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星
(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1
作為父母都知道,孩子需要安全感,所以要給予足夠的愛,但同時也不能太溺愛孩子。要在這兩者之間把握一個度,對許多家長來說有些為難。
這就要懂得區(qū)分“依賴”與“依戀”的不同。
依賴是指孩子對父母所擁有的物質(zhì)或者品格的需要,比如,依賴父母的金錢,依賴父母的保護能力等。
依戀是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由本能決定的,一種獲得情感上安全感的需要。比如,嬰兒天生需要去擁抱媽媽,孩子遇到危險,天然地會想到要去找媽媽。
有人說,如果你愛孩子,就讓他依戀你,因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孩子,就讓他依賴你,因為那里是地獄。“依賴”與“依戀”看似一字之差,對孩子心理的影響之差別卻是極大的。
2
一個好朋友跟我說:“兒子現(xiàn)在讀一年級,作業(yè)總是無法完成。最近又鬧著不想去上學了,真的煩死了?!?/p>
細問才知道,孩子剛上一年級,第一次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他沒記住。回家后他希望媽媽可以通過其他渠道來幫助他,知道今天的家庭作業(yè)是什么。
但是我這個朋友擔心這樣做會造成孩子的依賴心理,就很嚴肅地告訴他:“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要依賴媽媽。媽媽是不可能永遠幫助你的?!?/p>
接著孩子有了羞恥感,或者內(nèi)疚感,感覺自己總是做錯事情。漸漸地,他不敢再問媽媽。作業(yè)沒有完成,又遭到老師的批評,慢慢地他不愛去上學,開始有了焦慮情緒。于是,他的媽媽也開始更多地指責和批評,導致惡性循環(huán)。
其實,朋友孩子的需要,只是一種依戀行為,而不是依賴行為。孩子在學校體驗到了困難,他向母親求救,這時候,母親如果可以給予安全感,那么,孩子就有機會消化危險的感覺,而不是“鬧著不想上學”了。
當孩子尋求幫助的時候,媽媽可以這樣說:“噢,你可能因為記不住作業(yè)而擔心老師指責你是不是?不要緊張,你還小,媽媽會和你一起找到方法來弄清楚的。我們可以問同學,也可以問老師?!?/p>
這里有個關鍵的“四兩撥千斤”的竅門,就是父母需要擺脫對現(xiàn)實問題的關注,而去關注孩子的情感。從心理咨詢的意義而言,就是從“父性功能”轉(zhuǎn)移到“母性功能”,從直接的知識教導,轉(zhuǎn)移到情感培育,讓孩子自己去反思發(fā)生了什么。等于說,從給孩子喂食,到給孩子營造一個安全的氛圍,讓孩子自己給自己喂食。這樣做的好處是,避免了“這里只有思想,而沒有思想者”的悲劇。
許多研究證明,依戀是持續(xù)終生的行為,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情感充電。作為父母,我們要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而非“依賴對象”),讓他們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可以返回來充電,在充滿了“安全感”的電后,繼續(xù)快樂地、積極地探索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