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我國的刑法解釋理論及實踐也表現出了擴張的趨勢,其對于罪刑法定原則造成了較大的突破,但也導致了較多問題的出現。一般來說,刑法解釋的限度主要分為內部限度及外部限度,其限度的不同也有著內容及要求。因此,為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潮流,更好的以法律約束網絡行為,就需要對網絡時代刑法解釋的限度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
關鍵詞:網絡時代;刑法解釋;限度
中圖分類號:D9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20-0145-02
作者簡介:溫柯(1996-),男,漢族,陜西人,長春財經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學術研究。
網絡時代的快速發(fā)展,給刑法學也提出了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滿足物理時代要求的傳統(tǒng)刑法規(guī)范是否可以有效的約束網絡時代下的犯罪事實。這也使得當期那法學界存在著兩種較為極端的立場。第一種認為傳統(tǒng)刑法不能適應于網絡犯罪,必須要對刑事立法進行足夠的重視。第二種則沒有關注到傳統(tǒng)刑法規(guī)范和網絡犯罪事實間存在的差異,使得刑法解釋和刑事立法相混淆,希望能夠利用解釋的擴張化,使得傳統(tǒng)刑法規(guī)范隨意應用。所以,還要能夠對其進行有效的研究。
一、網絡時代下刑法解釋擴張的趨勢及問題
隨著網絡時代的快速發(fā)展,也出現了越來越多新型的危害現象,我國的傳統(tǒng)刑法理論及實踐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因此,想要使得傳統(tǒng)的刑法規(guī)范能夠更好的適用于新型的網絡犯罪,就勢必會對刑法解釋進行擴張。在此擴張化趨勢下,也使得傳統(tǒng)的刑法規(guī)范更具活力與動力,將傳統(tǒng)的刑法規(guī)范中所存在的供給不足及新型的網絡犯罪事實所存在的極大矛盾向積極意義進行轉化。但若解釋的擴張化趨勢過大,則會對罪刑法定原則所具有的底線造成巨大的沖擊。
也就是說,在網絡時代下,我國的刑法解釋正在不斷的擴張發(fā)展。比如,把點擊鏈接獲得財物的具體行為,根據不同的情形對其進行盜竊或詐騙的罪罰認定。把存在淫穢的信息數據利用“淫穢物品”進行解釋,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將傳統(tǒng)刑法所適用的范圍進行了擴大,但并未超出法條用語所包含的具體含義。但還需要對于其進行清醒的認識。目前,這種目的是為了使傳統(tǒng)的刑法更加適用于網絡犯罪的解釋,其根本上就是先提出問題,并將問題作為解決問題的導向,并利用一定的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其極易導致問題及原則之間發(fā)生較大的沖突,也就是可能存在為了解決社會問題,但對罪刑法定原則進行了突破。
在網絡越來越普及的情況下,網絡空間存在著明顯的虛實結合的特定,也導致犯罪行為向網絡蔓延的過程中發(fā)生了一些變異性,其所導致的犯罪結果也存在著嚴重的危害性,因此對于解釋者來說,其就希望能夠通過傳統(tǒng)的刑法對所有的網絡危害行為進行處罰。在這樣的驅動力的影響之下,我國的解釋者就會在較多的方面無視罪刑法定原則的約束。比如,應用非法經營罪對網絡“外掛”的行為進行處罰等。同時,解釋者這種擴張刑法適用范圍的需求,實際上也體現出了當前管制主義網絡治理模式過于依賴于國家的公權力。因此,在內在與外部現實驅動作用下,使得罪刑法定原則也受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所以,要怎樣對刑法解釋的限度進行限定就成為了本文主要研究的內容。
二、網絡時代下刑法解釋所具有的內部限度
