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鋼
這是一位英雄,一位從火里滾過來、從血里蹚過來、從死尸堆里爬過來的戰(zhàn)斗英雄。
然而他的傳奇,并非因為顯赫,而是因為消隱。
李文祥的人生分成了兩半—前面15年的從軍和轉業(yè),威名卓著,雄壯火爆,高潮迭起;后面50年的回鄉(xiāng)務農,隱功埋名,平凡淡泊,波瀾不驚。幡然的跌宕,巨大的落差,前后如同峰谷,前一半有多高,后一半就有多深;前一半有多奇崛,后一半就有多沉寂……直到2011年1月4日的那個偶然。
當時,李文祥已經86歲,是一位身患腦血栓、青光眼的拄杖老人了。新年伊始,家里忽然來了一大群人,他以為又是民政干部慰問老軍人呢,卻不知坐在面前的是走訪基層的時任省委書記盧展工。寒暄之后,省委書記指著條案上一幅身著戎裝佩戴獎章的陳舊畫像,問他:“您這幾個軍功章還在嗎?我看看行嗎?”
李文祥老人愣了一愣?;剜l(xiāng)50個年頭了,畫像隨手擺在那里已經熟視無睹?,F(xiàn)在忽聞一聲追問,他蒼老的面容里本能地露出一絲倔強,凜然不容懷疑的倔強。他顫巍巍地起身,拄杖走進西間臥室,從老式桌子的屜底深處,摸出了一個已經灰黃磨損的小白布包,放在省委書記面前。當書記解開小布包四角系的結時,他頷首坐在對面,下巴抵在扶杖的手背上,仿佛伏在桌邊的一個孩子,在等待老師檢查他的作業(yè)。
嗬!1945—1959年解放獎章,三野第二十八軍第四屆英模大會紀念章,淮海戰(zhàn)役紀念章,渡江戰(zhàn)役紀念章,福州戰(zhàn)役特等人民功臣獎狀,第十兵團戰(zhàn)斗模范獎狀……獎狀背后還補充了一段鋼筆文字:“立功事跡:一、濟南、淮海、平潭戰(zhàn)役中一貫機動靈活英勇頑強,共立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特等功一次。二、進軍福建時不怕難苦,幫助同志們勞動,一貫帶頭起模范作用。三、在備戰(zhàn)練兵中能夠教育同志,進行思想互助,自己對軍事演習特別積極,帶頭苦練,對再戰(zhàn)金門決心很大?!辈及?,還有一對少尉肩章和剩下一片的紅布領章,以及一本1954年5月上海第23次印刷的《中國共產黨章程》。
省委書記激動地說:“這一包東西,了不得!這就是我們的英雄??!”
在聽了老人的經歷后,省委書記說:您當兵打仗,又參加新中國建設,當國家有困難的時候,您就報名回農村了,什么都沒有要。
老人擺擺手:沒待遇,我不要待遇。
沒有一絲炫耀,沒有一絲驕傲,他猝然之下拿出布包,只是為了證明沒有虛夸說謊,這是真的。小布包里的一切,氣吞萬里,重逾千鈞,真真切切是用命換來的!
就在這一天,李文祥人生的兩極終于貫通了。戰(zhàn)斗功臣的64年風雨,英雄老人的86年心路,從此漸漸顯影。
老人的獨生女兒李金英,在人群散去之后問:爹,你的小布包里是啥東西呀,讓這么多人稀罕?
