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康軍
摘 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應當面向中國的現實,關注當今的時代,注重中國問題的研究,不能成為毫無意義的經院哲學式的純邏輯演繹和思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誕生地在歐洲,有著自己的來源和傳統,我們必須解決其理論真理的普遍性與中國實際的特殊性之間的關系,使其具有中國內容和中國特色,從而解決中國的問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歷史進程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1-0038-03
從范疇到范疇,從概念到概念,只是一種在象牙塔中的徘徊而已。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自我放逐”問題,薩特在批評蘇聯模式時曾經指出:“在它之中發(fā)生了一種真正的分裂,把理論扔到一邊,把實踐扔到一邊……理論和實踐分離的結果,是把實踐變成一種無原則的經驗論,把理論變成一種純粹的、固定不變的知識?!敝挥邪疡R克思主義的理論與中國的國情研究結合起來,才能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直接的針對性,才能使中國化的理論變得豐富、生動,具有歷史感和說服力。
一、中國共產黨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思想歷程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領導者和理論家們不斷開創(chuàng)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李達是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也是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者之一。瞿秋白在中國傳播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時,他認為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社會現狀具有自己的特點,不能簡單地搬用蘇聯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應該把理論轉化為可應用的方法,去思考和解決中國社會的特殊問題。瞿秋白認為,在帝國主義時代,復雜的世界局勢決定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應該“解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和特殊的關系問題,要把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性轉換為一種方法,去觀察和改造中國社會,建立自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币芯狂R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應該同時注意研究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如何理解和接受外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他們又是如何闡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并用于解答中國的問題,從中發(fā)現原創(chuàng)性思維和內容。
李大釗在《Bolshevism的勝利》中寫道,“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自1919年開始,中華民族的思想發(fā)展史和哲學發(fā)展史揭開了嶄新的篇章。
1919年中國思想界發(fā)生的“問題”與“主義”之爭是一件不能被忽視的重要事件,為了反駁胡適主張“社會改良”的自由主義立場,李大釗在1919年8月的《每周評論》上發(fā)表的《再論問題與主義》旗幟鮮明地對胡適的觀點進行了反駁。李大釗在《再論問題與主義》中寫道:“若在有組織有生機的社會,一切機能都很敏活,只要你有一個工具,就有你使用他的機會,馬上就可以用這工具作起工來。若在沒有組織沒有生機的社會,一切機能,都已閉止,任你有什么工具,都沒有你使用他作工的機會。這個時候,恐怕必須有一個根本解決,才有把一個一個的具體問題都解決了的希望。”李大釗認為對于“問題”的解決是離不開“主義”的,不能把兩者非此即彼地對立起來。更為重要的是,李大釗指出了在不同的情況和條件下,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應該不同,對于一個有著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來說,通過改良的方式可以解決社會問題,而對于當時各個方面都腐朽落寞,整體落后于世界歷史發(fā)展進程的中國社會來說,必須用革命的方式,對社會問題做一個徹底根本的解決。
在1919年10月,李大釗發(fā)表于《新青年》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是李大釗表明自己“主義”的宣言書,闡明了他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通過對《哲學的貧困》《共產黨宣言》《〈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以及《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原著的研讀,李大釗成了中國第一個對馬克思主義思想進行完整表述的人。《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真正標志著李大釗成為中國思想史上的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在《物質變動與道德變動》和《由經濟上解釋中國近代思想變動的原因》兩篇文章中,李大釗結合當時中國的歷史現實,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對中國的命運和前途進行了思考。
在1915—1924年近十年的新文化運動時期,陳獨秀始終是一個有著巨大作用和影響的中心人物,他于1915年創(chuàng)辦的《青年雜志》,一年后更名為《新青年》,高舉“科學”與“民主”兩面大旗,宣告了新文化運動的開啟。在1919年之前,陳獨秀倡導的“人權”“民主”理念,都是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與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是不相干的。在新文化運動時期,陳獨秀的思想經歷了從非馬克思主義向馬克思主義的轉變,促使這一根本性轉變產生的因素,是在1919年發(fā)生的五四運動和六三運動,經歷這兩次運動之后,陳獨秀的思想出現很大變化,開始把政治要求訴諸無產階級。