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人 張學勇
商丘位于河南省東部,處在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接合部的黃淮沖積平原上,歷史上稱亳、商、丘商、大邑商、天邑商、梁郡、宋州、睢陽郡、宣武軍、歸德軍、應天府、南京、歸德府等;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商丘地處隴海鐵路與京九鐵路、鄭徐高鐵和商合杭高鐵、105國道與310國道十字交會中心,高速“米”字形公路交通樞紐加之市域快速交通網(wǎng)絡,即將完善的航空、水運體系,使商丘成為連通省內外、輻射東中西的綜合交通樞紐中心城市。
商丘文明史與華夏文明史同步。商丘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華夏五千年文明史在商丘沒有斷脈,這是商丘有別于其它地方的特點和優(yōu)勢。華夏歷史文明起源于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商丘正處于華夏文明起源的核心區(qū)域,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歷史文明的搖籃。
遠古時期,商丘就有人類活動。據(jù)史料記載,“三皇”中的燧人氏和“五帝”中的帝嚳高辛氏長期生活在商丘;黃帝在西遷東回中曾留居商丘,其史官倉頡曾在商丘造字,被稱為中華文字祖;顓頊“始自窮桑,而徙邑商丘”;舜帝的兒子商均被封在商丘?!对娊?jīng)·商頌》記載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說的是商的始祖契,他被稱作商族部落的首領或祖先而受到推崇,商丘有關他和他的后代的活動記載與事跡較多。至今商丘大地上仍然留存有燧皇陵、炎帝朱襄氏陵、葛天氏陵、倉頡墓、帝嚳陵、商均墓、閼伯臺等遺址。“三皇五帝”五千年前匯聚商丘及其周邊,還有代代傳承的民間傳說,商丘無不閃耀著歷久彌新的華夏遠古文明的光芒。
考古證實,商丘境內發(fā)現(xiàn)的王油坊、山臺寺等原始社會時期的文化遺址,代表的是“龍山文化”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它們是殷商文明的前身,商丘文明的曙光。表明原始先民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在商丘的土地上生活了。
商丘是中國重要的古都城。1986年,商丘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商丘是中國城市建設史不間斷的城市,素有“中國古城池建設史天然博物館”之美譽。
商丘是中國歷史上重要古都城之一,建城歷史可以上溯到夏商時期。這里是多個王朝和諸侯國的都城,是傳說中的帝嚳都亳,商先公先王多在商丘一帶活動;這里是夏朝相、予遷都之地,是商湯都亳所在地,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宋國的都城,兩漢時期梁國的都城和南宋初年的都城;商丘還是北宋的陪都。直到清朝末年,商丘的城市地位一直非常重要,在中國都城發(fā)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商丘已具備了作為“大古都”的歷史、政治等構成因素。2015年,中國古都學會在商丘召開,認為商丘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都城之一。
金縷玉衣
古城牌坊
市規(guī)劃局和有關部門領導商討有關事宜
商丘地域文化獨特。商丘的歷史文化伴隨著華夏歷史文化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發(fā)展而發(fā)展,不僅見證了華夏文明的歷史滄桑,也成為華夏文明輝煌燦爛的代表文化。
火文化萬年光焰?;鹗巧糖鸬臉酥竞拖笳鳌I糖鹱怨啪陀小盎鸲肌薄盎鹦妗薄按蠡鹬l(xiāng)”的稱謂,火是商丘的圖騰。燧人氏發(fā)明的鉆木取火,開創(chuàng)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被尊為“火祖”;帝嚳之子閼伯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任火正,觀星授時,被尊為“火神”。商丘的燧皇陵、閼伯臺,一陵一臺,承載的不僅僅是商丘歷史文化的厚重與榮耀,更是中國火文明的立體再現(xiàn)。
火文化是一種內核,就是精神和力量。商丘火文化精神是以民為本、崇德向善、自強不息、改革創(chuàng)新、法天敬祖。是世代商丘人永不言敗的創(chuàng)造意識的精細提煉,這種精神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協(xié)統(tǒng)一。因此,燧人氏的鉆木取火是中華圣火,是文明之火,是智慧之火。2006年4月,首屆中國火文化研究會在商丘召開。2009年,商丘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命名為中國火文化之鄉(xiāng)。
商文化源遠流長。商是商丘的標志和象征。商丘是商族的起源和聚居地,商人、商品、商業(yè)的發(fā)源地,商湯滅夏后最早的建都地。
商丘是中國商業(yè)文明的起點。商丘人自古就養(yǎng)成了親商、愛商、尊商、富商、留商的文化傳統(tǒng),悠久的經(jīng)商傳統(tǒng)使得商丘地域文化中形成了較為鮮明的義利并重、言商尚利的價值取向,使得商丘人民富有吐故納新、開放進取、兼收并蓄、敢為人先的思想觀念。2004年5月,商丘成功舉辦了中國·商丘與商業(yè)起源研討會;2006年以來,河南省政協(xié)牽頭在商丘已舉辦六屆“中國·商丘國際華商文化節(jié)”。2012年,商丘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命名為中國商文化之鄉(xiāng)。
根文化厚重深遠。商丘是中華姓氏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許多姓氏的根都在商丘。帝嚳前承炎黃,后啟堯舜,奠定了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對中華姓氏文化的形成,起決定性的影響。帝嚳高辛氏之后裔數(shù)千年來繁衍生息,已多達千余姓氏,遍布海內外。