記者問李文祥老人,如果省委書記沒發(fā)現(xiàn)你的小布包,它會悄悄放到什么時候?老人笑道:等我死了,放棺材里帶走。
戰(zhàn)場的壯烈
李文祥也許生來注定要當兵。
他1925年農歷端午出生于今河南省濮陽市范縣白衣閣鄉(xiāng)北街村的一戶貧苦農家。5歲時母親氣病而亡,他離開父親和弟妹,投靠殷莊姥姥家。為了混口飯吃,他在兵荒馬亂之中輾轉奔突。14歲報名參加八路軍,年齡太小部隊不收。16歲賣身當兵,入國民黨石友三部當勤雜兵,在范縣大堤上與日本鬼子打仗失敗潰逃時,遇到八路軍,留在八路軍當了兵。
他1947年正式參軍加入華東野戰(zhàn)軍第十縱隊,1949年華野十縱改編為第三野戰(zhàn)軍第二十八軍。在連續(xù)參加的6次戰(zhàn)役中,他驍勇善戰(zhàn)的潛質得以充分綻放。
◇濟南戰(zhàn)役
1948年9月16日晚打響的濟南戰(zhàn)役,對重兵固守的城市展開強攻。李文祥所在的華野十縱二十九師八十五團,主攻濟南外城西面的永鎮(zhèn)門。城墻堅如鐵桶,敵人使用三層火力網和磷光彈、毒氣彈、火焰噴射器,部隊殊死苦戰(zhàn),副團長負重傷,還犧牲了兩位營長。這時李文祥報名參加了二營爆破隊。
22日晚8點30分總攻開始。7個爆破組前仆后繼,只將城墻炸開了一個不大的豁口。隊長喝道:“共產黨員站出來!”齊刷刷站出一排戰(zhàn)士,其中有李文祥?!袄钗南?,你不是黨員!”李文祥急了:“別看俺不是黨員,打仗可不含糊!”他冒著呼嘯的槍林彈雨,推起手推車沖了出去,20多斤重的炸藥包在車上堆了好幾包。他個子小目標小,跑得又快,城墻上敵兵的尸首撲通撲通掉在面前也不畏怯,終于跑到了城門口。爆破手們把300多斤炸藥堆成一垛,喊“一、二、三”,拉響導火索就跑,只聽“轟”的一聲,3丈多高的永鎮(zhèn)門被炸塌了。李文祥記得,有7支部隊從這個缺口沖進了濟南城!濟南戰(zhàn)役8天8夜全殲守敵,其中“永鎮(zhèn)門爆破隊”榮獲稱號和錦旗,李文祥榮立二等功。
◇淮海戰(zhàn)役
淮海戰(zhàn)役歷時65天,華野十縱阻擊徐州東援之敵是在1948年初冬,徐州守軍出動大批坦克將我軍工事壓為平地。“打坦克最在行”的李文祥,迎著掃射飛撲到坦克跟前,將炸藥包塞進履帶和輪子之間,履帶一炸斷,坦克傻鼻子了!他和戰(zhàn)友們共干掉了20多輛坦克。
12月初,慘烈的皖西魯樓阻擊戰(zhàn)中,我軍堵住了敵軍企圖與黃維兵團會合的杜聿明兵團。敵人飛機大炮重兵猛攻,我軍鏖戰(zhàn)6個晝夜阻擊。連隊炊事員犧牲了,李文祥和戰(zhàn)友們餓了4天,就著涼水嚼生麥粒也毫不退卻,子彈打完了就用刺刀捅、用槍托砸、用牙咬。陣地上打到只剩下了指導員、戰(zhàn)士馬士華和李文祥。馬士華被一記冷槍擊中鬢角,死在了李文祥的懷里。后來指導員也犧牲了。李文祥滿身血跡搖晃著走下陣地,只聽營長喝問:誰?他答:我,上面沒人了。營長吼道:你不是人?!他轉身又和增援部隊一起返回了陣地,一支槍打熱再換一支,輪番用了三支槍,死死堵住了敵人的去路。
到了永城陳官莊圍殲戰(zhàn),雪野皚皚,敵我短兵相接。李文祥放哨時,發(fā)現(xiàn)敵兵在路溝里架起輕機槍偷襲連隊,便當起狙擊手,一槍將其擊斃。舉旗的值衛(wèi)官又來送死,架設重機槍的敵兵也被打散了。他一共打死了30多個敵人。
火線上,李文祥一個月連升兩級,先任副班長,又任班長,榮立特等功。..
◇渡江戰(zhàn)役
渡江戰(zhàn)役前夕,李文祥所在的新編三野二十八軍八十三師二四七團二營六連行軍到長江邊,指導員拉拉他的衣角,沉聲問:你入黨嗎?他一時沒明白:為啥入黨?指導員正色道:要解放全中國,你不入黨?為人民服務,你不入黨?他想起危急關頭首長總是高喊“共產黨員站出來”時,立刻回答:“入黨!我入!”
黨員就要永遠聽黨的話,黨員就要有個黨員的樣兒!倥傯之際指導員的這句話,板上釘釘一樣揳進了他的心田。從此,他就為這個崇高神圣的信仰而戰(zhàn)、而活!
