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四十年大約是14600天。按照三天建一層樓的“深圳速度”,相當于可以建起4866層的高樓。
建設,確實是過去40年的一個關鍵詞。中國城市化率達到58.52%,大小城市的聚集興起,徹底改變了中國資源使用的方式。隨著城市興盛而建起的,不僅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四通八達的路網……更重要的是,每個人的命運和內心都在這漫長時間的打磨下發(fā)生著變化。
李書福原本是個放牛娃,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時,他還在上初一。他的初高中學生生涯伴隨著對一系列改革開放經濟政策文件的學習,并從沿街替人照相,分離廢舊電子器件,小作坊生產電冰箱配件等一系列小型創(chuàng)業(yè)開始,成為今天中國汽車行當民營企業(yè)的代表人物。
董明珠在1990年市場經濟苗頭初現時從南京去珠海,并不是想做一個女強人。如果要想掙錢,臨近的城市深圳才是更好的選擇。她原本的愿望,只是留在珠海安靜怡人的環(huán)境中。她在一家名叫“海利”的空調企業(yè)找到了工作,做銷售,并在一次企業(yè)危機中臨危受命,成為了公司的經營部長。這家公司就是日后格力電器的前身。
科學家施一公,2008年,作為普林斯頓大學生物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他拒絕了1000萬美元的科研經費資助,全職回到中國,擔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2018年,他已經是“西湖大學”的首任校長。這所大學被認為是民間精英力量在教育觀念,學校管理方式以及教育資源國際化方面的新嘗試。從科學家施一公到教育家施一公,他的人生包含著太多時間給予的機會和挑戰(zhàn)。
藝術家蔡國強是多次中國APEC峰會焰火晚會的總導演。他的使命,是將中國40年發(fā)展積累起來的經濟實力和影響力,轉化一種美麗的、國際化的語言,和世界溝通。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們的經濟已經足夠讓我們實現各種宏大的想法,但我們卻應該更輕松、自信,更有親和感,用能和別人分享的方法和語言來表現,這樣能夠讓人更容易聽得到,聽得進去?!?/p>
看起來,改革開放四十年是一個財富神話——中國的經濟總量擴大了225倍,人均GDP從155美元增長到8800美元。但這些真正代表四十年精神的人,他們的人生僅僅用財富是遠不能概括的。
他們都曾是出身平凡的普通人,如今是這四十年時間締造出的成功者。他們的故事,彰顯著時間的力量——在時間的長河中,順應時代之力,發(fā)現自己的使命,接受它,磨礪它,最終成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