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倩
摘 要: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是英國唯美主義代表作家奧斯卡·王爾德唯美主義主張的代表作。這部作品在2009年被拍成了影片,《道林· 格雷》展現(xiàn)了年輕貌美的道林·格雷用自己的靈魂作交換,希望永葆青春的故事。文章將對電影道林·格雷中的主人公道林·格雷及亨利·沃頓勛爵這兩個人物形象的神話原型進行批評分析,對作品中原型的挖掘與深刻剖析會使讀者進一步加深對該作品的理解。
關(guān)鍵詞:道林·格雷;神話原型;亨利·沃頓
一、道林·格雷的神話原型——納西瑟斯
在希臘神話中,納西瑟斯生來美貌,長大后成為一位翩翩美少年。他的容貌吸引了每一位見過他的女孩,她們都渴望當他的愛人,但納西瑟斯卻對她們高傲又冷漠。
月神阿提米絲決定懲罰瞧不起愛情的納西瑟斯:“愿不愛別人的他愛上他自己?!币惶?,納西瑟斯被自己水中倒影深深迷住而無法自持,不愿離去,最后躍中水中與自己的影像結(jié)合。死后,化身為水中的一株水仙花。道林·格雷如同那迷戀上自己的納西瑟斯,是納西瑟斯在小說和電影中的化身。
影片中,畫家巴茲爾·霍爾渥德畫下了道林·格雷的肖像。道林·格雷在眾人的贊美聲中,迷戀于畫中的自己不能自拔,亨利·沃頓稱贊道林·格雷“對你來說一切皆有可能,因為你擁有最值得擁有的兩樣東西——青春和美貌。”亨利·沃頓感嘆到畫中的人會永世青春,而道林·格雷卻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美貌,因為大自然的所造之物必將會隨著光陰的流逝遜色于巴茲爾·霍爾渥德的神作,如曇花一現(xiàn)。道林·格雷聽罷,久久注視著自己的畫像,突然感嘆到也許他應該把靈魂獻給惡魔。
道林·格雷如同納斯瑟斯,在上流社會的聚會上吸引了所有女人的目光,他輕浮的同樣如同納西瑟斯,道林·格雷只在一位女性的石榴裙下有短暫的駐足,為了永葆青春而交付給惡魔的靈魂,讓他深陷萬劫不復的深淵。
二、亨利·沃頓的神話原型——蛇
蛇的形象最古老的依據(jù)可以追溯到《圣經(jīng)》舊約《創(chuàng)世紀》中的記載,蛇引誘夏娃偷吃了樹上的禁果,蛇代表的是誘惑。
希臘神話中第一個重要的蛇形象是人首蛇身的“怪物之母”艾奇德娜。據(jù)說眾神因為無法忍受她的丑惡,因此強迫她住在地底的洞穴中。蛇代表的是丑陋。希臘最著名的蛇的形象就是美杜莎,任何直望美杜莎雙眼的人都會變成石像。蛇代表了毒辣、不可接近。
從電影中我們得知,來自于上流社會的亨利·沃頓勛爵用文明的外衣掩飾著虛妄、偽善。他奉行著極端的物質(zhì)主義與享樂主義,追求著以粗野的肉欲為樂、及時行樂的生活。他把一個好好的鄉(xiāng)下淳樸青年道林·格雷變成酒池肉林的俘虜。亨利·沃頓代表了誘惑、丑陋與不可接近的希臘神話中蛇的形象。
亨利·沃頓信奉享樂,意志堅定又傲視世俗,是個做盡荒唐事的雄辯家,有他自己的享樂理論。亨利·沃頓認為,“有教養(yǎng)的男人都不會為享樂而后悔的”“擺脫誘惑的唯一方法就是臣服于它”。當畫家看到亨利·沃頓和道林·格雷的親密私語,便告誡道林·格雷說:“他說什么都別理會”。道林·格雷卻為亨利·沃頓打抱不平,“其實他還不錯”。亨利·沃頓逐漸蒙蔽了道林·格雷。
亨利·沃頓誘惑了道林·格雷,讓他放浪形骸,拋棄了靈魂,摘下了那充滿罪惡的果子。道林·格雷按照亨利·沃頓的指引,陷入背信棄義、荒淫享樂的日子。
電影《道林·格雷》中對主人公道林·格雷的墮落的描寫,充滿了哥特式小說的恐怖;對繁榮的維多利亞時代上流社會虛偽本質(zhì)的揭露,又像是一部紀錄片。人物的原型剖析豐富了電影角色的形象,帶給了觀眾不同的觀影感受。電影《道林·格雷》改編自王爾德的同名小說,卻在情節(jié)上改動了許多,電影里將更多的篇幅拓展到情色領(lǐng)域,從視覺沖突中展現(xiàn)美與丑、善與惡,和道林·格雷的墮落、洗心革面以及最終在無所適從下與惡靈同歸于盡的悲劇,都表現(xiàn)出對于人性的諷刺和拷問。
參考文獻:
[1]彭國棟.希臘神話中的倫理精神[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S1):109.
[2]王以欣.理性、人性和美——希臘神話擬人特征剖析[J].南開學報,2013(5):78.
[3]張 嵐.神人“同形同性”——希臘神話特征探析之一[J].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2(3):28.
[4]周 濤.在“世俗”與“經(jīng)典”之間—— 關(guān)于“重述神話”的思考[J].民族文學研究,200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