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虎
[摘 要]20世紀初中國女性作家為文壇增添了一道奇異的色彩,她們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反映了中國女性所經(jīng)受的悲慘生活,提出了女性解放的口號,為女性意識的覺醒開辟了新的道路。通過對女性作品的深入研究,可以使人們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去理解、關(guān)注和感悟女性的情感、生命及內(nèi)心世界。
[關(guān)鍵詞]張愛玲;蕭紅;女性形象;悲??;意識
[中圖分類號] I1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8)10-0151-03
人們對于文學(xué)作品中女性意識的探索是隨著西方女權(quán)主義的誕生而興起的。伴隨著西方文學(xué)中諸如《簡·愛》、《呼嘯山莊》等由女性作家執(zhí)筆寫就的小說的流傳,人們對其中女性形象的生存、愛情以及由此所反映的女性觀念產(chǎn)生了越來越濃厚的研究興趣。
被譽為“30年代文學(xué)洛神”的蕭紅,其以自身悲劇性的命運向人們訴說女性在特定時代背景中所遭受的種種苦難與坎坷。在民族的災(zāi)難中,蕭紅經(jīng)歷了反叛、覺醒、抗爭并與命運搏擊。她的作品雖沒有直接描述她本人的經(jīng)歷,卻使她在女性覺悟的基礎(chǔ)上加了一層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與蕭紅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不同,自小受到中西方文化雙重熏陶的張愛玲始終掙扎在新舊文化的碰撞之中。這位傳奇女性以其親身的感悟與經(jīng)歷來刻畫其筆下的女性形象,她們都在努力擺脫命運所給予的不幸,最終卻在自身愿望得不到實現(xiàn)的情況下過早地枯萎凋零。
因此對于蕭紅、張愛玲及其小說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站在更高層次去理解、關(guān)注和感悟女性的情感、生命、內(nèi)心世界。
一、對女性悲劇意識的深入思索
(一)“原罪意識”對女性悲劇意識的影響
千百年來,人們對女性的誤解不斷延續(xù)著,這使得人們一直以來都在降低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正如《圣經(jīng)》所描述的:“上帝用從男人身上取出的肋骨造了女人,把她領(lǐng)到男人面前。亞當說,這是我的骨中骨,肉中肉;要把她叫作女人,因為她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的?!?因為女人偷吃了智慧之果,上帝對女人說:“我必多加增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chǎn)兒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p>
女性的生存總是帶著一種“原罪意識”,她們甘于依附男性并受其控制。作為蕭紅的成名作,《生死場》無處不體現(xiàn)著女性的被動地位,正因此,她們無法獲得幸福并在沉重的生活中隨時等待著被人拋棄。正值青春年少的金枝聽到了成業(yè)的歌聲情竇初開并將自己委身于成業(yè),周圍的人并沒有指責成業(yè),而是一味辱罵金枝:“我早看她起了邪心,看她摘一個柿子要半天工夫;昨天把柿筐都忘在河沿?!薄昂友夭皇呛萌巳サ牡胤??!倍挥谐蓸I(yè)嬸嬸看出了這女孩將要重蹈自己的不幸,不無擔心地說:“我再也不愿聽這曲子,年輕人什么也不可靠……這時他再也想不起從前了!那和死去的樹一樣不能再活?!?/p>
