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文
初春時節(jié),閩南大地,花草飄香,綠意勃發(fā),生機盎然。
春來萌動。散步、騎行、登山都是戶外不錯的選擇。登云洞巖對于漳州市區(qū)人來說,并不是什么新鮮事。清晨登,傍晚登,周末登,一周登幾次的大有人在。至于我登云洞巖估計不下百次,權(quán)當(dāng)是吸氧緩壓、放松身心、閑聊爭論的閑來之舉。
云洞巖位于漳州市龍文區(qū),距鬧市區(qū)約10分鐘車程。云洞巖是國家AAAA級旅游風(fēng)景區(qū),為“閩南第一洞天”,大小洞穴40余處,主峰海拔280米。據(jù)載,隋開皇年間(581—600),此山取名鶴鳴山。后因山上石室,天將雨時,白云從洞中飄出;雨霽天晴,白云又收歸洞中。故又取名“云洞巖”。
登云洞巖的線路一共有三條。入山門,過五曲橋,經(jīng)湖中島后,先分兩條。左邊直接上石階,曲折而上,雖不平緩,卻也陡度不大,直通山頂。此路適登者眾,沿途景致也頗多。右邊繞過翔鶴湖,經(jīng)萬石莊,直取山道,路無規(guī)則。或攀爬石壁,或穿林而過,或過橋,或鉆洞。中途又分二道:一條進(jìn)千人洞,顧名思義,洞穴之大能容千人。洞頂由巨石天然搭蓋而成。出了千人洞,再擠一線天,此道真有頂壁倚肩,擠壓前行,暗無天日,曲徑通幽之感覺。擠過一線天隨后便與石階上山小道匯合登頂。另一條則千回百轉(zhuǎn),攀壁而上。路在巨大的石壁上,雖經(jīng)人工開鑿,道旁又輔以鐵索,但由于壁陡崖高,仍是上山容易下山難。此路可一步登天,平步青云,千山萬壑,直收眼底,叫人心驚肉跳。故不宜老人、小孩登山。由此而上,最終還是三道合一,共同問頂。
登云洞巖最大的好處是離市區(qū)近,老少咸宜。既可閑登,品味石刻,談?wù)摴沤?,賞心悅目。又不失挑戰(zhàn)線路,強身健體,磨煉意志。云洞巖的森林覆蓋率很高,是天然的都市氧吧。云洞巖的石刻眾多,歷史悠久,是“福建第二碑林”。歷代各體書法題刻200余處,唐、宋、明、清等歷代名人均留跡于此。云洞巖的石頭大而奇,絕佳景致皆由石生。云洞巖上的飛來石鬼使神差,似天外來石,飛歇于巨石之上,寄托著千年美夢;風(fēng)動石聞風(fēng)而動,以其地勢之高,搖晃之狀,大有一墜之勢,但歷久依然,古此佳勝,載入宋書;蛙形石栩栩如生,巨石如蛙,昂首向天,千年一問,一往情深;搔首石惟肖惟妙,巨石組合,形如老君,搔首沉思,大度睿智,成為云洞巖標(biāo)志性景點。而云嵐煙雨,雄峰危石,山壑幽洞,摩崖石刻則并稱為云洞巖的四大美景。宋代理學(xué)家朱熹講學(xué)的朱文公祠,近代高僧弘一法師講經(jīng)弘法釋佛的鶴鳴樓更增添了云洞巖的文化底蘊。
當(dāng)然,夜登云洞巖就別有一番樂趣。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約幾個好友,卸下日間繁雜,趁著夜色,頂著星辰,登上云洞巖,俯瞰漳州城。迎賓路、水仙大街、江濱路上車水馬龍,流光溢彩。唯有山頂上的人,遠(yuǎn)離喧囂,迎著涼風(fēng),聽著蟲鳴。轉(zhuǎn)眼間,仿佛隔離塵世,物我兩忘,飄然欲仙。
如今的云洞巖已不再收取門票,全面向公眾開放,登山的人愈來愈多。山腳下有一種叫“鹽雞”的美食,獨具特色,叫賣聲不絕于耳。據(jù)說,它是把本地農(nóng)家養(yǎng)的土雞用鹽巴團團包裹,放在鍋里加熱鹽焗而熟,味道鮮美。登山歸來的人們往往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買上一兩只,手撕而食。趁興而去,美味而回。
隨著漳州田園生態(tài)都市建設(shè)力度的加大,可供市民休閑的地方將越來越多,內(nèi)容也勢必愈來愈豐富,休閑式慢生活已悄然走進(jìn)百姓當(dāng)中。閑來多登幾回云洞巖,也許登上的就是理想的境界,心靈的另一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