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葉
如果我們認定攝影作品的畫面位于“過去”,那么每一張攝影作品的呈現(xiàn),就是一個時間的并行現(xiàn)象。在藝術領域,攝影藝術家則開始討論“拍照這個動作意味著什么”以及“如何直觀地表達記錄時間”等課題。
美國藝術家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的一件作品把社交平臺Instagram上的他人的照片進行截圖,并將其放大打印出來掛在畫廊中售賣。他的另一個作品《牛仔》截取了其他攝影師于80年代為萬寶路香煙公司拍攝的西部馬仔主題的商用照片的一部分,同樣被放大并放在畫廊售賣。他作品中“拍照”的動作確實是由理查德·普林斯本人完成的,但它提出了一個問題:拍照這個動作意味著什么?
世界聞名的導演薩姆·泰勒-約翰遜除了備受關注的商業(yè)電影以外,也創(chuàng)作過非常觀念化的攝影作品。她的作品《靜物》是一個約3分鐘長的定格動畫,通過每天記錄在同一空間中一組靜物的腐敗過程展現(xiàn)物質在空間中的改變。觀眾在直面時間流逝這一現(xiàn)象的同時也不自覺地反思“變化”的本質。同樣的物質,同樣的空間,每經(jīng)過一秒,它就區(qū)別于一秒前眼前的事物。
按下快門框取世界,是藝術家的一次選擇,支持這個動作完成的大多來自于藝術家的主觀意識,這是在日積月累的研習中形成的。宋靖的作品《有跡可循》選自多年來游走所積累的影像,呈現(xiàn)生活在中國各地的普通人的生活場景,人物在其所處空間的動作和狀態(tài)、相關物品的一再的重復,使這個場景在我的心中深刻起來。宋靖從超乎想象的大量素材中選擇“在不同空間中一再重復的動作”的過程,因為素材的累積和重復出現(xiàn),意義得到了強化。
反復瀏覽《有跡可循》中的各組照片,人、事、物的普遍性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呈現(xiàn)了出來,通過不斷地看到不同空間中的同一動作,使觀者不由得遐想:就在我正觀看這組作品的時候,世界的某個角落是否也正發(fā)生著同樣的動作?一個平淡無奇的動作,空間不同,發(fā)生角色也不同,卻都在這一刻重復發(fā)生,那是否給予了這個動作特殊的意義?在拍照這一動作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舉手之勞”的浮躁年代,我們是否還對攝影保持應有的敬畏?
宋靖在她的作品中提出的問題并不只是人、事、物之間的共同性,也是在這個浮躁時代向攝影人的考問,質樸純真的畫面中平凡中國人的生活看似瑣碎,卻在她的尋找和排布下呈現(xiàn)出獨特的品質。《有跡可循》帶著濃重紀實攝影的影子,卻又與傳統(tǒng)紀實攝影相去甚遠,每張照片都不具備紀實攝影的敘事性,卻又交織在一起,如此的選擇呈現(xiàn)下,作品具有了當代性:形式高于畫面,意向高于表象。在當代藝術初有磅礴發(fā)展之勢的當代中國,一部不難使人理解又意義深刻的作品顯得尤為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