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汶珈
小說《朗讀者》由德國法學教授兼法官伯恩哈德·施林克撰寫。自出版以來,已被翻譯成四十五種語言,累積銷量超過百萬冊。同時,該小說也是德國第一本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書。在小說的基礎(chǔ)上,Stephen Daldry執(zhí)導的電影《朗讀者》獲得2009年金球獎,并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等五項奧斯卡金像獎。女主角漢娜·史密茨的扮演者凱特·溫斯萊特憑借此角色獲得多項大獎,其中包括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電影情節(jié)與小說內(nèi)容基本一致,都記敘了漢娜和伯格美麗而哀傷的愛情,生動反映了背負德國年輕一代與老一輩心結(jié)的情感掙扎,也引發(fā)了讀者和觀眾的重新思考,人們不禁重新考慮納粹曾經(jīng)犯過的罪行與對其的審判。其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和寓意深刻的主題吸引了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研究,各種深入研究使得電影內(nèi)涵更加豐富。但二者也有一些不同點,其中最大、最直觀的區(qū)別是小說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記敘,即從敘述者伯格的角度,敘述了從他少年時期到中年時期發(fā)生的事情。而電影將過去與現(xiàn)在的事情穿插在一起記敘,使得觀眾在最初觀看的時候會有些迷惑,但是在仔細思考之后,就能體會到其中的內(nèi)涵和獨特的效果。為了更清晰地使讀者了解,筆者將按照小說記敘的順序來介紹小說及電影內(nèi)容。
15歲的少年伯格某天在回家路上患上猩紅熱發(fā)病,偶遇的36歲電車售票員漢娜熱心地幫助了他。伯格痊愈之后去漢娜家表示謝意,在漢娜的引誘之下,他們發(fā)生了關(guān)系,從此便開始頻繁約會和發(fā)生關(guān)系。每次見面,漢娜總是要求伯格帶不同種類的書,并為她朗讀。但在他們的相處之中,漢娜的身份始終是一個謎。就在一切都很平靜的時候,漢娜不辭而別,從此杳無音信。他們再次相遇是在法庭上,此時的伯格成為一名法學生,所參加的研修班組織旁聽一場審判,而漢娜正是被審判人之一。在庭審關(guān)鍵時刻,一名幸存的猶太人當場指責其罪行,為了掩蓋自己是文盲的事實,漢娜承認了本不屬于她的罪行,被判處無期徒刑。后來,伯格知道了她是文盲的事實,但出于各種考慮沒有向法院作證。漢娜入獄后,伯格開始用錄音機錄制自己的朗讀并寄給漢娜。獄中的漢娜收到大量的磁帶,又找到了生活的意義和活下去的勇氣,并學會了閱讀和寫作,但是在出獄前一天選擇了自殺。
電影中的男主角伯格,同時也是小說中的敘述者。作為作品中一個很重要的形象,該形象對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故事的發(fā)展和主題的傳達有著很大的作用。接下來,筆者將選取一個場景對比分析兩部作品中男主人公伯格形象的差異。
所選場景是漢娜出獄前一天,伯格和漢娜在監(jiān)獄里見面時的場景。小說中,漢娜先說到“你長大啦!小家伙!”,然后“我在她身邊坐下來,她伸出手來握住我的手”。此處“小家伙”是從二人初次見面開始漢娜對伯格的愛稱,給人親切溫馨的感覺。兩人緊挨著坐在一起,表現(xiàn)得較為親近,因為相互熟悉親近的人才會并肩而坐。而在電影中,兩人相對而坐,漢娜首先伸出自己的手,伯格也伸出自己的手握住了漢娜那雙布滿皺紋的手??墒?,當漢娜說“Youve grown up, kid”后,伯格再次聽到漢娜對自己的專屬稱呼“kid”后緩緩抽回了自己握住漢娜的手,之后便開始像例行公事一樣地說到自己為漢娜安排的工作和住處。即使在漢娜沒忍住嘗試用“thank you”打斷他的介紹之后,伯格還是繼續(xù)生硬地介紹著住處附件的設(shè)施和環(huán)境。電影鏡頭詳細地記錄了漢娜臉上錯愕又失落的表情和她那不知所措的手,她也緩緩地地收回了自己的手。由此可見,電影中的伯格很抵觸漢娜將他稱為“kid”,而且拒絕與漢娜再有親近的接觸,在他心中當初的那段感情可能是他并不想承認的經(jīng)歷。在介紹為漢娜的安排時,他沒有任何感情,就像完成任務一樣。電影中的伯格對待漢娜時更加“殘忍”,他那直接、強烈的反應深深刺痛了漢娜那顆脆弱的心,這為之后漢娜的自殺埋下了伏筆。
緊接著,在兩人分別時,小說中的伯格敘述到“我把她擁進懷抱”。無論伯格當時的內(nèi)心是怎樣,是否還愿意與漢娜繼續(xù)之前的緣分或者給她提供的幫助是否出于真心,他這個擁抱一定會給漢娜帶來些許溫暖。而在電影中,伯格在起身后,沒有一絲留戀,也絲毫沒有停留的意思,直接走出了餐廳,只給漢娜留下了一個背影。被留下的漢娜就像一個被家人丟下的小孩一樣不知所措,內(nèi)心的失落與絕望使她眉頭緊鎖,眼里噙滿了淚水。不難想象漢娜心中的絕望與痛楚,一個在獄中待了大半輩子的人,即將出獄時見到了自己在這個世上唯一的依靠,而且這個人還是當初相互深愛的那個人。可是,他無比冷漠,并且有意遠離自己,這樣一來,漢娜之后的自殺就更可以理解。
上述兩處分析是關(guān)于小說和電影情節(jié)上的區(qū)別,不僅是情節(jié),兩人的對話也體現(xiàn)了這一點。接下來,筆者將比較小說文本和電影臺詞的三個不同之處來分析電影中的伯格對于漢娜的冷漠和殘酷。
第一處是小說中他們兩個人在獄中見面剛開始的對話:
伯格:“你就要出來了,我真高興!”