微子文化代代傳承。微子文化是商丘主體文化(商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微子是商丘歷史上的文化名人,位列比干、箕子之首。微子以仁德著稱于世,被孔子稱為“殷之三仁焉”。從微子封于宋國,后人以國為姓,宋氏宗族已有3000多年歷史。
仁德是微子文化的核心,隱忍是微子文化的表征,復興是微子文化的宗旨。微子文化以商文化為起源,以仁德為核心,以忠孝節(jié)義為世箴,以報國立民為主線,世代傳承,后被儒家文化吸收借鑒,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眾多源頭之一。
圣賢文化異彩紛呈。春秋戰(zhàn)國時期,商丘為宋國區(qū)域。宋國是“中華圣賢文化”的源頭,宋國成了“百家爭鳴”、思想家輩出的軸心之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道家、墨家、名家三大學派皆出自于宋國。宋國是孔子的祖居之地,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來源和傳播區(qū)。諸子百家中,老子、莊子、墨子、惠施的故里,均在商丘附近。這個時期的商丘被稱為“圣人之都”,以商丘為軸心,輻射周邊,在豫魯蘇皖接合部方圓百里范圍內形成了“中華圣人文化圈”現(xiàn)象。圣賢文化成為華夏歷史文化的主要內容,影響了數(shù)千年中華文化發(fā)展的歷史進程。
漢梁文化積厚流光。商丘的漢梁文化一直是人們探討傳承的課題。兩千多年來,“三百里梁園”的文化盛景,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屹立于中國古典文學殿堂;漢興之地的永城芒碭山以漢墓群而著名,也是梁孝王劉武歸宿地;商丘作為西漢梁國國都展示給后人的更是氣勢恢宏、風云跌宕的漢梁歷史畫卷。
運河文化大浪淘沙。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帶動了唐宋時期宋城的繁榮和發(fā)展?,F(xiàn)今的商丘南關碼頭遺址段,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段考古發(fā)現(xiàn)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碼頭遺址。大量出土的隋唐時期瓷器,為科學研究大運河隋唐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遺址中堆積很厚的宋元文化層,充分證明了當時運河給商丘帶來的繁盛。商丘位于運河中途,是通濟渠的“咽喉”要道、“管控江淮”的門戶之地。這里曾歷經(jīng)“舟車半天下”的盛世繁華,八方輻湊,店鋪林立,糧商、鹽商、茶商、絲商等聚集于此,是全國著名的大都市之一。運河也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了水利保障,人民衣食豐足,人口茂盛。2014年6月22日,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審議批準通濟渠商丘南關碼頭遺址段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應天文化聲名遠揚。北宋時期的商丘,開創(chuàng)了中國華夏文化的高峰。應天書院是北宋四大書院之首,三大國子監(jiān)之一。應天書院歷了經(jīng)四次輝煌,素有“七榜五十六”、“一榜三兄弟”、“父子狀元”、“兄弟狀元”、“一榜雙魁”的美稱。范仲淹在應天書院學習、執(zhí)教,吸收了圣賢文化的精髓,他是北宋前期收拾儒門復興教育的第一人,是北宋前期儒學復興運動“卓冠群賢”的領袖,他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動力;他的“以民為本、以民為體”的思想,不但繼承了華夏傳統(tǒng)思想,而且發(fā)展和提高了這種品位;他的教學實踐,迎合并開創(chuàng)了北宋文化高度發(fā)展的歷史趨勢,促進了中國科舉制度的完善。“范公精神”是“憂患意識”和“擔當精神”的完美結合。
古城建筑
古城文化博大精深。商丘古城是“中國奇葩,世界瑰寶”。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的商丘古城,又名歸德府城。具有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文化底蘊深厚等特點。商丘古城人才輩出,明嘉靖至清初,古城內出過兩位大學士,五位尚書,十多位侍郎、巡撫、御史、總兵等,縣城內巨室大家舊有“滿朝文武半江西,小小歸德四尚書”和“沈、宋、侯、葉、余、劉、高楊兩家在后頭”之說。商丘古城具有典范的城市格局,古城內方外圓,城墻、城郭、城湖三位一體,保留至今,全國獨一無二,堪稱中國古城池的典范。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飲譽海內外,實是眾望所歸。
紅色文化光輝奪目。商丘是一座紅色城市。商丘曾是淮海戰(zhàn)役和渡江戰(zhàn)役總前委所在地。從20世紀初期紅色火種在華夏大地上的點燃,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商丘古城伴隨著中國革命的征程一步步走來,尤其是在舉世聞名的淮海戰(zhàn)役中,商丘古城更顯示出其軍事重鎮(zhèn)的歷史地位。
商丘古城文化遺產(chǎn)豐富。帝王遺勝、歷代遺跡、圣賢圣跡、英烈祀祠、名圣祭點、名人第宅、將相?;⒐糯麆x、清代民居、古代碑碣、紅色記憶等眾多名勝古跡遍布古城內外;器物用具、美味佳肴、文化藝術等眾多名吃名產(chǎn),文化名人,詩詞文賦層出不窮;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中火文化、商文化、微子文化、帝嚳高辛、禹王鎖蛟井、火神祭祀、花木蘭、月下老人、鬧龍街、桃花扇、林河酒、目連戲等故事傳說,構成古城的文化景觀。
華商始祖王亥
閼伯臺
古戲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