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共治是中國古代的治國方略,而德治的功用主要表現(xiàn)為以德治國和以德化民兩個方面。
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他認為為政以德可以使國家安定,百姓祥和,美譽播于天下,如北辰之在天。
首先,為政以德的要義,是以德為施政之本,治國之要;以德施惠于民,有利于民。如同孟子所說:“以德行仁者王……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其次,選擇有德之人執(zhí)掌國政,以便按照德治的規(guī)范,主宰政刑法度。建議以“九 ”選官的皋陶說,做到三德,就能“蚤夜翊明有家”,做到六德,就能“亮采有國”,做到九 ,就能“俊乂在官,百吏肅謹”。
再次,主張以德司法,無訟是求,勝殘去殺。孔子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他強調職掌司法的官員一定要做到以德禮為主宰,使刑罰得中,否則,“刑罰不中,則民將無所措手足”。同時主張以德“勝殘去殺”,反對“不教而殺”的統(tǒng)治方法。
最后,為政以德,不僅以德惠民,還要以德教民??鬃釉诨卮鹑接小凹雀灰?,又何加焉”的提問時,明確表示:“教之”。在孔子看來,民眾在解決衣食溫飽之后,迫切需要的是進行教化,使之明禮義、重廉恥、遠罪惡、知是非、近善良、敦鄉(xiāng)里、識大體、愛國家,能夠自覺地進行內省自律,約束自己的行為,使之符合德的圣訓和法律的規(guī)范,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p>
總之,為政以德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都在于重民、惠民、以民為本,《論語·堯曰》提出“所重:民、食、喪、祭?!笨鬃釉浴梆B(yǎng)民以惠”稱贊鄭國子產(chǎn)治國有方,并認為“惠則足以使人”,他特別把“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看作不僅是“仁德”,而且是“圣德”。宋人朱熹總結為政以德的歷史經(jīng)驗,對“為政以德”作出了精準的論斷,他說:“為政以德,不是欲以德去為政,亦不是訣然全無所作為,但德修于己而人自感化?!?/p>
德的功用不僅表現(xiàn)為為政以德,尤其表現(xiàn)為以德化民,歷代思想家、政治家對此都有所論述。三國時,魏國馬照認為早在三皇五帝時代,就已出現(xiàn)以德化民,所謂“‘太上立德’,謂三皇五帝之世以德化民?!蔽鳚h孝文帝以勤儉持國,力戒奢靡之風,廣施善教、善政。史書稱贊他:“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興于禮義?!?/p>
隋文帝在褒獎齊州參軍王伽等人的詔書中曾說:“若臨以至誠,明加勸導,則俗必從化,人皆遷善。往以海內亂離,德教廢絕,官人無慈愛之心,兆庶懷奸詐之意,所以獄訟不息,澆薄難理。朕受命上天,安養(yǎng)萬姓,思遵圣法,以德化人,朝夕孜孜,意在于此……若使官盡王伽之儔,人皆李參之輩,刑措不用,其何遠哉!”唐朝著名的文學家韓愈說:“德禮為先,而輔以政刑”,最早闡明了教化為先,政刑為輔的道理。
宋代理學家朱熹對于如何以德化民作了進一步的闡發(fā),他說:“政刑能使民遠罪而己。德禮之效,則有以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痹罩萋愤_魯花赤合剌不花以孝悌施政,《新元史》稱他為是以德化民的循吏:“合剌不花廉平自持,專務以德化民?!?/p>
明嘉靖五年(1526年)三月,世宗皇帝在奉天殿測試天下貢士,曾在制誥中提到“英君誼辟,固有專務以德化民而致刑措之效力”,意為以德化民可以收到刑措而不用的效果。清朝順康兩朝皇帝均在上諭中表達了以德化民之意。順治十二年(1655年)冬十月戊辰日,詔曰:“帝王以德化民,以刑輔治。茍律例輕重失宜,官吏舞文出入,政平訟理,其道曷由。朕覽讞獄本章,引用每多未愜。其以現(xiàn)行律例繕呈,朕將親覽更定之?!笨滴醵辏?681年)正月戊寅日,諭三法司:“帝王以德化民,以刑弼教,莫不敬慎庶獄,刑期無刑。故讞決之司,所關最重,必聽斷明允,擬議持平,乃能使民無冤抑,可幾刑措之風。近覽法司章奏,議決重犯甚多。愚民無知,身陷法網(wǎng),或由教化未孚,或為饑寒所迫,以致習俗日偷,愍不畏法。每念及此,深為憫惻?!?/p>
清代名吏陸隴其專務以德化民,《清史稿》評價他“隴其守約持儉,務以德化民?;蚋冈A子,泣而諭之,子掖父歸而善事焉;弟訟兄,察導訟者杖之,兄弟皆感悔。惡少以其徒為暴,校於衢,視其悔而釋之。豪家仆奪負薪者妻,發(fā)吏捕治之,豪折節(jié)為善人?!?/p>
以上可見,以德化民的功用在于運用德的真諦教化百姓,喚起人們內在的、正直的、善良的天性,所謂內化于心,使之自覺地遠惡遷善,趨吉避兇,不僅遠離犯罪,而且使心靈凈化,達到一種高尚的思想境界。以德化民不僅內在的化民之性,還要外在的化不良之俗,使社會實現(xiàn)內圣外王的狀態(tài)。
張晉藩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法律史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由于古代中國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不平衡的統(tǒng)一多民族的大國,因此流行于各地區(qū)的風俗多不相同。其中既有良善的風俗,也有荒誕、落后、愚昧的風俗,所謂“百里不同風”。而各地的風俗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歷代在以德化民的同時,還注意以德化俗,使妄誕之俗歸于理性、邪惡之俗歸于良善,務使不義不肖之徒明禮義、知廉恥,使四海同歸德化。如同宋人蘇轍所說:“帝王之治,必先正風俗。風俗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于為善;風俗一敗,中人以上皆自棄而為惡。邪正盛衰之源,未必不始于此。”
鏈接:循吏陸隴其
陸隴其,初名龍其,字稼書,浙江平湖人。清代理學家??滴蹙拍赀M士,歷任江南嘉定知縣、直隸靈壽知縣、四川道監(jiān)察御史等,時稱“循吏”??滴跞荒耆ナ馈G≡?,特謚“清獻”,加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著有《困勉錄》《松陽講義》《三魚堂文集》等。
康熙十四年,陸隴其被授江南嘉定知縣。嘉定賦稅征收多,民間奢侈之風盛行。陸隴其本人以節(jié)約簡樸為本,致力于以德化民。凡是遇到父親狀告兒子不孝的,就含淚向被告講述父母養(yǎng)育之恩,最終讓被告心生悔悟,攙著老父親回家悉心侍奉;凡是遇到弟弟狀告哥哥的,就查出挑撥兄弟是非的人,并施以杖刑,最終使兄弟二人悔恨自己的所為;對于品行惡劣、為非作歹的少年,便給他們戴上枷在路口示眾,直到他們悔過才釋放。遇到官司,陸隴其首先不是立即用差役去逮捕,而是分清糾紛性質,屬于宗族內部爭訟,就讓族長治辦;屬于鄉(xiāng)里爭訟,就讓里老治辦;有時也會讓雙方到縣衙來進行調解。陸隴其為官清廉,據(jù)說他離任時,只帶著幾卷書及妻子的一部織機。
據(jù)《清史稿》記載,陸隴其做官崇尚實政,直到清末,嘉定百姓仍然在傳頌他的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