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靜
摘要:抗戰(zhàn)時期,建立成都難民收容所收容難民僅僅是臨時的救濟措施,如何安置收容所里越來越多的難民成為當時政府無法回避的尖銳問題。為此,國民政府一方面采取發(fā)放振款、振物、臨時收容等措施,另一方面則鼓勵難民疏散到四川其他縣市。
關鍵詞:抗戰(zhàn)時期;成都;難民疏散;配置
(一)難民疏散
國民政府為了疏散安置四川省的難民,先在四川其他縣份劃出一定的疏散區(qū)域。三個階段的疏散范圍略有不同:第一階段為璧山、江津、合江、景江、永川、江安、宜賓、內江、榮昌、隆昌、等地;第二階段為璧山、合川、長壽、江津、江北、巴縣等地;第三階段則是川東之大竹、榮昌、達縣、開江,川北之通江、南江、巴州,川南之仁壽、洪雅、夾江、丹棱,以及川西之綿竹、蒲江、大邑等“價平糧多,易于謀生的地方”。[1]劃定疏散區(qū)后,四川省各救濟機關分別登記難民,并根據(jù)他們的具體情況或本人意愿決定其疏散地。1938年11月,四川省政府以民字第37374號代電向成都市政府轉發(fā)振濟委員會巧渝乙代電稱:
根據(jù)本會運送配置難民重慶總站11月2日代電,以本市疏散人口及運送難民工作均屬刻不容緩,茲擬定在松坎等處設立站所,請轉函貴省府委員長、行營飭屬一體協(xié)助保護,藉利進行等情到會,查救濟區(qū)送出難民前奉蔣委員長佳侍秘鄂代電,以各省鄰近戰(zhàn)區(qū)難民應速向后方疏散安置,其食宿費用由各該省與中央共同分擔,等因,歷經通行遵辦在案,茲據(jù)前情除分電并飭知外,相應抄同代電及該站原代電各一件,敬希查照,轉飭所屬遵照辦理,并隨時協(xié)助以利振濟,仍請見復為荷。[2]
根據(jù)上述代電內容,四川省政府隨即要求成都市政府隨時協(xié)助各省臨近戰(zhàn)區(qū)的難民速向后方進行疏散安置的工作,其食宿費用由四川省政府與中央國民政府共同分擔,以便難民救濟工作的開展。1938年3月,四川省振務會奉中央振務會令發(fā)《救濟難民撫輯流亡實施辦法》,并轉令四川各市縣分會遵照辦理,用于救濟,原辦法規(guī)定如下:“一、關于收容難民之給養(yǎng)、衛(wèi)生、教育、訓練各端,務須依照辦法大綱,及各該支會備案之暫行救濟辦法,認真實行,不得稍有虛假、污濁、疏忽、失調及放任等事情。二、勸告各慈善團體設收容所,盡可能改善難民生活。三、依據(jù)頒發(fā)難民登記表,即時調查登記呈報。四、疏散難民應移送于交通較便利及不當戰(zhàn)事兩要之縣份或鄉(xiāng)鎮(zhèn)。五、疏散難民,應盡量益用火車、民船等,并應提前移送,務須避免與公務轉送發(fā)生沖突。六、將有籍及有親友可投之難民,盡速遣送歸籍,或投奔親友。七、將擁集大都市,軍事要害,或逼近戰(zhàn)區(qū)之難民,盡速遣送于比較安全之地帶。八、選擇難民中之優(yōu)秀青年,加以訓練,即令在收容服務,或予以相當工作。九、依調查登記之結果,分難民為壯丁、農夫、勞動等組,就地與各工廠、農場、礦山、墾區(qū)、筑路機關或師管接洽,容納難民參加生產事業(yè),或補充軍隊及協(xié)助軍事運輸,將無法配置之難民呈報總會,以備統(tǒng)籌墾殖辦法?!盵3]
(二)難民配置
1939年8月,四川省振濟會召開附省十三縣救濟會議,商討省會被炸區(qū)難民安置辦法,根據(jù)該辦法,四川省振濟會即以省會成都為重要城市之一,對重慶市以及所有災后不能生活的難民給以臨時收容和緊急救濟,并將其送往安全地帶安置,“前經該會令飭附省之郫縣、雙流、溫江、新繁、新都,崇寧,灌縣、廣漢、金堂、彭縣、成都、華陽等十三縣,屆時籌備接受安置在案,該會以此事關系甚大,尚有商討及面示之必要,經核定常務委員會決定,定期于八月二十六日午前九時召集前列十三縣振濟會常委到會商討”。[4]并且,上述各縣應注意難民的醫(yī)藥衛(wèi)生設備,并商請當?shù)蒯t(yī)院、機關多予協(xié)助。
根據(jù)《非常時期難民救濟委員會四川省分會救濟難民辦法》的規(guī)定,關于難民的配置,分為四種:“一、無工作能力者,應指定地點收容,如人數(shù)過多時,得酌量移送臨近地點安插,或勸令私人設法收容。二、有工作能力者,應參酌人數(shù)多寡,工作類別,及當?shù)丨h(huán)境,妥為分配,派往所屬鄉(xiāng)鎮(zhèn),協(xié)助生產或輸送事業(yè),或于各地防衛(wèi)組織及其他團體內給予相當工作。適合兵役年齡,并自愿者,得征服兵役,并代為照料其家屬。四、難民之失學兒童及青年,得按其程度分別插入其相當學校借讀,或施以臨時之教育?!盵5]如1940年1月12日,振濟委員會運送配置難民成都總站向成都市政府發(fā)快郵代電,要求將成都未能悉數(shù)配置職業(yè)且常有空襲危險的近百少壯難民,移送綿竹縣安插,令飭成都市政府、市振濟會遵照,并迅將該市收容難民造冊送請貴總站接收,轉運綿竹縣交由該縣縣政府縣振濟會分別收容及配置工作,并自該市府事前派員前到貴總站妥為商洽。[6]
通過對難民進行有序的疏散與配置,可以減少空襲和疾病等原因所造成的難民傷亡,在一定程度上還能保障難民的生命安全,維持社會秩序,使難民救濟安置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總之,難民疏散配置須有周密計劃,方能使壯者有所用,便以恢復生產,老弱者得到安置,以有所養(yǎng)。否則,盲目運送后方,仍必流離失所,非死于饑寒疫癘,則流為盜匪;且難民中多有有用之才,虛糜坐食,于國不利。因此,難民疏散配置工作,成為振濟委員會等難民救濟機關救濟事務的重要內容之一,并籍此增強了抗戰(zhàn)的人力資源。
參考文獻:
[1]秦孝儀:《革命文獻》(第96輯),臺北:國民黨黨史會,1983年年版,第77頁。
[2]成都市檔案館館藏檔案:第38全宗第2目錄第1888卷,第14頁。
[3]《救濟難民輯撫流亡》:《新新新聞》,1938年3月16日,第10版。
[4]《附省十三縣救濟會議》:《新新新聞》,1939年8月19日,第6版。
[5]成都市檔案館館藏檔案:第38全宗第2目錄第1681卷,第7—9頁。
[6]成都市檔案館館藏檔案:第38全宗第2目錄第1888卷,第35頁。
課題項目:
四川省教育廳2018年度科研項目“民國時期四川社會救濟研究”(課題編號:18SB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