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國軍
一、研究的緣起
“千古文章意為高?!蹦敲矗斚鲁踔猩膶懽髁⒁馑饺绾??通過閱讀本校初二年級第一次月考的1148份試卷,以及相關問卷調查(從選材與立意、構思與立意、語言表達與立意、閱讀與立意等角度),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在立意上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并由此引發(fā)了筆者的思考,這也為作文立意升格指導策略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1.選材雷同,立意范疇偏窄
第一次月考的作文題目為《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開》,從寫作情況來看,寫人物的占85.2%,而其中,寫母親和父親的又占了76.6%。其構思立意不外乎通過敘述描寫自己遇到了困境,這個時候父親或母親通過一些方式激勵,讓自己忽然醒悟,讓自己的世界春暖花開。其主要的立意在于贊美、感激父母。
從立意的正確性這個角度思考,這一立意顯然是無可厚非的,文章的立意也很好地扣住了“春暖花開”一詞。然而,當大量的父愛、母愛主題的作品堆積在一起的時候,閱卷老師就有了“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作文區(qū)分度就難以突破了,要想出高分就比較困難。
2.閱讀欠缺,素材積累單一
素材的積累通常與生活閱讀和書籍閱讀有很大的關系,學生閱讀欠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其一,生活圈子狹窄。家—學?!?,“兩點一線”的生活閱歷,讓學生成了“無米之炊的巧婦”。其二,升學壓力大,生活節(jié)奏快,各門功課作業(yè)多,學生像陀螺一樣轉,無暇靜心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其三,學生閱讀的素材較多,但是缺乏系統(tǒng)性的指導,特別是缺乏立意上的積累指導。其四,良好的閱讀習慣養(yǎng)成欠佳。
3.思考不深,立意表達陳舊
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不能以我手寫我心,習慣于編造故事情節(jié),文章缺乏自己的思想,也沒有形成獨具特色的個人語言風格,因而表達無創(chuàng)新。其原因在于學生對生活的觀察不細致,人生體驗感悟膚淺,結果就表現(xiàn)出對社會、生活、人生的認識表面化,對生活細節(jié)的體驗感性化、模糊化。作文時,不能從自己積累的素材中提煉較為深刻的主題,不易找到具體可寫的內容,很少有能打動人心的細節(jié)描寫或個性化的語言,立意表達較為陳舊。
二、指導的策略
“升格”的意思就是升級。所謂“作文立意升格”,就是在原有作文的基礎上,通過“結構調整”“語言豐潤”“素材裁剪”“立意挖掘”等手段,對原作的“立意”進行升格,使文章成為佳作,成為精品。具體做法如下。
1.堅持“正確”不動搖
不管文章的立意如何升格,“正確”都是首要考慮的因素。“正確”即是指文章的主題要符合生活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符合人性的正確追求,符合國家的政治原則,體現(xiàn)出積極向上的健康思想。一般來說,文章立意要符合當今社會公德和時代精神,如仁、義、理、智、信,溫、良、恭、謙、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九大報告的要求等;要注重思考生活內涵,這主要是指對某人或某事的感悟與啟迪,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要表達出個人感情,如熱愛、崇敬、懷念、贊美、諷刺、批判、抨擊等;必須是正確的,波蘭有句名言:“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蔽恼铝⒁庹_的人,其境界格局才高,他才有詩和遠方。
2.多維思考求“深刻”
《季羨林說寫作》中說:“沒有新意,不要寫文章;寫不出深意,更不要寫文章?!睆哪撤N意義上說,作文得分的高低與立意的“深刻”與否有很大的關系。就考場作文而言,不少考生作文的區(qū)分度恰恰體現(xiàn)在這里。要做到立意“深刻”,就必須考慮第一構思。為什么呢?因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表象到實質,由單向到多向。面對考題,學生的第一意識往往是淺層的感性認識,只是對文題的簡單認識,而不是對事物的內涵產生的理性認識。這種淺層的認識無法揭示出事物的本質,所以,面對考題,必須從構思入手,縱深思考,深入挖掘,多問幾個“為什么”,并且將幾種立意進行橫向、縱向比較鑒別,得出哪種更切題,哪種更入心,哪種更深刻?!妒澜?00位作家談寫作》中說:“同一素材,結合相應的背景,從不同角度可以生發(fā)出不一樣的立意,立意之高下在于生活的積累,在于視野的開闊,在于思考的深度?!?/p>
如以“誠信在我身邊”為題目寫一篇作文,有許多學生僅僅停留在誠信的表面,寫誠信的作用,寫誠信的好處,這些都是淺層的思路,缺乏深刻性。升格文我們就要求學生逆向思考:誠信無處不在嗎?世界真的就是一個只有誠信的世界嗎?有沒有令人深思的反例?這樣多問幾個問題,思路就豁然開朗了,立意自然就多元了。
3.獨辟蹊徑求“新穎”
考場作文,總有不少考生步人之后塵,嚼人之剩饃,立意雖正確,陳詞濫調使人煩。這個問題就如只知眼前“山重水復疑無路”,卻不知走過去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大千世界,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正是因為有了“不同”,這個世界才顯得多姿多彩。王凱旋在《寫作方法與技巧》中說:“寫作方法、技巧的掌握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是無法之中求有法。通過觀察、體驗、多讀、多寫,學習并掌握一些寫作的基本手法,且能將它們運用于寫作實踐。然后是有法之中求變化。進一步掌握包括寫作的辯證藝術在內的多種寫作手法,并能將它們純熟自如、富于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于寫作實踐。”
所以,當你面對作文題的時候,你要問一問自己,我立意獨特嗎?我的立意別人有嗎?我能不能從另一個角度再想一想呢?還是以《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開》文題為例。我們可以將立意放在一片風景上,如“奔牛的雕塑”讓我感悟到“行者常至”的追求;我們可以將此立意放在一支舞蹈上,如“千手觀音”,無聲的世界里創(chuàng)造出如此的美好;我們可以將此立意放在一本書上,如《老人與?!?,堅持的力量和堅守的品格,于人生不就是春風送暖,春暖花開嗎?
此外,我們將通過設計系列化校本、班本、生本課程,不斷拓寬學生的立意視域;通過資優(yōu)生和后進生的組合,在互幫互助中促進后進生的發(fā)展;通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閱讀,濡染學生的心靈;借助于互聯(lián)網,通過微信群、QQ群等平臺,及時展示、評價、反饋、激勵學生,促進立意水平的不斷提升。
葉圣陶在《怎樣寫作》中講:“寫作只該把有關中心的話寫進去,而且要配列得周妥,使中心顯露出來。那些漫無限制的隨意話,像藤蔓一樣爬開去的枝節(jié)話,都該剔除得干干凈凈,不讓它浪費我們的筆墨。”當然,文無定法,文成法立。立意升格的實質是閱讀習慣和思維方法的升格。今后,我們要從封閉、單向、僵化的思維定勢中解放出來,培養(yǎng)和建立開放、多元、動態(tài)的思維方式,在立意升格訓練中發(fā)展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