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清
《齊東野語》中,有一篇寫“蜀封溪之猩猩”的文章。說四川封溪縣有猩猩,喜歡喝酒。獵人便在野外陳列美酒誘惑猩猩。眾猩猩見了,知道是誘餌,相互告誡不要上當,結伴唾罵而去。結果它們一會兒就去而復返,相互勸慰:“只嘗一點?!比缓箝_始品嘗酒的味道,接著就忘了之前的警戒,開懷暢飲,最后一個個醉倒,全被獵人捉去了。
這些猩猩真是可笑,明知酒是誘餌,卻仍往圈套里鉆。其實,不僅猩猩如此,人類也是如此,很多人只看到眼前的“五光十色”,看不到背后的萬丈深淵,心存僥幸,欲壑難填,最后,免不了落個“爛醉如泥,束手遭擒”的下場。
《警世恒言》里有個故事很有趣,說唐人薛偉偶感風寒,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變作一條鯉魚在湖里游玩。幾天后,肚中饑餓,正好一條漁船垂下釣線。薛偉聞到魚餌的香味,便想著去吃,又怕被鉤釣去。怎耐餌香濃烈,欲罷不能,便自我寬慰道:“我是個人,這小小的魚鉤怎么能輕易地把我釣上去?再說了,即便被他釣了上去,我是縣官,他是漁戶,他能把我怎樣?”想到此,心里一下得到平衡,便一口咬住魚餌,還不曾吞下,自己就被漁戶拉上了漁船。
作者馮夢龍在文末總結:“眼里識得破,肚里忍不過?!闭f到底,還是“貪婪”在作祟?!白R得破”并非難事,能否“忍得過”才是關鍵。俗話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比艘獞?zhàn)勝的最大敵人,往往就是自己,需要有堅定的意志。
唐代裴庭裕在《東觀奏記》一書中記錄了一則令狐绹拒色賄的故事:有個叫畢諴的翰林學士,唐宣宗很欣賞他的文才,曾答應讓他做宰相級別的高官。盡管皇帝發(fā)話了,但畢諴知道,時任宰相令狐绹并不喜歡他,如果不擺平令狐绹,自己提拔的事還是很難辦。于是,他決定以色賄的手段結好令狐绹。畢諴在北門鎮(zhèn)找了一個美艷的女子,派人給令狐绹送了過去。令狐绹一看,并沒有沉迷,而是告誡自己的兒子說:“尤物害人。畢太原于吾無分,今以是餌吾,將傾吾家族也!”派人將該女子送還。畢諴為表誠意,寫血書給令狐绹,懇求其收下,令狐绹始終不為所動。
令狐绹忍得住美色的誘惑,能在滿足私欲和保全名譽、身家之間作出理性抉擇,除了大丈夫所為,也是他平日練就的守禮、有恥的具體體現。
遇到誘惑,很多人、很多事,贏就贏在“堅若磐石”,輸就輸在心無定力,在誘惑面前亂了方寸、迷失了自己。只有時時刻刻嚴于律己,做到行有所止,心有所戒,方能“識得破”,才能“忍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