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民望
秦穆公任用賢才,有史記載的就是從著名的“五羖大夫”百里奚開始的。百里奚流落楚國,卻被當做奸細被抓住。楚人問他能干什么?他說會養(yǎng)牛。于是就讓他養(yǎng)牛,結果他養(yǎng)的牛又肥又壯。楚成王聽說了,覺得其飼牛之道與養(yǎng)馬相通,便讓百里奚為自己養(yǎng)馬??磥恚琴t君是很難識大才的,如楚成王也就只有看到飼牛之道與養(yǎng)馬相通的眼光。楚成王就這樣與百里奚失之交臂。
秦穆公聽說了百里奚之賢,便想用重金贖回。估計這是人的正常思維,但在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年代,秦穆公這樣做就等于是直接告訴人家百里奚是千里馬了。所幸秦穆公當時的謀臣就說:楚成王讓他養(yǎng)馬,是因為不知道他的才能,不如以逃跑之罪而贖之,當初管仲就是這樣從魯國脫身的。在古代,得賢人必也工于心計,每每若是。
于是,穆公就派人對楚國說:秦國陪嫁的奴仆百里奚逃到了你們這里,想用五張黑羊皮贖回他。楚國一聽,估計也沒上心,便爽快地答應了。等到知道百里奚之賢,只怕追悔莫及了。
如此波瀾不驚地就把大事辦了,正是雄主的功夫。
燕昭王在燕國紛亂不斷之時即位,雖胸有雄略強國之志,而難有所為。而于窮困之時,禮賢下士、選賢任能,終使國強,燕國就是一個例子。
燕昭王問郭隗:齊國乘我們內亂,而攻破燕國,我深知燕國國小力少,不足以報仇,“然誠得賢士以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愿也。”先生如果你看到合適的人才,我一定親自服侍他。人云“國亂則思良相”,此之謂也。
郭隗說:“王必欲致士,先從隗始。況賢于隗者,豈遠千里哉!”這個重賢招士的辦法,其實是給天下賢能之人立了一個比較低的標桿,使其認為一個不怎么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我比他強肯定比他更能受重用,不能不說此法簡單而又高妙。于是燕昭王為郭隗翻建府第,尊他為老師。同時,還在易水之旁,筑起高臺,積黃金于臺上,以奉四方賢士,名曰招賢臺,亦名黃金臺。
燕王如此大動作以招賢,即以好士聞名而傳布遠近。這一招,便招來數(shù)位賢能。樂毅自魏往,劇辛自趙往,鄒衍自齊往。昭王奉樂毅為亞卿,開始了燕國由弱到強的劇變過程。
在用人策略上,劉邦更勝項羽不知幾籌。在大宴群臣時,劉邦就發(fā)表過一番著名的宏論。即《史記》載:“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之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p>
張良是劉邦的重要謀臣,原是韓國人,自韓被秦滅后,張良還在博浪沙襲擊過秦始皇以報韓仇。后來,機緣巧合,得了黃石公《太公兵法》,便習誦于心,完成了從一個勇士向謀士的人生角色轉變。及陳涉起兵,張良也糾聚人馬反秦,本想投奔景駒的,不料半道上遇到了劉邦。此時,劉邦還只是讓張良給他當管馬的官??梢哉f,張良最初也只是個“弼馬溫”。
而后,張良屢出奇謀大智,數(shù)救劉邦于水火,協(xié)助漢劉邦在楚漢戰(zhàn)爭中最終奪得天下,終被封為留侯。這說明劉邦量才為用的用人觀,是在結合實際靈活運用。面對蕭何等知根知底的人,可以及時根據(jù)其才能與功績而任用。但在面對如張良等半道加盟的人才,則有一個根據(jù)實踐檢驗再擢用的過程。對于劉邦來說,在你沒有顯出大才之前,他是不會把你放到高位的,但又不會輕易讓人才流失,頗有點為自己儲備人才的意思。要得高位,還得靠人才用真本事去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