1949年4月21日晚,百萬雄師過大江,百舸千帆齊射長江南岸。李文祥乘坐的帆船裝載一個排的兵力,他在船頭守著架起的機槍。黑暗中,爭先恐后的船只擁擠碰撞,他們這條船的船幫都被撞破了。李文祥和戰(zhàn)友們勇猛地沖上灘頭陣地,把長江天險踏在了腳下。
◇上海戰(zhàn)役
1949年5月,二十八軍直撲滬北,激戰(zhàn)吳淞,攻占太倉和嘉定,又突進市內月浦、劉行、楊行。這時啃到了一塊“硬骨頭”—劉行國際電臺,這里布滿了日軍曾經建造的堅固隱蔽的地堡群。進攻先遭地堡群火力殺傷,又遇地雷區(qū)、電網和竹簽陣,部隊以慘重代價攻占了一些地堡。敵方海陸空齊上,坦克和裝甲車開道,飛機和艦炮增援,雙方死死纏斗,參戰(zhàn)的二十八軍、二十九軍三四天就傷亡8000人。李文祥那個排一仗只活下來3個人。
后來改由突擊隊爆破地堡。李文祥挾著炸藥包向火力最猛的地堡沖去,可一同上來的爆破手轉眼都倒下了,他急中生智撲倒在水溝里,在尸體堆里裝死,等待黑夜來臨。察看的敵兵用刺刀撥著死尸,刀尖也戳著他的身子,他紋絲不動。夜幕垂落后,他沿水溝匍匐前進靠近地堡,拉響導火索一躍而起把炸藥包扔進去,地堡在爆炸聲中轟然崩坍。
5月27日上海解放,李文祥榮立一等功。....
◇福州戰(zhàn)役
1949年8月11日福州戰(zhàn)役發(fā)起攻擊,二十八軍正面攻入市區(qū)。八十三師在閩江邊聚殲敵軍一個師并不困難,沒想到的兇猛對手竟是閩地酷暑,連日徒步追擊逃敵的戰(zhàn)士們,有不少死于熱渴中暑。在市區(qū)南臺的馬路上,猛追逃敵沖在前面的班長李文祥,突然一頭栽倒在地。戰(zhàn)士們趕緊搶救,是街邊老百姓端來一壺涼茶,給昏迷的李文祥撬開牙關硬灌下去,才把他救活過來。
這次戰(zhàn)役13天解放福州。李文祥榮獲特等人民功臣獎狀。
◇平潭島戰(zhàn)役
大軍南下一直打到了臺灣海峽,二十八軍劍指平潭島,這是屏障臺灣的一個大島,而小練島、大練島是邁向它的踏板。1949年9月12日晚,海水退潮時分,二四七團乘船直駛向小練島,李文祥班里的12人都端著美國造沖鋒槍。小練島守敵一觸即潰,接著他們駛向大練島??耧L中,船在漩渦上打轉,船工對李文祥說:他們繞著風走,我們照直走,一定比他們先到!船一近岸,李文祥帶頭跳進齊胸深的海水強行登陸。他接連躍過第一道、第二道、第三道工事,營教導員突然在后面用廣東話喊:“別前進了!”他回頭看,后面的船還沒跟上。
聽到吹哨繼續(xù)前進,遇到鐵絲網,還有電話線,他從飯包里掏出刀子割斷了電話線。黑暗中臺風大作,平潭島敵兵趕來增援反擊。他迂回到敵人背后甩開了手榴彈,敵兵向高地逃去,他率戰(zhàn)士一直追到山頂。走投無路的敵軍,在圍營山坳舉起白旗。李文祥記得一位臉上長有麻子的副指導員帶著通信員去受降,誰知敵方又舉起紅旗。我軍把大炮開上山頭,朝他們轟了兩炮。敵方舉起白旗徹底投降,大練島解放。
9月15日晚8點30分,平潭島總攻開始,由榴彈炮開路直撲據(jù)島頑抗的守軍,二四七團從島北蘇澳登陸搶占港口。敵軍被團團包圍在島嶼北端時,一艘軍艦從臺灣方向駛來企圖救援,但遠遠打了一陣炮又開走了。一萬多名守敵大部被殲,平潭島戰(zhàn)役勝利結束。李文祥榮獲戰(zhàn)斗模范稱號。
就在十幾天后,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五星紅旗從此飄揚在新中國的上空!
