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堅勇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說到白居易當年在進士科考試中名列第四,接著又信口開河,說“差一點就是探花”,這就說錯了。所謂狀元、榜眼、探花是宋代實行殿試制度以后才有的,唐代沒有探花一說,因此,即使白居易的名次再進一位,也只是第三,而不是探花。
白居易進士及第以后,又參加了由吏部組織的釋褐試。釋褐就是脫去平民穿的粗麻衣衫。也就是說,只有通過了這輪考試,你才能脫去麻衣而穿上官服。而且考試的名次越高,所授的官職也相對較好,可見茲事體大。雖不能說一考定終身,卻能決定你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上。如果說進士科考量的主要是文才,那么釋褐試側重的則是吏才,一般是拿兩個案例讓你分析,要你寫出判決詞,除去要求文理通達、有辭采,更重要的是看你處理政務的實際能力。為了應對考試,考生們往往要做大量這方面的練習,即使像白居易這樣天資聰穎的人,也不敢偷懶或耍大牌。他和好友元稹躲在長安郊外的華陽觀,幾個月足不出戶,作了許多模擬考試的策文。后來他自己回憶,在那段時間里,他幾乎“不遑寢息”,以致“口舌生瘡,手肘成胝”??梢娖吹煤芸唷=裉煳覀兛磻T了高考指揮棒下的莘莘學子沉溺題海的疲憊身影,對當年白居易們備考的情狀應該不難想見。正所謂人生能有幾回搏,前賢未必讓后生,據(jù)說白居易做過的模擬題竟有上百道之多。好在《白居易集》中收錄有部分題目,我們不妨挑幾道出來看看:
其一,甲的妻子在甲母前罵狗,甲非常生氣,要把妻子休掉。甲妻來控訴,自稱沒有違反“七出”條例。甲說,妻子犯了不敬的罪過。
其二,甲準備把女兒嫁給乙,乙送了彩禮,而后甲又反悔。乙控訴甲不守婚約,甲說沒有立結婚的契約,不算數(shù)。
白居易雕像
白居易
其三,甲的牛把乙的馬抵死了,乙要求賠償。甲說牛馬是在放牧的時候相抵的,請求賠半價,乙不同意。
有意思吧?全是家長里短,雞毛蒜皮,但要判得合情合理,還真不容易。都說科舉制度害死人,其實那是到了明清以后。在唐朝那個時候,這一套文官選拔制度還是很有道理的。僅就上面的幾道模擬題而言,我倒覺得對來自底層的草根考生相對有利。也不是說這類題目就能考出多大的真才實學,但你至少對社會生活要有所了解,而且還要通達人情事理,用現(xiàn)在流行的說法,叫接地氣。什么人不接地氣呢?一種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一種是來自豪門世族的紈绔子弟。面對這種充滿了人間煙火氣的題目,他們大抵只能像盲人分大餅一樣,瞎掰。
更可笑的是,有些人甚至連瞎掰也不會。
這位沈某人是一個死記硬背的典型,另有一個官二代——御史中丞張倚的兒子張奭——參加考試,主考官見他老子很得皇帝的寵幸,想借機巴結,就讓人替張奭作了判詞,并取為優(yōu)等。這事后來被人揭發(fā)出來,告到范陽節(jié)度使那里——該節(jié)度使就是那個后來把唐王朝攪得天翻地覆的安祿山,安祿山立即向唐玄宗報告。玄宗很生氣,下令重考。這下張奭就活丑了,他也和那位沈某人一樣,一個字也寫不出,交了白卷。最后的結果可想而知,所有的涉事者大概都不會有好果子吃的。
白居易是從底層走出來的,他從小就跟隨母親遠走江南,寄居在親戚家,后來又輾轉河北山西,在漫長的顛沛流離中,他對社會生活應該有更多的關注。再加上那段時間在華陽觀的精心準備,他考得不錯,順利通過了釋褐試,不久就被派到長安附近的周至縣當縣尉去了。
我一直覺得白居易做過的那幾道模擬題挺有意思,曾試圖用文言文寫一份判詞,終因國學根底太淺,只得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