1919年12月,陳獨秀發(fā)表的《告北京勞動界》表明他開始走向馬克思主義,這篇文章發(fā)表后不久,陳獨秀便在上海著手建黨的工作,在南陳北李的共同推動下開始了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李大釗主要是結合歷史學對唯物史觀進行介紹和闡釋,而陳獨秀則結合政治哲學開展對唯物史觀的介紹闡釋,這是兩者不同的特點,他們共同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瞿秋白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更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造者,因為他賦予了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中國形式和中國原則,進而針對中國特殊的社會情況,研究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和道路,論證了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瞿秋白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目的是為了認識和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他始終強調:“革命的理論永不能和革命的實踐相離,應用馬克思主義于中國國情的工作,斷不可一日或緩?!宾那锇自谒睦碚摶顒又惺冀K堅持兩點:一是強調辯證唯物主義的一般和特殊的關系;二是強調理論和實踐的關系。瞿秋白是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極為重要和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他的思想在之后經過了李達、毛澤東的繼承、改造和發(fā)展,不斷成熟進步。
蔡和森是在中國傳播馬克思理論的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之一,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他第一個完整把握和準確介紹了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的基本思想,他在1924年出版的《社會進化史》一書中系統地對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作了介紹。從人類學古史出發(fā)對唯物史觀進行了介紹和闡釋,進入了當時中國的早期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研究尚未涉足的一個新領域,有著獨特的理論貢獻。除了介紹恩格斯的思想之外,蔡和森在《社會進化史》中對拉法格《財產及其起源》的主要思想也做了介紹和闡釋,成為中國人認識和了解法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開端。除了對人類學古史的研究,蔡和森在《社會進化史》一書中對中國的古史也進行了論述,雖然敘述較為簡略,在全書中所占比重也不多,但這是把唯物史觀與中國歷史實際相結合的開端,在此之后李達的《現代社會學》、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呂振羽的《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和《殷商時代的中國社會》等書,都是在這一方向的深入拓展,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有著重要意義。
二、建黨之后黨內理論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
李達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先驅者和中國共產黨的主要發(fā)起人之一,也是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李達由于其承擔的實際領導工作較少,時間很短,他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在理論研究方面,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有著卓越的理論貢獻。
在李達的青年時期,處于列強侵略,清朝將滅亡的歷史時期,少年的李達積極參加當時的愛國學生運動,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立志復興國家。隨著形勢的不斷惡化,救國之夢的破滅,不知出路何在的李達,通過報紙雜志了解到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使他產生了對革命的向往,看到了未來的希望。在歷次的示威請愿游行被鎮(zhèn)壓后,李達認識到,在反動政府的統治下,單靠游行請愿是沒有用的,科學技術救國也是沒有用的,只有走革命道路,推翻反動政府才是出路,于是李達便棄理從文,奔赴日本,潛心研究馬克思主義。在日本期間,李達不僅閱讀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的原著,同時還翻譯了很多書籍,向國內熱情地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李達和李大釗、蔡和森等同志并肩戰(zhàn)斗,同各種反馬克思主義、偽馬克思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等思潮進行了論戰(zhàn),在論戰(zhàn)中傳播捍衛(wèi)了馬克思主義學說。
1920年,李達從日本回國,積極參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工作,擔任《共產黨》刊物的主編,是黨的發(fā)起人之一。當年嘉興南湖上的那條船,就是李達和夫人王開悟女士設法租到的,“一大”決議成立中央工作部,李達擔任宣傳主任。人民出版社是中國共產黨自己的第一個出版社,李達擔任出版社的主持人,在當時非常困難的條件下,出版了大量的書籍。1921年開辦的上海平民女學,李達任學校校長,領導《婦女聲》雜志的工作,推動了黨的婦女工作。
艾思奇是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他的名著《大眾哲學》開啟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先河。艾思奇力圖使廣大人民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使哲學成為人們的行動指南和思想武器是《大眾哲學》最直觀和顯著的特點。艾思奇在《大眾哲學》第四版代序中說道:“我寫這本書的時候,自始至終,都沒有想到要它走到大學校的課堂里去。我只希望這本書在都市街頭,在店鋪內,在鄉(xiāng)村里,給那失學者們解一解智識的饑荒,卻不敢妄想一定要到尊貴的大學生們的手里,因為它不是裝潢美麗的西點,只是一塊干燒的大餅。這樣的大餅,在吃草根樹皮的廣大中國災民,雖然已經沒有能力享受,但形式粗俗,沒有修飾剪裁,更不加香料和蜜糖,‘埋頭在學院式的讀物里的闊少們,自然是要覺得不夠味的?!卑计嫫鞄悯r明地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方向,對今天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學習和借鑒意義。在同馬克思主義的反對者張東蓀和革命變節(jié)者、假馬克思主義者葉青的論戰(zhàn)中,艾思奇批判了他們的哲學思路和思維方法,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歷史進程做出了突出貢獻。艾思奇強調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過程中并不會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精神,艾思奇指出:“中國化絕不是丟開馬克思主義的立場的意思,相反的,愈更要能夠中國化,就是指愈更能夠正確堅決地實踐馬克思主義的立場的意思;愈更能創(chuàng)造,就是指愈更能夠開展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的意思。”艾思奇的這一思想對今天來說也具有極大的啟迪作用。