與金枝的懦弱和無奈不同,張愛玲《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始終在與自己的命運抗爭。她出生于城市小市民家庭卻被陰差陽錯地送入了姜家大宅,雖然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卻有一個病得不成人樣的丈夫。作為女人,她所渴望的愛情幾乎在一瞬間化為烏有,而她又不得不遭受姜家上上下下的欺辱。七巧性格潑辣,卻也對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無能為力,最后只得在冷酷的現(xiàn)實中壓抑下自己原始的欲望,而與一個“死人”終老一生。
這種生活幾乎是盧梭在《愛彌爾》中對于男女地位的陳述:“女人僅一生的教育都應(yīng)該依照和男人的相對關(guān)系而計劃,女人要取悅于男人,要貢獻給男人,要贏得男人的愛與尊重,要哺育男人,要照顧男人,要安慰、勸慰男人,并要使男人的生活甜蜜且愉悅?!?/p>
盧梭這大言不慚的男權(quán)觀點遭到了女權(quán)主義者的強烈批判,而張愛玲通過曹七巧等一系列人物向人們展現(xiàn)了生活在男權(quán)社會中的女性幾近“殉道”式的可憐精神。
七巧是敢于反抗的,她渴望愛情,渴望姜家三公子姜季澤將她帶出這種困境,卻也在遭到季澤的拒絕后,“睜著眼直勾勾朝前望著,耳朵上的實心小金墜子像兩只銅釘把她釘在門上——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標本,鮮艷而凄愴?!?/p>
(二)女性悲劇意識的成因
女人身上所負載的無形的枷鎖,便是整個社會的麻木與無知。在漫長的時間里,控制女性的自由已經(jīng)被人們普遍地認可與接受,而女性自身也在不知不覺中生發(fā)出了服務(wù)于男性的奴性意識。此外女性小說中的悲劇意識,還來自于女性作家對人性的思考,或者說,這些小說中蕓蕓眾生的悲劇就來自于人性的弱點,來自于人性的自私、冷漠、虛偽與變態(tài)??峙逻@也是《金鎖記》和《生死場》真正蘊含的道理。
由此可見無論是金枝還是七巧,無論是貧窮的農(nóng)村女性,還是居住在深宅大院中的闊太太,都逃不出其自身所具有的悲劇命運,她們一樣在愛情面前顯得微不足道,一樣在無邊無際的生活中飽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一樣將自己的青春葬送于被動地付出之中,最后只能在不幸與悲嘆中漸漸老去。
而這些,也正是張愛玲與蕭紅在現(xiàn)實中所遇到的,這些女性形象可能就是她們身邊活生生的例子。無論是在農(nóng)村還是在城市,張、蕭二人目睹了封建社會的冷酷與虛偽,目睹了無數(shù)女性受到封建宗法制的折磨與煎熬,最終成為金錢的奴隸和愛情的犧牲品,只能在痛苦之中消亡??v觀張愛玲和蕭紅的小說,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對悲劇生活的認知是她們小說藝術(shù)魅力的核心。那悲天憫人的悲劇意識,痛苦不安的人生經(jīng)歷,形形色色的女性悲劇,組成了一個悲涼的世界,演繹著亙古不變的悲苦人生,讓讀者震驚,因震驚而慨嘆。
二、對于女性愛情婚姻悲劇的揭示
(一)蕭紅和張愛玲作品中的婚姻愛情描寫
婚姻本是自由的,是根據(jù)男女雙方的意愿而形成的完滿結(jié)果。可事實并非如此。在張愛玲筆下,婚姻本身便是使女性變異的罪魁禍首。曹七巧、敦鳳、煙鸝,她們無論是采取舊式婚姻,還是新式婚姻,最終都被其所困。敦鳳為了金錢而與比自己大幾十歲的米先生結(jié)合,曹七巧被娘家許配給姜家癱瘓在床的二少爺,煙鸝與佟振保的婚姻建立在沒有感情的基礎(chǔ)之上。她們最終都成了自己男人的陪葬品。
這種深沉的悲劇性婚姻觀促使張愛玲用極其冷峻的手法剖析人性中的自私、貪婪、懦弱、虛榮和卑劣等無法回避的弱點,并試圖尋求擺脫這種孤獨無助的命運的根本方法。
“在世界上,最具悲劇性格的是愛,愛是幻想的產(chǎn)物,也是醒悟的根源?!比藗兛傇噲D在愛情中找到自身困惑的答案,然而愛卻是女性被奴役的根源。
蕭紅透過金枝對成業(yè)的愛,說出了女性在愛情中喪失理智的后果。果然,成業(yè)占有了金枝,并在婚后以極其暴虐的方式對待金枝,他一夜之間從愛情走出,不但把自己的煩惱強加于金枝身上,還摔死了出生沒幾個月的女兒。蕭紅以愛情為出發(fā)點,又以婚姻為終結(jié)點,這其中又隱藏了多少人性的失落和對女性無端遭受摧殘的慨嘆。而在男人的眼中,女性永遠是他們的工具和奴隸,女人青春的容顏和生生不息的活力輕易地滿足了他們赤裸裸的欲望,而女人自己卻從來得不到同等的待遇。