從華野到三野,李文祥從軍9年,揮戈橫掃半個中國,歷任戰(zhàn)士、副班長、班長、副排長、排長、副連長,榮立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并獲特等人民功臣、戰(zhàn)斗模范稱號,戴上了解放獎章,出席了二十八軍第四屆英模大會,赫赫戰(zhàn)功足以驕人。
之后,所有戰(zhàn)功榮譽就被收入了一個沉默的小布包。
打江山的人,只與犧牲者比?!帮@擺那干啥,好多戰(zhàn)友命都沒了?!彼f。
老人的女兒金英說:俺爹說過,打仗往上沖,腳底下都是尸體,一雙綁腿都染紅了,涮幾盆血水還洗不干凈。老人淡淡地說:“鋸響就有末兒,戰(zhàn)場上哪能不死人呢。真死了就死了吧,反正是為人民而死。”
1956年8月,32歲的少尉李文祥依依不舍敬了最后一個軍禮,復員轉業(yè)為18級干部,到福建三明市。他在福建省建設廳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保衛(wèi)科擔任保衛(wèi)干事,先后在廈門、永安、莆田、南安、仙游、漳州、龍巖、三明等工地保衛(wèi)安全。
那個年代,轉業(yè)軍官很受傾慕,人們給李文祥介紹的對象有女教師、女醫(yī)生。但他自忖只讀了幾天速成小學,怕文化人跟他過不下去,所以娶的是像他一樣從小沒娘的福建農村姑娘陳寶珍,一起吃苦耐勞過日子。
1962年,上級來做報告,國家處于嚴重經濟困難時期,農業(yè)歉收,號召干部精簡下放支農。李文祥仍像當年沖鋒陷陣一樣率先報名了:“共產黨員應該聽從國家號召,群眾餓肚子,干部有責任!”他擔心領導不批準,還咬破手指在申請書上按了血指印。他和妻子帶著全部家當,毅然回到了家鄉(xiāng)河南范縣。
此時他離家已21年,父親曾以為大兒子已死在外面。新中國剛成立不久,區(qū)武裝部送來立功喜報,家里開始享受軍屬待遇?,F(xiàn)在李文祥徹底回鄉(xiāng)扎根了,生產隊給了他3分自留地、30斤麥子。
李文祥十分明白,所有的國家干部待遇,瞬間已經全部失去,今后指望種田吃飯了。
鄉(xiāng)村的淡泊
“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p>
位于河南省東北角的范縣,屬于國家級貧困縣,正處在黃河故道“豆腐腰”上,主要窮在水患,澇災頻仍。近4000口人的白衣閣自然村,又坐落在滯洪區(qū)內,為國家調節(jié)分洪長期做著無私奉獻。
李文祥回鄉(xiāng)的同時,一個戰(zhàn)斗模范、特等功臣、少尉軍官、18級干部已消于無形。村中老人依稀記得往他家送過立功喜報,但他不提便也淡忘。逢到鄉(xiāng)親問起打仗的事,他避開慘烈血腥只講點片斷。后輩們就只知道他是一個當兵的,一個老軍人。
一切化有為無,這是李文祥重新開辟的一種人生、一種活法。千萬人難以放下的,千萬人難以做到的,他卻自然而然放下了,一心一意做到了。21年后回故鄉(xiāng)的,還是一個像泥土一樣天然質樸的大地赤子。其實那個裝滿獎章獎狀的小布包他很珍惜,妻子說:“留著有啥用?”他鄭重地說:“這是榮譽?!钡洳氐姆绞奖闶窍?。在他看來,能夠證明存在價值的,能夠體現(xiàn)理想信仰的,不是榮譽,不是地位,而是不斷在干,永遠在做。這個積極行動的勇者,這個掌握命運的強者,每次選擇都義無反顧,識大體,顧大局,從不考慮私利,甚至寧肯犧牲私利,只為遵循一個原則:響應黨的號召,服從國家的需要,符合人民群眾的愿望。
37歲的李文祥,一回鄉(xiāng)就當民兵連連長,不久又當生產隊隊長,滿腔熱忱地投入到了生產建設。萬萬沒想到,家里老宅卻容不下他們夫婦,父親把他追到村街上大打出手!