從20世紀30年代起,由于蘇聯的馬克思主義教科書體系的負面影響,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呈現出了知識論化的傾向,最終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變成了僵硬的教條,禁錮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fā)展。馮契的《智慧說三篇》就是對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統進行深刻反思的著作,他認為當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應該關心人的生存,給人以智慧,要體現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馮契指出:“對任何一種哲學學說不能夠迷信它,哲學研究不能一磅門戶,不能人云亦云、隨聲附和。對各派哲學都應持有這種獨立思考的態(tài)度,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也應該如此。首先要理解它,經過自由思考、自由討論,經過分析比較,做出肯定的選擇,這樣才是真正的贊成它,要始終保持心靈的自由思考,哲學家如果不能保持獨立的人格,保持心靈的自由思考,那就不可能是真正的哲學家?!瘪T契在《智慧說三篇》中提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要“個性化”和“中國化”。哲學的個性化,是指哲學家的思想創(chuàng)作體現著哲學家的個人生命存在和心路歷程,在哲學史上,哲學的個性化本來是一個普遍性的現象,并不成為一個大的哲學問題。但是在哲學史上的某些特殊時期,哲學的個性化也會出現失落,而成為一個大的哲學問題。在20世紀中國哲學的發(fā)展中,就存在著哲學個性化的失落與重建問題。20世紀50—70年代,由于哲學的強烈政治化傾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特別是隨著中國革命的勝利,馬克思主義哲學成了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要求哲學也像現實政治一樣實行大一統,從而導致了哲學個性化的失落。這樣一來就把哲學理論視為為現實政治服務的意識形態(tài),使哲學失去了自身的獨立性和內在價值,使哲學工作者的任務變成了為現行政治、政策的合理性作論證。改革開放后,隨著思想空間的開放,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走出個性化失落的困境才終于成為可能。關于哲學的“中國化”馮契認為要把實踐唯物主義辯證法理論作為研究方法運用到中國哲學史領域,利用中國哲學史上的一些范疇、命題和中國人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來講馬克思主義哲學,要讓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成為中國哲學傳統的有機組成部分。
三、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和貢獻
毛澤東是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身邊集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士,經過毛澤東、蔡和森等同志的籌劃準備,于1918年在長沙成立了新民學會。當新民學會的一批批同志赴法國勤工儉學的時候,毛澤東同志則選擇留在中國,這一選擇的原因,可以在毛澤東寫給老同學的一封信中看出,他在信中說道:“吾人如果要在現今的世界稍為盡一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關于這地盤內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實地的調查及研究。這層功夫,如果留在出洋回來的時候做,因人事及生活的關系,恐怕有些困難。不如在現在做了?!痹跅畈凉?、李大釗的幫助下,毛澤東去到北京,并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擔任助理員的工作,由于身處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地帶,毛澤東通過李大釗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回到湖南之后,在引領湖南的學生運動同時,主持創(chuàng)辦了《湘江評論》,在湖南以及全國范圍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刊物中的文章明顯地反映出了李大釗對毛澤東思想的影響。
在轉變?yōu)橐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之后,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方面,做出了可貴的探索,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特殊貢獻。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是一件比較困難和復雜的工作,因為傳統文化中有很多消極落后的東西,而馬克思主義又是作為先進的思想出現的。作為在中國傳統文化氛圍中成長起來的毛澤東,他與中國傳統之間的聯系是天然的,美國學者莫斯那指出:“對‘生產與勞動結合的農村理想和‘生活樸素及‘勞動努力的農村傳統深情眷戀,是半個世紀以來毛主義思想的特點?!贬槍Ξ敃r中國所面臨的問題,只會讀洋課本的人不可能解決,只關注中國精英文化的也不可能解決。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體現繼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馬克思主義的資源、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資源、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毛澤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吸取,至今仍然具有啟發(fā)性。
參考文獻:
[1]薩特.辯證理性批判[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22.
[2]何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理論與歷史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10.
[3]瞿秋白.馬克思主義之意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0.
[4]李大釗.再論問題與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
[5]瞿秋白.瞿秋白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14.
[6]艾思奇.艾思奇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38.
[7]馮契.馮契文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