刑法解釋所具有的內部限度,指的是在刑事法治內部的刑法解釋以及刑事立法間存在的邊界,也就是要對解釋及類推所適用的邊界進行擴大。而要怎樣實現對于刑法解釋內部限度的確定,也就是要怎樣實現解釋及類推適用邊界的擴大,一般要對“法條用語的可能含義”以及“一般人的預測可能性”等標準進行遵循。其分別以不同的角度對于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的要求進行了復述。也就是說,司法只有在對立法適用的文義最大范圍中才能夠實現對于法律的解釋。另外,由于司法重視對于行為自由的保護,因此司法就不能對于一般人預測的可能性進行超越,不然就會對人們行為的自由造成限制。在網絡時代中,其所具有的優(yōu)點及不足也都會被無限的放大,從而更加明顯的突出出來。首先,網絡時代刑法的解釋存在明顯的擴張化的沖動,因此,就必須要對“法條用語的可能含義”和“一般人的預測可能性”的底線問題進行遵守,不論是何種解釋都不可以對其進行突破。其次,網絡時代條文用語所具有的含義也會被重新解構,普通人預測的可能性會更加的模糊。比如,“網絡空間”是《刑法》中對于“公共場所”的界定內容嗎?等等,這兩條標準實際上也不能對其進行解釋。因此,對于網絡時代刑法解釋的內在限度來說,要對網絡犯罪所存在的特征進行分析,并不能逾越“法條用語的可能含義”與“一般人的預測可能性”的基本底線問題。就刑法解釋所具有的內部限度來說,其重視的是以刑事法治內部對解釋與類推適用的邊界進行擴大,并且其前提就是“法條用語的可能含義”和“一般人的預測可能性”的抽象標準。因此其主要的標準,實際上就是要按照網絡犯罪所具有的類型對于刑法解釋一般的發(fā)展方向進行確定,之后再按照網絡犯罪和傳統(tǒng)犯罪間的等價性對刑法解釋的內部限度進行確定。
三、網絡時代中刑法解釋所具有的外部限度對于刑法解釋內部的限度進行研究所應用的是刑法教義學的方法,但其只能夠對刑法解釋內部的限度進行擴大,還不能使得網絡時代刑法解釋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網絡犯罪的主要場所就是網絡環(huán)境,所以網絡環(huán)境實際上對于網絡犯罪的程度及犯罪圈的大小也有著直接的影響。若網絡具有較強的自由程度,那么只要是發(fā)生在網絡上的行為,就沒有法律對其進行約束。但若網絡根本沒有自由之說,那么可能就連上網,都存在犯罪的可能性。也就是說,網絡環(huán)境實際的寬松程度,對于刑法解釋的限度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網絡環(huán)境所具有的寬松程度,卻不受刑法解釋以及刑事立法的約束,其受國家所使用的網絡治理政策管理,也就是說刑法甚至是全部的法律體系,也只是國家對網絡進行管理的手段與途徑。所以,對于網絡時代的刑法解釋限度而言,其還被國家所采用的網絡治理模式所限制。因此,對于刑法解釋外部限度的研究也就是對于此問題的研究。
簡單來說,受到網絡現實主義模式的影響,要對刑法所具有的謙抑性進行足夠的說明,將刑法當做是進行網絡治理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與手段,若其他的手段及因素能夠實現對于網絡的有效管理及犯罪的預防,就要避免刑法的過多干涉。而對于網絡治理造成影響的主要內容有:法律、準則、市場以及技術。特別是法律,其保證是國家權力,而準則的保障則是社會輿論。法律及準則是通過對于違法、違規(guī)行為出現以后的否定評價,使得合法行為的出現。市場則將利益作為其杠桿,技術的依托則是代碼。但是和法律及準則不同的是,市場及技術都在行為同時產生的,特別是技術對于網絡環(huán)境的治理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是由于網絡本身的技術屬性所確定的。而以刑法的解釋思維研究,想要使得刑法解釋的外部限度得到更好的研究,就要對其四者的作用邊界進行有效的確定。
四、總結
綜上所述,刑法解釋所追求的永遠都是社會保護和自我保障之間的平衡點,但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得其追求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首先,網絡行為也是刑法的規(guī)制對象,但在網絡技術快速發(fā)展,網絡信息快速傳播的同時,使得刑法規(guī)范必須更加細化。其次,刑法這一規(guī)制主體也和事項之間存在更加復雜的關系,其甚至涉及到了國家對于網絡的治理層面。在此背景下,想要避免一些新問題的發(fā)生,就要在傳統(tǒng)刑法向網絡犯罪擴張的同時,對刑法解釋的擴張趨勢與危險性進行充分的考慮。通過對于網絡時代的有效結合,對刑法解釋的內外部解釋進行有效的制定。
[ 參 考 文 獻 ]
[1]黎慈.網絡社會治理中的刑罰泛化及其法律規(guī)制[J].湖北社會科學,2017(12):146-152.
[2]何榮功.預防刑法的擴張及其限度[J].法學研究,2017,39(04):138-154.
[3]歐陽本祺.論網絡時代刑法解釋的限度[J].中國法學,2017(03):164-183.
[4]于志剛.網絡犯罪與中國刑法應對[J].中國社會科學,2010(03):109-12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