李文祥復員轉業(yè)在福建工資不低,曾把父親接去生活,并為弟弟安排活計,可父親和弟弟過不慣都回了家鄉(xiāng),花起錢來也不當回事?,F(xiàn)在大兒子回到身邊了,父親以為他還像當干部時一樣寬裕,向他要錢不能如數(shù)滿足,老人惱羞成怒,在大街上當眾揪住他的頭發(fā),劈頭蓋臉一頓痛打。李文祥什么個性,什么身手,閃閃身子就能掙脫,但打他的是他親爹??!一分錢難倒英雄漢,這個民兵連連長、生產隊隊長,含著屈辱,任憑一記記老拳掄在頭上,任憑一個個耳光扇在臉上,這是他為自己選擇不當干部當農民付出的代價!……被鄉(xiāng)親們勸開后,他回到家里,淚水第一次在妻子面前傾瀉,胸口憋得肺都要炸了,妻子連忙請醫(yī)生給他打了一針才緩過氣來。
你后悔當農民了嗎?從這時起,人們一直問了他50年。
“后悔啥!革命分工不同,在哪兒都是為人民服務?!彼目跉鈴膩聿卉?。從軍人、保衛(wèi)干事到一個農民,只要不顧個人得失,就沒有落差?;氐郊亦l(xiāng)干革命,是他鐘情的選擇。他開始了一場隱忍的戰(zhàn)斗。
他和妻子搬進了村中北街頹舊的老公廟。生于閩南亞熱帶地區(qū)的27歲妻子,冬天在北方四面透風的破廟里凍得瑟瑟發(fā)抖,青黃不接時連菜窩窩紅薯干都吃不飽,鄉(xiāng)親們還笑她“南蠻子”,她委屈地哭起來:“老李,忘了不跟你來了?!崩钗南橹缓妹刻焯觳涣辆推饋頋M村去撿磚頭,夫妻倆晚上為饅頭坊推磨掙錢,總算蓋起了三間土屋。當時生產隊干部沒有任何補助,只是每天出工比社員多記一兩個工分。李文祥一天記10分,陳寶珍一天記7分,這兩個整勞力長年全勤,年終分紅成了余糧戶。實行家庭承包土地后,又蓋了三間磚房。
李文祥找了一個寒冷逼不走、貧窮趕不走、磨難嚇不走的福建媳婦,患難與共,相依為命。她學會了范縣方言,學會了耩麥子、點玉米、打農藥,學會了搟面條、蒸包子、包餃子;也學會了持家,最多時養(yǎng)了6頭豬,賣了600多元錢蓋房;學會了女紅,能織出漂亮的花格床單。因為特別勤勞能干,社員們選舉她當了婦女隊長,與當生產隊隊長的丈夫一起夫唱婦隨……他的堅定引領著她的頑強,她的樂天補充著他的淡定,他們缺一不可,直至垂垂老矣。
黃河岸邊這一片廣袤平原,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革命戰(zhàn)爭年代被稱為華北“小延安”,鄧小平、劉伯承、楊得志、萬里、楊勇、宋任窮、段君毅等在這里指揮過戰(zhàn)斗,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團以上干部會議曾在白衣閣村的打麥場上召開。
在這片土地上,后來擔任生產大隊大隊長的李文祥,火力點始終對準一個頑敵:“我就不信,改變貧窮比打仗攻山頭還難!”
他特別喜歡站在村口敲鐘,那是一個掛在樹上的舊鐵犁鏵。鐘聲傳遍全村,社員荷鋤扛锨從各個院落走了出來,一起走向田野集體勞動。他帶領社員們,頭年上了孟樓河挖河工地,第二年上了陳樓支渠挖渠工地,餓啃干糧,渴飲涼水,困了就和衣躺在河坡草地上,曾連續(xù)奮戰(zhàn)40多天沒進家。
1966年范縣號召引黃種稻,北街村背河洼地正相適宜,在南方見過種稻的李文祥主動擔任稻改隊長,日夜蹲在稻田鉆研種植技術。以往畝產小麥三百來斤,種稻第一年就收了千把斤,村中老少捧著白花花的大米歡喜雀躍。三四百畝鹽堿地變成良田,豐收以后,李文祥堅持先向國家交公糧,結果公糧交足,口糧夠吃,全村結束了吃救濟糧的歷史。而且,發(fā)展了小麥加工、種植西瓜等集體經濟。
到了“文革”時期,鄉(xiāng)村也鬧武斗奪權,附近的陳樓連土槍土炮都用上了。就在李文祥家附近的操場上,造反派給縣長和書記掛黑牌子開批斗會。李文祥也差點被造反派游街示眾。但他牢記公社武裝部部長的話:啥也別管,搞你的生產!他日夜守在稻田里,困了睡草庵,餓了就和幾個社員烤嫩玉米棒子吃。他說:“打敵人咱去,斗自己人咱不去?!钡咀映樗霑r出了飛虱,幸虧他及時發(fā)現(xiàn)組織打農藥,才保住了豐收。
在村里一提“黑老包”,都知道是那個敢住老公廟的李文祥,他臉色黝黑,不怒而威、剛正不阿,就像戲曲中的包公。老7隊的韓福運,從小到老都是李文祥的好伙伴,他說:文祥這個人言語不多,但愛說理。他性子剛強,說出話來,大家都跟著走他那個路,因為他說的是正理,別人說的沒他那個理真,他是為了集體,以理服人。