張愛玲筆下知識女性自主追求愛情卻也過早地枯萎,《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嬌蕊是個敢于突破封建婚姻的女性形象,她愛振保不求回報,最終卻被膽小如鼠的振保拋棄。在所有女人眼中,她只不過是愛上了一個人,愛情對于女人來說很單純,沒有什么可以不可以。
愛情對于女人并沒有錯,這正如張愛玲與蕭紅自身,她們倆似乎更明白愛情是怎么回事,她們死守著愛情,期望可以從中獲得幾許溫暖,最終卻如同她們筆下的主人公,只能用后半生來思考自己究竟從愛情中獲得了什么?!笆成?,性也,人之大欲”,只不過女人一旦愛上了,很多世俗的東西都不去理會了。
(二)蕭紅與張愛玲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女性“失嫁”危機
談到婚姻,不得不提出中國女性普遍存在的意識——“失嫁”危機,這在蕭紅與張愛玲的作品中也有較為深刻的揭示。波伏娃曾說過:“婚姻是結(jié)合于社會的唯一手段,如果沒有人想娶她們,從社會角度來看,她們簡直就成了廢品。這就是母親總是熱衷于安排她們婚事的原因?!?/p>
《生死場》中的金枝,未婚先孕,母親本不打算把她嫁給成業(yè),但看見金枝有了成業(yè)的孩子,立刻意識到自己的女兒失去了貞操,不能嫁給別人。的確,“失節(jié)”對于中國女人來說,從來不容有半點忽視。被污的女子要么選擇嫁給這個男人,要么只有用死亡來維護男人心目中那個的“貞節(jié)烈女”的形象。
這種“失嫁”危機在張愛玲小說中顯得尤為突出,《留情》中敦鳳作為一個離婚的女人,面臨失嫁不得不將自己托付給近六十歲的米先生,就算她自己也不喜歡米先生,只是為了后半輩子得一個好結(jié)果。這種失嫁的危機,不僅來源于女性自身,更來自親人所施加的壓力?!督疰i記》中長安眼看就要三十了,曹七巧不希望女兒一輩子單身,便四處托人為女兒相親,因為沒有找到一家滿意的女婿,七巧不但沒有想到自身的狹隘,反而怨長安不賢惠,沒家教?!笆Ъ蕖蔽C使女性失去了自身的獨立性,在她們眼中嫁不出去是人生最大的恥辱,而為了維護自我尊嚴,女人不得不裝腔作勢、搔首弄姿來吸引男人娶她們。
難怪英國政治家切斯特菲爾曾說:“女人只是長大的孩子,她們有著娛人的口舌,有時顯得機靈,但卻沒有實在的理智或理性……事實上她們只有兩種情感:虛榮和愛情。”女人失去了男性的追捧,甚至?xí)獾酵缘谋梢?。正是這種虛榮心,使得女人自愿受到男性的擺布,這無疑助長了男性玩弄女性的心理。
三、女性在艱難困頓中的逐漸覺醒
世界并不是那么不近人情,有時被壓迫的時間長了,人們便會想方設(shè)法沖出舊的圈子去看看新的世界。蕭紅、張愛玲便是在舉步維艱的情況下用文字舉起了呼吁女性權(quán)利的大旗。
盡管辛亥革命沒能改變中國北方農(nóng)村的社會現(xiàn)狀,在這沿襲了太多傳統(tǒng)重負的地方,很難接收到一絲現(xiàn)代文明的洗禮,但蕭紅還是打破了這重重的阻礙,勇敢地跨出了環(huán)繞著濃郁男權(quán)制度的家庭,尋求個人與社會的變革之道。蕭紅筆下的女性多是在這種封建、閉塞而落后的地方出生、長大、死亡的,她們被現(xiàn)實所壓迫而無力反抗,只好屈從于社會,這正如《生死場》中的金枝、月英,《呼蘭河傳》中的小團圓和王大姐。她們近乎麻木的生命狀態(tài)展示出一片用鮮血澆灌出的生與死相互輪回的大地??删驮谶@些人物中,蕭紅也塑造出了標志著女性崛起的王婆的形象。正是這個王婆應(yīng)和了魯迅所說的“北方人民對于生的堅”,她的形象具有多層次的含義。
王婆雖然是一個農(nóng)村極無見識的婦女,但是她在飽受磨難后敢于拋棄自己無法生存的家庭而謀求新的幸福。在王婆老年的時候,兒子也因為反抗政府,被反動統(tǒng)治者槍斃了,她憤而自殺,卻又奇跡般地活了下來。最令人感動的是王婆的女兒因為反抗日本人英勇就義,王婆接過女兒用過的手槍時眼含淚花地說:“她也是被槍打死的嗎?”就是在這種天生的母性的驅(qū)使下,王婆在苦難中倔強地站起來,接過了女兒所未完成的事業(yè)。
