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賽爾瑟斯圖書館
拉斐爾《雅典學院》畫作一角
古羅馬廣場遺跡
羅馬書店閱讀者
羅馬的書店
幾個月前,德國科隆市中心地下發(fā)現(xiàn)了一座2 000年前的圖書館,它和位于現(xiàn)在土耳其以弗所的賽爾瑟斯圖書館屬于同時代。據(jù)研究人員稱,這座長20米、寬9米的圖書館是德國已知最古老的公共圖書館[1]古羅馬圖書館在德國“重見天日”[N].文匯報, 2018-08-07(9).。
它們都屬于羅馬帝國時代的人類遺產(chǎn),是古羅馬文化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歐洲的文藝復興,復興的是希臘和羅馬文化。雖今人也有“言必稱希臘”的人本溯源,但文藝復興的主要來源不是希臘,而是它的學生羅馬所承載的古典文化。維吉爾給了但丁養(yǎng)料,眾多雕塑家啟發(fā)了米開朗基羅靈感。直到今天,羅馬依然可以自傲于其他城市,不僅因它守護著梵蒂岡,更有大片的古羅馬廣場廢墟和斗獸場毫無違和感地矗立在市中心,見證了千年來的云譎波詭。當文藝復興的浪潮滾滾而來時,它沒有教會那般舌撟不下;當墨索里尼想效仿古羅馬興建一個新的市中心時,它也泰然處之。它深知自己雖不是一天建成的,但“羅馬之所以是羅馬,全憑風雨”。
可惜現(xiàn)在的羅馬城雖然保留著不少2000年前的歷史遺跡,卻見不到像賽爾瑟斯這樣較為完整的古羅馬圖書館了。但經(jīng)過2 500多年風雨滌蕩下的羅馬,圖書館依然具有它應有的位置。早在80多年前,國立北平圖書館副館長袁同禮先生建議在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工作的王重民先生, “羅馬不可不游也”,梵蒂岡圖書館不可不造訪。王先生于是來到了羅馬,在意大利國家圖書館,他“日盡數(shù)百冊,擇簿而錄之。罕傳者手抄,珍貴者攝影”,置身瑯環(huán),先生不覺勞累,竟將意大利國家圖書館和梵蒂岡圖書館的華文書籍盡數(shù)閱遍,為后學整理了明清間天主教士的華文著述。此功大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