當村干部,想多吃多占是方便的。生產隊老會計陳玉文說:“有的村賣好幾頭大牛都不夠村干部花,吃饞了天天想出去吃喝,群眾反映很大,反映了也白搭。但是李文祥當了多年干部,最清白,風氣正,沒有多花集體一分錢,沒有多吃集體一粒糧食。因為有他,生產隊干部都很正派?!?/p>
有位副隊長,一度懷疑隊長與會計走得近有貓膩。心底無私的李文祥定下嚴格制度:會計不管現(xiàn)金,另外公選一人管現(xiàn)金。那時糧食倉庫等于金庫,集體公積金、公益金和買肥料、買農藥等都靠這糧食換取。李文祥給倉庫配了4把鎖,倉庫保管、會計、貧農代表各一把,再給副隊長一把,自己卻不染指。群眾對干部放心,村里風平浪靜。
當了十七八年村干部的李文祥,“官兒”越當越小。白衣閣自然村內,行政村建制分分合合,1970年以來先后劃分過4個大隊、2個生產隊、5個生產隊、8個生產隊,90年代成立東、西、南、北街4個村民委員會。曾任生產大隊長的李文祥,分成5個生產隊時,他成了3隊隊長;分成8個生產隊時,他成了8隊隊長。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后,他更是主動辭職:“我年紀大,文化水平低,還是讓年輕人上來干吧?!?/p>
權力,官位,能對無數(shù)人產生強烈誘惑,李文祥卻是一個“絕緣體”,即使穿過鵝毛大雪也能雪不沾身。究其根源,還是來自戰(zhàn)火中的啟蒙。他認為,無論戰(zhàn)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黨員干部都應如此,毫無保留地奉獻,不斤斤計較個人利益,忠誠于黨的事業(yè)。
李文祥后來有了脫離貧困農村的機會。1979年,原單位福建省建設廳來了兩位同志,請他回福建工作,恢復干部身份。李文祥很感動。來人看他家境貧寒,說城市比農村好,催他盡快離開農村。他反而冷靜下來:“困難是暫時的,日子慢慢會好的。我在農村這么多年,已經習慣了。再說我是生產隊長,村里群眾也需要我。要是大家都去富的地方,窮地方沒人來,那不就更窮了?”
1984年7月起,縣民政局按他原工資額的40%每月發(fā)退職救濟費26.48元。1985年10月起,福建原單位也每季度給他寄發(fā)退職補助費。他拿著收據(jù)找到縣民政部門,說不能兩頭拿錢讓國家吃虧,不再享受救濟費。2005年福建原單位倒閉,停發(fā)補助費。2006年1月起,他才從縣民政局每月領取老復員軍人補助費300余元。春節(jié)前夕,女兒金英接到通知,去鄉(xiāng)民政所領了幾百元補助費,趕集割了十來斤肉,誰知回家父親一問緣由,就不高興地吵起來,吵得一個年都沒過好。
新中國成立前就參加革命并入黨的李文祥,符合離休條件,卻從不提出申請,從沒享受待遇。1979年、2001年全國優(yōu)撫對象普查時縣民政局12次核查,.1985年、1993年全縣排查新中國成立前老黨員,1998年全縣排查革命老功臣,2009年全縣調查新中國成立前后英模資料,還有普查軍轉干部等,他都有意“潛伏”或主動“漏網”了。
催他填寫的表格一次次放在桌上,那個裝滿獎章獎狀和證件的小布包就在抽屜里,但它安臥于桌面之下,收斂所有的光芒,一動不動,沉睡。
拒絕,無數(shù)次地拒絕。這個李文祥,從來不做加法只做減法,該要的他都不要,使多少人折服、多少人省悟,又使多少人羞愧、多少人汗顏!但他自己想得很簡單:“國家還不富裕,自己苦點怕啥!靠自己可以生活,不要給國家添麻煩了?,F(xiàn)在比以前好過多了,過去困難都沒要補助,現(xiàn)在要啥?”
村主任董明亮說,北街村民年人均收入4000多元,老李家的生活水準在全村屬中等偏下。平時,老人抽的是一元多錢一包的假牌子香煙,身上毛衣是花25元錢買的。女兒初學裁剪送他的第一件中山裝,是用別人當過喪禮挽幛的減價布做的。
有鄉(xiāng)親數(shù)落他:你種了半輩子地,還讓女兒跟你一樣?你能跟她一輩子?現(xiàn)在外面的人都在搶房買樓,你知道嗎?這是老人始料不及的,已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圍。他輕輕地說:咱是莊稼人,還要靠勞動吃飯,不勞動吃啥?
