運動的主體是青年學生,他們反叛美國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倫理,試圖顛覆基督教權威,追尋被磨滅的自我和被限制的自由。在激蕩的社會運動中,戰(zhàn)后青年一代呈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青春風貌,這一歷史性的變化被美國電影人通過鏡頭記錄了下來,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就出現(xiàn)了以校園生活為敘事焦點的青春影片,其中影片《無因的反叛》被認為是該類型影片最早的代表作品,由《無因的反叛》所開啟的校園敘事也在時代需求和商業(yè)價值的合力推動下迅速發(fā)展。
顧名思義,校園影片是指展現(xiàn)身處校園之中的青少年的學習、生活、成長的類型影片。嚴格來說,校園影片屬于美國青春影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校園影片而言,“成長”是其必然包括的重要主題,不同題材的校園影片都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了主人公的成長軌跡、成長心路歷程等。自《無因的反叛》成功上映并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績后,好萊塢的電影制作方仿佛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越來越多的美國電影人投入到校園影片的創(chuàng)作之中,《畢業(yè)生》《籃球日記》以及后來的系列影片《美國派》《死亡詩社》《怦然心動》等影片都取得了良好的票房收入和業(yè)界評價。書寫青春成長的校園影片之所以獲得成功,其原因在于戰(zhàn)后青年一代審美群體的蘇醒,受過一定教育的青年審美群體逐漸壯大,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戰(zhàn)后美國電影發(fā)展的頹靡狀況,新的審美群體的出現(xiàn)也使好萊塢在創(chuàng)制影片的過程中捕捉到了新的敘事焦點。同時,校園影片擁有較低的制作成本和較短的制作周期,在制作、傳播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可以說,美國的校園影片是在時代的呼喚中發(fā)展起來的影片類型,也是延續(xù)至今的重要亞類型影片之一。本文將選取《怦然心動》《美少女啦啦隊》《死亡詩社》《籃球日記》《大象》《春天不是讀書天》《十三歲》等多部影片為研究對象,從“追夢”“反叛”“沉淪”這三個角度探析美國校園影片中的成長主題。
關于夢想的追尋存在于不同類型的美國影片中,對于校園影片而言,追夢的歷程常常帶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在影片《美少女啦啦隊》中,導演佩頓·里德就采用了浪漫輕喜劇的方式言說了主人公們對冠軍之夢的浪漫追尋,青春的臉龐、明亮的色彩運用都為影片的勵志主線增色不少。在影片中,故事發(fā)生在圣地亞哥的蘭科卡那高中,女主人公杜朗斯是學校托羅啦啦隊的新任隊長,面對連續(xù)五年奪冠的光輝歷史,杜朗斯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在壓力之下杜朗斯廢寢忘食地籌備著第六次啦啦隊比賽中的冠軍之戰(zhàn)。大賽來臨之際,托羅啦啦隊遇到了一個強勁的對手,即克洛甫高中啦啦隊,更令杜朗斯頭疼的是前任隊長正是通過抄襲克洛甫高中啦啦隊的獨創(chuàng)舞步才獲得了連勝,而剛剛得知真相的杜朗斯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排練新的舞步來應對比賽。面對臨近的比賽,啦啦隊的成員們并不贊同杜朗斯關于排練新舞步的決定,但杜朗斯始終堅持鼓勵隊員們要憑借自己真正的實力來參加比賽,并動員隊員們投入到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來,最終托羅啦啦隊雖然沒能獲得啦啦隊大賽的“六連冠”,但隊員們卻感受到了堅守夢想的可貴與幸福。《美少女啦啦隊》以蘭科卡那高中的校園生活一角為敘事焦點,展現(xiàn)了一段青春洋溢的追夢之旅,呈現(xiàn)出了關于堅守夢想、堅守正義的勵志價值。