漢娜:“是嗎?”
伯格:“當然是!你要住在我附近,我還不高興嗎?”
無論伯格說的這些話只是為了安慰漢娜,還是內(nèi)心情感的真實流露,對漢娜來說都是一種安慰。至少漢娜明白盡管自己沒有親人、沒有朋友,但是在監(jiān)獄外還有一個人在等著自己,并且在為自己日后的生活做打算、做安排,這肯定會給她出獄后的生活帶來一絲希望。而電影中的伯格不是這樣的:電影中,伯格沒有這些所謂的“寒暄”。伯格并沒有主動開始講話,而是漢娜先開口。
接下來的對話,伯格的殘酷更是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小說中,漢娜試探性地問伯格對于過去感情的態(tài)度,如下:
漢娜:“現(xiàn)在都結(jié)束了,是吧?”
伯格:“為什么該結(jié)束呢?”盡管此時的伯格表現(xiàn)得有些冷漠,但是他還是繼續(xù)說道:“你學會了看書,我是多么為你高興,對你多么佩服。還有,你的信寫得多好?。 ?/p>
伯格并沒有認可漢娜所說的兩人之間的一切都結(jié)束了,而是用了一個反問句來表達自己心中對漢娜存在的一絲留戀和感情。盡管他之前始終沒有給漢娜回信、一直沒有來監(jiān)獄看漢娜,但是這樣的話語還是會給漢娜帶來一絲慰藉。
而電影中的伯格是冰冷、殘酷的,這個場景在電影中的展現(xiàn)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當漢娜試探性地問道“都結(jié)束了是嗎?”,伯格的眼神開始躲閃,不再正視漢娜,而且沒有做出任何回答,用沉默代替了一切……伯格這樣的反應實際上是默認了漢娜的說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沉默比直接說“是的”更加殘忍,因為此時的他已經(jīng)不再正視漢娜,不再與漢娜交流,甚至打心眼里抗拒與她進行交流溝通。對于漢娜來說,她是多么渴望再次得到伯格的認可與感情,然而伯格連善意的謊言也懶得編織。
第三對話上的不同是電影中,導演額外添加的原小說沒有的對話:
伯格:“Have you spent a lot of time thinking of the past?”(你是否花了很多時間去思考過去?)
漢娜:“You mean, with you?”(你是說,和你在一起?)
伯格:“No, no. I didnt mean with me.”(不,不,我不是這個意思)
電影中增加或刪減的情節(jié)一定是為了表達某種感情或者實現(xiàn)某種效果,此處導演為何額外增加了以上的對話,值得人們仔細揣摩。當問及過去的事時,漢娜的第一反應是與伯格之前的感情,這足以表明漢娜是多么看重這份感情,在她心中兩人的愛情一直都在。可是,伯格毫不猶豫地連用兩個“no”來否定,這沒有任何遲疑的回答表明了他內(nèi)心對于過去感情的排斥和對于漢娜的抗拒。這種決絕對于漢娜來說無疑是殘忍的,因此她的臉上瞬間出現(xiàn)了失望、失落的神色,眼里噙滿了淚水。
在本文中,筆者具體對比分析了漢娜在監(jiān)獄中生活多年即將出獄時,兩人再次相見時的這一片段。在改編過程中,電影在具體的情節(jié)以及兩人之間的對話上都有一定的改變,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電影中的伯格對于兩人之間的感情基本上是閉口不談,對漢娜很是冷酷,即使是向漢娜介紹出獄后生活的安排,也是例行公事一般沒有任何感情。人們可以發(fā)現(xiàn)電影中的伯格形象更加豐滿鮮活,對待漢娜更加冷漠殘酷。
(天津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