張愛玲筆下的悲劇女性絕少能夠沖出男權(quán)社會所設(shè)置的重重阻礙,她們與現(xiàn)實中的張愛玲一樣,被自身所處的封建沒落貴族家庭所壓抑,猶如魚缸中因為缺氧快要窒息而死的魚兒。但張愛玲偶然會在其中刻畫幾個寄予女性解放意味的理想形象。《白玫瑰與紅玫瑰》中的王嬌蕊便是這樣一個空前絕后的形象。嬌蕊有點孩子氣,并對男人所具有的地位、金錢發(fā)出挑戰(zhàn),甚至屢屢得勝。但她居然真心愛上了平庸懦弱的佟振保。在對佟振保的不負責任絕望后,嬌蕊還是從困境中走了出來并勇敢追求幸福的真諦,于是她不再是男性的附庸,最終爭取到了女性所應(yīng)有的幸福與價值。這個形象是張愛玲筆下典型的具有成熟女性意識的形象,嬌蕊比起七巧、薇龍等幸運了許多,而這正是通過她努力沖破男權(quán)社會陰影才獲得的。
四、結(jié)語
人們普遍認為,張愛玲與蕭紅的作品無論從筆法語言還是創(chuàng)作風格來講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是,作為女性,蕭紅與張愛玲都以極其敏感的思維洞察了世間百態(tài),她們以悲劇性的眼光賦予了筆下人物悲劇性的命運。而對于女性問題的探索,她們更是擁有不可言說的默契,并把那許多經(jīng)歷世間坎坷的悲劇女性形象盡收于自己的文學(xué)作品當中。隨著歷史的前進,她們筆下的女性越發(fā)成為人們關(guān)注與研究的對象。盡管已是21世紀,但這些女性形象依然熠熠生輝,因為她們是一個時代的象征,是女性意識覺醒初期掙扎于新舊沖突之間中國的典型形象。所以,作為產(chǎn)生于特定時期的作家,張愛玲與蕭紅又以其獨特的視角審視了千百年來被男權(quán)社會所困擾的女性,而這種探索也翻開了中國女性追求平等權(quán)利的新篇章。
[ 參 考 文 獻 ]
[1]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20.
[2] 李銀河.女性主義[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59.
[3] 蕭紅.生死場[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5:31.
[4] (法)盧梭.愛彌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02-103.
[5] 張愛玲.色戒[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7:56.
[6] (西班牙)烏納穆諾.生命的悲劇意識[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7:78.
[7] 林幸謙.女性主體的祭奠——張愛玲女性主義批評[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3:123.
[8] 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89-95.
[9] 徐艷蕊.當代女性主義文學(xué)批評二十年[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8:156-159.
[10] 陳順馨.婦女民族與女性主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31-40.
[11] 蘇紅軍.西方后學(xué)語境中的女權(quán)主義[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6:84-90.
[12] 王政.越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77-84.
[13] (美)杜贊奇.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xiàn)代史研究[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167-171.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