李文祥53歲才得一女兒,夫婦倆一直以減去20歲的狀態(tài)扛著重活。家里4畝地分成了六七塊,最大的才一畝,人家大型農機不愿來,只好用鐵锨剜地,用鐮刀割麥。李文祥在85歲那年夏天,下玉米地薅草時倒下了,頭暈嘔吐癱在田里,幸好被村民發(fā)現(xiàn)送回家里。
女兒、女婿常年靠外出打工掙錢,女兒也埋怨過爹,如果不從福建回來當農民,她就是城市干部子女,爹娘也不用這么受罪了。爹開導她:不要嫌貧愛富,不要羨慕別人,自己好好勞動。爹愧對女兒的唯有一件事,那就是女兒初中畢業(yè)回來說:爹,我不想上學了。他知道女兒成績還行,也想讀書,只是為給爹娘分擔重負而輟學??伤敃r一直悶頭抽煙,半夜幾次走到女兒床前,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李文祥不是圣人,也有無人分擔的痛苦,也有無處排解的憂愁。含辛茹苦,忍辱負重,三年五載都不容易,可他卻堅守整整50年,默默咽下了一切困苦,寧可委屈自己委屈親人,決不改變初衷改變信仰。
最后的燦爛
李文祥86歲時出名了。
戰(zhàn)爭年代出生入死屢建奇功、和平年代安貧樂道永葆本色的李文祥,成為遐邇聞名的重大先進典型。河南省委、省政府、省軍區(qū)作出了向李文祥同志學習的決定?!度嗣袢請蟆?、新華社、中國新聞社、《解放軍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組成采訪團進行了集中報道。新華網、人民網、新浪網、搜狐網、騰訊網、大河網等紛紛轉發(fā)了李文祥事跡。李文祥進入了21世紀經典楷模人物長廊。
但老人很后悔,拍著膝頭嘆息:“哎呀,后悔了!給黨和國家?guī)砹诉@么多的麻煩!那天,要知道來的是省委書記,俺不會把布包拿出來。”
2011年春節(jié)后,趁市里把老人接到濮陽市人民醫(yī)院體檢的3天時間,家里進行了簡單修整,堂屋裝了頂棚,破廚房改成了板房。除了以前最貴重的一臺21英寸老電視機、一臺生銹的縫紉機,現(xiàn)在又添置了沙發(fā)和彩電,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和暖氣片……這些有民政部門幫助的,有部隊送來的,也有敬慕者贈送的。老人回來呆呆地看著煥然一新的家,埋怨道:“早知道你們這樣弄,我就不出去了?!?/p>
2011年3月31日,全省舉行首場“李文祥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講臺上,兩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出現(xiàn)了,身著舊軍裝胸前掛滿獎章的李文祥老人手拄拐杖,由老伴攙扶著緩緩走到舞臺中央。他把拐杖交給老伴,努力挺直身體,抬起右臂,五指并攏舉到帽檐兒,向大家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全場1100多名省直和中央駐豫單位的黨員干部、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頓時掌聲雷動!
黨員就要有黨員的樣兒!聽老人重復當年指導員的這句話,記者問:共產黨員應該是什么樣兒?老人說:“入黨要有誠心。黨跟咱老百姓一心,黨不會變,黨員也不能變。黨員就要起模范帶頭作用,戰(zhàn)斗最吃緊的時候往上沖的是黨員,不打仗的時候工作成績最好的是黨員。我這個黨員不這樣做,群眾就會看不起我。打仗不帶頭,生產不帶頭,光憑關系好就入黨,就是給黨抹黑,降低黨的威信。多為自己考慮,那黨員就不合格。都想為個人考慮,那就毀了,社會主義干不成了?!彼锌溃骸爱斠幻伯a黨員,說容易也容易,一心干革命,黨叫干啥就干啥;說不容易也不容易,啥事都要帶頭,都要比一般群眾強,吃苦在前,享福在后?!?/p>
女兒金英2012年向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現(xiàn)在也是一名共產黨員了。老人告誡女兒:“你要符合入黨條件,好好學習,把工作做好。入黨沒誠意入啥黨!”
