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生活的時代早于莊子,晚于老子。如果說道家思想創(chuàng)始于老子,集大成于莊子的話,那么,列子就是居于他們之間,承前啟后最關(guān)鍵的人物。
不過,列子的名氣好像沒有孔子、老子、莊子那么大,或許因為經(jīng)過戰(zhàn)亂,他的作品留下得太少了,僅存一部《列子》,還是后人根據(jù)殘卷,編纂輯錄而成的。即便如此,它依然是先秦思想史上的經(jīng)典,“辯日”是其中最有名的寓言之一。
故事說的是:孔子去東方游歷,看見兩個小孩兒在辯論,爭得面紅耳赤,就問道:“見過小孩子們爭奪食物和玩具,卻沒見過如此空口對峙的,居然還這么認(rèn)真!你們在說什么呢?”
一個小孩兒說道:“我認(rèn)為清晨太陽剛露頭的時候離我們近,到中午就離我們遠了。”
另一個小孩兒堅決地搖頭,說道:“你說得不對!太陽剛升起的時候離我們遠,越到中午就離我們越近了。”
前一個小孩兒又說:“難道你沒有看見,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那么大,到中午的時候就變成小餐盤大小了,這不是遠了看著小、近了看著大的道理嗎?”
后一個小孩兒立刻辯駁道:“那你怎么解釋,太陽剛出來的時候為什么清清涼涼,越到中午越發(fā)炎熱,就像是把手伸到熱水里一樣?這難道不是離人越近越熱、越遠越?jīng)龅牡览韱???/p>
兩個孩子誰也不能說服誰,不約而同把目光移向了一旁的孔子:“聽說你是博學(xué)的圣人,就請你評判,我們誰說得有道理?”
被這一問,孔子倒愣住了,他腦子飛快地轉(zhuǎn),可還不能就這個問題給出答案,無奈,他只能呆立在那里,一聲不吭。
“好吧。誰說你對諸事都有見地呢?”
兩個孩子笑著搖搖頭。
想一想
小兒辯論,圣人啞口,一任天真勝過滿腹經(jīng)綸,余味無窮。
誰家的這兩個小孩兒?怎么和別人家的都不太一樣。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里的人們幾十年上百年,祖祖輩輩都是這么過來的,誰會去想太陽的大小冷熱——該冷的時候就冷,該熱的時候總歸要熱。這難道不是瞎操心嗎?親人鄉(xiāng)鄰定會覺得,這無非是鄉(xiāng)間小兒最愚蠢最幼稚的心思。
旁人覺得很無聊,但過路的孑L子覺得很奇特,他不打擾他們,而是認(rèn)真地傾聽。
孔子自己是大學(xué)問家,也許能說些什么呢,可是,聽完了,卻發(fā)現(xiàn)什么也說不出,因為,這兩個小兒說的事情,自己從來都沒聽說過,更沒有想過,對于這個問題,自己是無知的。
孔子無奈,只能閉嘴,那場面有點尷尬,他不得不接受小孩子們的失望和調(diào)侃。 列子筆下的孔子是誠實的、謙遜的,他承認(rèn),即便像自己這樣博學(xué)的人也有無知的時候,所以,此刻他選擇了沉默。
在兩個小孩子眼里沒有盲目的崇拜和恭敬,在他們天然的思想里,在他們認(rèn)真的探求面前,誰都不特殊,誰都可以被質(zhì)疑,除非他能給出讓人信服的觀點。所以,即便面前站了孑L子,他們依然直言不諱:孰為汝多知乎?
提出問題、大膽質(zhì)疑是最可寶貴的,即便顯露暫時的無知和幼稚。突破同于視聽、囿于生存的淺陋常識,探索更廣闊、更真實的世界道理,這是進步、文明的關(guān)鍵一步,人們的愚蠢、蒙昧不就是因為不思索、不質(zhì)疑么?
不是那些經(jīng)驗豐富的大人,偏偏是兩個初涉人世的小孩兒提出了一個人人都習(xí)以為常、視而不見的問題,卻把孔子也問倒了,這里面蘊含的是什么寓意呢?
在知識和真理面前,誰都是平等的,名望權(quán)勢都不管用,可是,習(xí)慣、習(xí)俗又是多么的強大和頑固,會讓人認(rèn)為一切都是理所當(dāng)然、天經(jīng)地義,于是,漸漸地就不再思考,不再探索了。這也許就是2500年前的先哲列子想要表達的價值理念。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而時至今日,我們更應(yīng)該以創(chuàng)新的眼光、多角度的思維去看待和思考問題。
讀一讀
孔子?xùn)|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币粌阂匀粘醭鲞h,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見于《列子·湯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