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世陽
寂靜濃到如酒,令人微醺。望后窗外骨立的亂山中許多白點,是叢冢;一粒深黃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燈。前面則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簡直似乎要撲到心坎里。我靠了石欄遠眺,聽得自己的心音,四遠還仿佛有無量悲哀、苦惱、零落、死滅,都雜入這寂靜中,使它變成藥酒,加色,加味,加香。
——魯迅《怎么寫》
有些人問我為什么喜歡讀魯迅,我答曰:有意思。以上這段文字出自魯迅先生的文章《怎么寫》,這是魯迅在當年的廈門大學圖書館樓上的一個小房間看到的景色,饒是文采出眾如魯迅竟然也會糾結到底應該寫什么。你剛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感覺他好像在湊字數(shù),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我想去同樣的房間在同樣的視角去看同樣的景色,我想試試在同樣的情況下我能寫出些什么?
寥寥幾筆,他就給了我們最有意境的廈門。在經(jīng)歷了這樣一系列心事浩茫之后,魯迅接下來的活動是打蚊子和在電燈下吃柚子。魯迅也是凡人,他不是先知,更不是所謂的“鳥導師”,他的文章里沒有那些矯揉造作、無病呻吟、惺惺作態(tài),在自己的文章里做最真實的自己,在這個永遠都不會變的人世間留下最清醒的記憶,是魯迅之于我的價值。
反正我在打蚊子和吃柚子之前寫不出這樣深刻的文字。我在讀《魯迅全集》的時候就好像一個在尋找寶藏的人,走著走著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有意思的東西,我把這些文字搬到我的微博上,希望能給朋友們以勇氣和力量。
選擇了一樣東西,時間一長,你可能就會成為這樣東西的奴隸。這也是魯迅先生說過的話,所以,我希望,我也不要成為魯迅的奴隸。
閑逛書店,看到了止庵主編的一本小書——《周作人講解魯迅》,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上要說最懂得魯迅心思的人,除了周作人,確實沒有第二個。
在讀《吶喊》自序的時候,我一直很好奇魯迅先生年輕時在紹興會館的生活狀態(tài),尤其是這段文字:
“S會館里有三間屋,相傳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樹上縊死過一個女人的,現(xiàn)在槐樹已經(jīng)高不可攀了,而這屋還沒有人??;許多年,我便寓在這屋里鈔古碑。客中少有人來,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問題和主義,而我的生命卻居然暗暗的消去了,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搖著蒲扇坐在槐樹下,從密葉縫里看那一點一點的青天,晚出的槐蠶又每每冰冷的落在頭頸上?!?/p>
每一個曾經(jīng)單身的人都有過這樣相同的感受,這種蝕骨的孤獨感總是會在一些特定的時候冒出來,我們總是會在一些時候不知道該干什么,我們也都遇到過做什么都感覺沒有意義的時候。
當時,魯迅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對黑暗的現(xiàn)實采取了自己的方式來逃避,沒有人生來就是斗士,這種逃避也無損于魯迅內心的勇敢。
可是,生活總要繼續(xù),周作人用平實的文字告訴我們當時周氏兄弟的生活,這些文字是非常有趣的魯迅研究資料,這已被學界所公認,同樣也使我興趣盎然。
這些文字勾勒出一個真實、親切的魯迅,在紹興會館公祭時逃往琉璃廠,補述書屋里那棵據(jù)傳吊死過一個姨太太的老槐樹,抄古碑的緣由,手持竹竿上房趕貓,錢玄同勸駕,整理內閣大庫那有名的八千袋廢紙,炸丸子、酸辣湯、醬肘子、松花皮蛋、啤酒、茵陳酒等吃食,會館里的老長班,碑帖店和青云閣的消閑時光。種種關于魯迅的軼事,在周作人筆下生動地浮現(xiàn)在我們眼前。
這是有關魯迅的最有趣的記憶,也正是這些文字突然讓我覺得周作人的文章確實很有魅力。魯迅最反感的就是把任何人推上神壇,這些文字是消解我們對神化魯迅這種傳統(tǒng)認知的最好佐證。
于是,我費盡周折買了一套《知堂回想錄》。
這是周作人晚年洗盡鉛華的文字,也是最能體現(xiàn)周作人風格的文字,他這些回憶生平的文章,是一部最有趣也是最平實的民國文化史。
在閱讀這部書的過程中,我的心情出奇平靜,雖然很多人包括魯迅在內都在抨擊周作人的名士文風,但他這些質樸的讀書、求學和治學的感受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里確實顯得無比珍貴。
我也突然能明白為什么現(xiàn)在很多知名的學者如此喜愛周作人的文章,因為那里面確實遺留著中國傳統(tǒng)文人讀書治學時最切膚的感受,在周作人的文章里,大家找到了一種深深觸動自身文化血脈的
雋永和溫暖。