提到青春時的夢想,最為浪漫的莫過于純真而懵懂的校園愛情,在影片《怦然心動》中,導演羅伯·萊納就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幕美好而不乏曲折故事情節(jié)的校園追愛故事。《怦然心動》改編自德琳·范·德拉安南的同名小說,其中的女主人公朱莉·貝克始終堅定地相信梧桐樹是最圣潔的、后院的雞蛋是最干凈的,自己是要和布萊斯·羅斯基接吻的,所以朱莉·貝克常常坐在梧桐樹下養(yǎng)雞,并始終暗戀著布萊斯·羅斯基。此時的朱莉·貝克剛剛二年級,這種懵懂的情愫便根植在她的心中。然而布萊斯·羅斯基并未對朱莉·貝克產(chǎn)生好感,在他看來一個常常坐在樹下養(yǎng)雞的女孩子十分怪異。隨著時光的流逝和男女主人公的成長,這段懵懂的愛情故事出現(xiàn)了轉(zhuǎn)折,八年級的時候朱莉·貝克成為學校中備受關注的人物,獨特的愛好和個性她擁有了不一樣的魅力,這種魅力深深地吸引著布萊斯·羅斯基,但此時的朱莉·貝克卻不再相信兒時關于“一定會和布萊斯·羅斯基接吻”的夢想。在一次相處的過程中,心生愛意的布萊斯·羅斯基試圖親吻朱莉·貝克,面對這一兒時的夢想,朱莉·貝克選擇了逃避,因為她無法理解布萊斯·羅斯基對梧桐樹和雞蛋的不屑。于是試圖走進朱莉·貝克內(nèi)心的布萊斯·羅斯基在院子里種下了一棵梧桐樹,隨著梧桐樹種子的生根發(fā)芽,朱莉·貝克和布萊斯·羅斯基之間的矛盾也逐漸化解,一段懵懂而浪漫的校園追愛之旅帶給觀眾以單純美好的審美體驗。
在美國校園影片的成長言說中,不可繞過的就是“反叛”,對于個體而言,青少年時期是由孩童成長為成人的特殊階段,是自我意識確立的關鍵時期,他們對于家庭、父權及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反叛均被體現(xiàn)在美國的校園影片之中。在影片《春天不是讀書天》中,男主人公是一個名為卡爾的中學生,卡爾生活在一個家教十分嚴苛的家庭之中,從未想過同父親說“不”的卡爾在同學費慕斯的“帶領”下,下定決心要與父親進行談判,決定抗拒父親對自己過度的約束,甚至通過逃課來表達自己反叛父權的決心?!洞禾觳皇亲x書天》中的卡爾僅僅是眾多青少年的縮影,強大的父權在一段時間內(nèi)壓制著青少年渴望獨立成長、探索世界的腳步,但正是這種獨立的探索才能夠使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尋找自我、確立自我。從這一角度來說,《春天不是讀書天》對父權進行了解構(gòu)。無獨有偶,影片《我自己的愛達荷》也展現(xiàn)了校園中的青少年對父權的反叛,影片主人公斯考特生活在一個富裕之家,在官場上身居高位的父親對斯考特的管教十分嚴厲,然而隨著斯考特自我意識的覺醒,他開始獨立觀察、思考父親在官場上的虛偽嘴臉,在對阿諛奉承的父親的鄙夷中走向反叛,斯考特甚至愿意出賣自己的肉體來換取金錢,進而實現(xiàn)自己對獨立性的追尋,無論斯考特的父親擁有怎樣的社會地位和財富,他都再也無法掌控斯考特的人生。如果說《春天不是讀書天》《我自己的愛達荷》中的反叛結(jié)果是獲得了獨立,那么《死亡詩社》中對父權的反叛則走向了悲劇。在《死亡詩社》中,校園生活已經(jīng)賦予了尼爾獨立的意志,然而尼爾的父親并未意識到他的成長,還是一如既往地控制著尼爾的生活,試圖代替尼爾為他做出人生選擇,將尼爾成為律師的夢想徹底扼殺,甚至不允許尼爾回到校園,反叛無果的尼爾做出了極端的選擇,以自殺這種悲劇的方式進行著最后的反叛。