李文祥老人的思想從不落伍,每天必看中央臺、河南臺、山東臺的新聞聯(lián)播,視力差了就聽新聞,然后講新聞。村里老伙計們常聚在他家,他打開老部隊贈送的DVD機,播放《大決戰(zhàn)》《地道戰(zhàn)》等革命戰(zhàn)爭片,邊看還邊講解。更多時候,這一群老漢是圍在修車匠韓福運床頭的小電視機前,縱論四海風云。但一有人對現(xiàn)實發(fā)牢騷,李文祥老人便保持沉默。如果有人提到向政府要救濟,他拎起拐杖就離開。
2011年那場特大旱災襲擊中原,麥田澆不上水,眼看要大幅減產。當過多年生產隊隊長的李文祥,知道村東北角那一眼機井水頭最旺,可它已淤死成了廢井。老人便自己拿出450元錢請人淘井,井水又汩汩地噴涌出來,周圍的農田再也不會干旱。
著名作家二月河感嘆:“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平淡不能泯。能做到其中一條就很不易,但李老全部做到了?!?/p>
2011年七一建黨90周年之際,評出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50名,河南省只有1名就是李文祥。老人18年沒坐過火車了,乘坐動車赴京參加慶祝建黨90周年活動時,他最想去的地方是毛主席紀念堂。女兒用輪椅推著他緩緩進入紀念堂大廳,仰望那一尊漢白玉的毛主席坐像,老人熱淚滾滾:“毛主席,我來看您了!”1950年9月全國戰(zhàn)斗英雄代表會議在京召開,曾獲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和特等人民功臣、戰(zhàn)斗模范稱號的李文祥,原為三野代表人選之一,可惜因生病錯過了機會。輪椅環(huán)繞毛主席遺體緩行一周,老人喃喃地說:“年輕的時候就想見毛主席,咱沒福氣,沒握上手,沒說上話?,F(xiàn)在可見了,毛主席躺在那兒了,看見了也說不成話了……看著掉淚啊?!?/p>
李文祥2011年2月入選“時代先鋒”人物,9月被評為第三屆“全國道德模范”;2012年當選為出席中共十八大代表;2015年9月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狈Q號。
李文祥老人終于又見到了魂牽夢縈的老部隊戰(zhàn)友!那天,特意穿上舊軍裝的老人,在村口從清早一直望到傍晚。68歲時看了渡江戰(zhàn)役的電影,他曾帶女兒到福建三明,到處打聽老部隊的消息,卻渺渺不知去向。原來三野番號撤銷后,二十八軍1952年歸福建軍區(qū)領導,1969年起換防山西,1998年撤銷建制,八十三師改編為山西省陸軍預備役八十三師。八十三師領導從《解放軍報》得知了李文祥的事跡,立即趕往河南范縣。整整55年后,李文祥與老部隊的戰(zhàn)友緊緊擁抱在了一起!戰(zhàn)友們帶來一箱八十三師獲得的獎品,老人一件件親手觸摸;播放二四七團的影碟時,老人的眼淚撲嗒嗒地掉;當濟南戰(zhàn)役那面“永鎮(zhèn)門爆破隊”錦旗也特地從博物館借來放到老人手中時,老人已看不清了,他含淚撫摸著錦旗:“俺找著俺的家了!”從《八十三師師史》名單中聽到陳景三、劉玉瑞,老人驚喜地叫道:今天我找到他倆老首長了!一個是俺的副軍長,一個是俺的營長!
老人告訴記者:“我是一等預備役!還可以第一批上戰(zhàn)場!”被列入陸軍步兵指揮類軍官第一等預備役的他,一直保持著軍人習慣,每天準時中午12點吃午飯、下午5點吃晚飯。他抱著戰(zhàn)友送來的軍棉被和軍大衣,說:我最想這了!周圍村子的青年入伍,他都要去告誡談心。他的最大愿望是將來把孫子送去參軍。
2014年,李文祥老人攜妻帶女重回了一次福建。他坐著輪椅,走過當年浴血拼搏的戰(zhàn)場,眼前仿佛飄來炮火硝煙的氣息,耳畔隱約傳來槍炮聲,還夾雜著號令和吶喊,戰(zhàn)友們的身影奔跑著,搏斗著……老人面朝東方海面,遙望那一座最后戰(zhàn)斗過的平潭島,雖然一雙病眼已看不清楚了,但綿綿思念已在熟悉的海風中平息下來。
就在那一年,病羸的老人臥床不起,雙目也漸漸失明。后來又漸漸失語。失明失語的老人,在病榻上堅持了兩三年,終于2017年2月14日溘然長逝,走完了傳奇的一生。
在濮陽市舉行的李文祥同志遺體告別儀式上,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部門和河南省委書記、省長等敬獻了花圈,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素萍出席并致以沉痛哀悼。李文祥生前所在部隊領導、各界人士數(shù)百人前來送行。自發(fā)前來悼念的群眾更是聚集在路邊,其中幾位老人是騎自行車從一百多公里外的安陽趕來的,人們眼含淚水送老英雄最后一程。
英雄不老,永遠屹立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