宣傳和口號可以騙人,但這種感受是不能騙人的。如果你不打開書本,你永遠也不會明白這樣的道理。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jié),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shù)脤W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fā)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p>
這段話80后們不會陌生,出自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周作人在《知堂回想錄》中對清末學生的描寫同樣引人入勝:
“老學生還是高臥著聽人家的槍聲,等到聽差一再的來叫,打靶回來的人也說,站著的人只有兩三個了。老爺們于是蹶然而起,操衣袴腳散罩在馬靴外邊,蓬頭垢面的走去,不管三七二十一的開上三槍,跑回宿舍來吃冷稀飯,上課的鐘聲也接著響了起來了?!?/p>
我承認,學生時代讀到魯迅先生的這段文字時我只是莞爾一笑。但我前一段時間讀到周作人對老學生的描寫時,笑得差點從床上滾到地上,正常人肯定覺得我當時一定是瘋了。
我沒瘋,我只是從這樣的文字里想象出了這樣一幅畫面:一個晚景悲涼的老人孤獨地伏案寫著曾經(jīng)的少年時光,寫到這里的時候他一定會懷念那些當年可能很可惡的同學少年,不過,也只剩下了懷念。
懷念萬歲。
魯迅和周作人的文字確實有很大的差異,但無論是戰(zhàn)斗還是隱匿,是前進還是苦住,他們的文字里都沒有那些偽善和浮夸。這些文章能夠真正代表中國文化的力量,起碼能夠帶給我力量和勇氣。
魯迅和周作人曾經(jīng)分別寫過一篇叫做《喝茶》的文章。
這是魯迅《喝茶》中的文字:
“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不過要享這“清?!?,首先就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的感覺。由這一極瑣屑的經(jīng)驗,我想,假使是一個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時候,那么,即使給他龍井芽茶,珠蘭窨片,恐怕他喝起來也未必覺得和熱水有什么大區(qū)別罷。”
這是周作人《喝茶》中的文字:
“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喝茶之后,再去繼續(xù)修各人的勝業(yè),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yōu)游乃斷不可少,中國喝茶時多吃瓜子,我覺得不很適宜,喝茶時所吃的東西應當是輕淡的‘茶食?!?/p>
從這段文字就可以看出他們二人對待文學態(tài)度的不同,繼而看出他們對待人生的不同,魯迅的世界中不能容忍任何的虛偽和矯飾,魯迅不是神,他也得對抗自己的黑暗。于是,你看到了他挑戰(zhàn)了你的話語方式,你看到他嘲弄了一切虛偽的存在,你看到他毫不留情地把你的熱愛批駁到體無完膚。
學者的良知,市儈的手段。魯迅的話像一把刀,狠狠地插在我們的心臟上。我們感到疼,于是我們警醒,于是我們不會沉睡在浮華的歲月里,于是就有了許多的于是。
打碎你內心的鐵屋子,打不碎就用石頭砸,砸不爛起碼也要學會吶喊。他會帶你上路,這條路一走就沒有盡頭。就是這條沒有盡頭的路吸引著我。
天黑了,想要不被砸破頭就把燈關掉。這是現(xiàn)實。在燈被關掉的黑暗里,向著未知的恐懼扔幾把匕首。這是魯迅。沒有愛的話,你讀不懂魯迅,沒有恨的話,你也讀不懂魯迅。
可是讀懂了卻比讀不懂更困惑,因為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永遠保持理智地去面對這個世界。其實不是不能,而是我們不敢。我們這些許許多多的不敢恰如一面鏡子,照出了魯迅堅毅、冷峻的面龐。這也就是魯迅對于我們的意義。
而周作人則不同,他為我們提供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另一種選擇,文人雅士的高遠情懷在他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雖然我們過去一直在批判周作人的人品,但是,作為文學史上的一種獨特存在,周作人的文學選擇并非一無是處,至少,他同樣深深地吸引著我。可見要客觀評價一位文學史上的作家,真的
是太難了。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閱讀魯迅和周作人的文章往往被認為是不合時宜的舉動,但我覺得我讀這些并沒有什么錯,每個人都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精神力量,在這條路上,有魯迅和周作人的陪伴,我相信,我注定不會孤獨。
(中共安康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