在對于父權的反叛之外,美國校園影片中還能夠看到主人公對于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反叛,在影片《畢業(yè)生》中,身處校園之中的男主人公本杰明對未來的社會生活十分迷惘,可以說本杰明鄙視成人世界的“游戲規(guī)則”和價值倫理。在一次聚會上,本杰明遇到魯濱遜太太,魯濱遜太太的引誘點燃了本杰明的青春欲火。更為諷刺的是,在本杰明陷入這段不倫關系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愛上了魯濱遜太太的女兒,隨即陷入了性與愛的糾結(jié)之中。如果說與魯濱遜太太之間的不倫關系代表著本杰明對主流價值觀的反叛,那么最終選擇追求真愛即魯濱遜太太的女兒則代表著本杰明于反叛之中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紅極一時的系列校園喜劇影片《美國派》更加直接地通過性的言說展現(xiàn)自由主義思潮對青年一代的影響,以及他們借助開放的性觀念對主流價值的反叛。在系列影片《美國派》中,身體的狂歡成為主人公們戰(zhàn)勝青春寂寞、緩解成長危機的重要方式,校園之中相對節(jié)制的性愛故事是一種對禁欲主義的宣戰(zhàn),也是對美國社會傳統(tǒng)基督教價值觀的反叛。
正如上文所述,青少年時期是個體從孩童走向成人的關鍵時期,身心的快速變化使個體常常處在迷惘之中,他們甚至在成長中開始逃離現(xiàn)實,走向虛無。在影片《網(wǎng)絡欺凌》中,女主人公泰勒是一個高中生,在生日時收到了母親的禮物——一臺筆記本電腦,正是這臺電腦改變了泰勒的成長軌跡。得到電腦的泰勒十分開心,很快就在社交網(wǎng)站上注冊了會員,容貌姣好的泰勒在社交網(wǎng)站上如魚得水,然而快速走紅的泰勒卻陷入了流言蜚語之中,許多關于泰勒的并不真實的傳言在學校流傳開來,無論泰勒如何解釋都無法扭轉(zhuǎn)同學們對泰勒的疏離和鄙視,泰勒甚至一度決定自殺,最終在醫(yī)生和家人的幫助下,泰勒終于走出了陰霾??梢哉f,放棄現(xiàn)實世界而在網(wǎng)絡世界中尋找存在感是造成泰勒成長之痛的原因。青春期的個體在追求獨立和反叛的過程中是脆弱的,尚未構(gòu)建完成的自我很容易受到周遭環(huán)境的影響,從而使成長的方向發(fā)生偏差。在影片《十三歲》中,女主人公特雷西曾是一個典型的乖乖女,在學校是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在家中是一個順從父母的女孩。然而在升入初中后,隨著特雷西的成長,她開始對自己乖乖女的身份產(chǎn)生質(zhì)疑,尤其是在與學校的風云人物艾薇成為好友后,特雷西的校園生活徹底發(fā)生了改變。曾經(jīng)穿著樸素、一心學習的特雷西發(fā)現(xiàn)穿著性感、行為放蕩的艾薇常常成為校園中的焦點,而習慣逆來順受的特雷西則常常被置于遺忘的角落。從此,特雷西決定改變自己,濃妝艷抹、穿著暴露,甚至涉及違禁藥品和過早的性行為,這一切都使特雷西的成長軌跡出現(xiàn)了偏差,走向墮落。
在校園影片的成長言說中,我們還能夠看到走向暴力的沉淪,影片《籃球日記》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在《籃球日記》中,男主人公吉姆是學?;@球隊的成員,陽光男孩的形象在其女友因病去世后徹底瓦解,吉姆將內(nèi)心的悲痛化為暴力,開始搶劫、濫交,甚至吸毒。在展現(xiàn)吉姆暴力之行的過程中,影片采用了一種充滿儀式感和狂歡色彩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體現(xiàn)了暴力青年對于暴力之行的享受,然而影片并沒有在男主人公走向沉淪的過程中結(jié)束,而是設置了一個相對美好的結(jié)局,被捕入獄的吉姆終于從暴力中醒悟過來,在監(jiān)獄中憑借自己的毅力戒掉了毒品,并成為一名小說家。在影片《大象》中,男主人公埃里克等人一度沉迷在網(wǎng)絡游戲之中,游戲中的暴力場景和血腥畫面帶給埃里克極大的視覺刺激和感官享受,然而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并不是影片中男主人公成長之路走向偏差的主要表現(xiàn),當沉淪的埃里克從游戲走到現(xiàn)實中時,他的內(nèi)心已然麻木,校園槍擊時對生命的漠視和殺人時的冷靜專注令人觀之心寒,可以說,生命與成長對埃里克來說已經(jīng)失去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