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素萍
關(guān)鍵詞:提線木偶戲;天橋高臺式舞臺;同偶演員配合
泉州提線木偶戲是舉世聞名的世界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千余年不間斷的傳承與發(fā)展,使這門古老的藝術(shù)始終充滿著旺盛的生命力。泉州市木偶劇團(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是這一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唯一成建制的傳承單位。建團近七十年來,創(chuàng)作出大量優(yōu)秀劇節(jié)目,獲得國際、國內(nèi)各級大獎無數(shù);改革開放以來,250余次出訪世界7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以其高超的表演技藝而蜚聲海內(nèi)外,成為我國對外宣傳的一張金燦燦的文化名片。
“天橋高臺式舞臺”是泉州市木偶劇團歷屆藝術(shù)家們一步步從“八卦棚”“階梯式舞臺(中臺)”“單橋高臺(一字臺)”等各種舞臺形式發(fā)展而來的高綜合性表演舞臺。因其可以融合提線木偶、杖頭木偶、掌中木偶、人偶等多種木偶表演形式,且具有多度景深、可以最大限度地結(jié)合燈光、音響、立體置景等各種現(xiàn)代化舞臺表現(xiàn)手段,是當(dāng)代提線木偶戲表演舞臺的最高形式。1979年,劇團借助“天橋高臺”的各種優(yōu)勢創(chuàng)演出了大型神話劇《火焰山》,該劇奉調(diào)晉京獲“建國三十周年國慶演出一等獎”。并于2009年榮獲文化部“首屆優(yōu)秀舞臺保留劇目大獎”?,F(xiàn)已在國內(nèi)外演出4000余場,深受觀眾喜愛。因《火焰山》一劇的成功,劇團在“天橋高臺式舞臺”上還先后創(chuàng)演了《讒貓》、《太極圖》、《劈山救母》、《欽差大臣》、《趙氏孤兒》、《盧俊義》、《現(xiàn)代偶戲三題》等大型劇目,屢獲國內(nèi)外大獎。這些劇目的成功,也證明了“天橋高臺式舞臺”的優(yōu)秀,因而成為中國偶壇紛紛效法的榜樣,并籍此成功創(chuàng)作出諸多優(yōu)秀劇目。使“天橋高臺式舞臺”成為現(xiàn)代中國仍至世界偶壇最為主流的大中型劇目創(chuàng)作平臺。
我已從事泉州提線木偶藝術(shù)40多年,見證著“天橋高臺式舞臺”這幾十年的發(fā)展,對于其諸多的配合表演體系都有一定的心得體會,在這里因篇幅原因,就先簡單地將“同偶演員配合”要注意的幾個要點與大家分享。
所謂的“同偶演員配合”是木偶戲獨有的一種表演形式。指的是由兩位及兩位以上演員(包括地臺演員)相互之間協(xié)同配合,同時操縱一尊木偶進行表演的形式。泉州提線木偶戲的傳統(tǒng),將兩位演員同時配合演一尊木偶稱之為“配手”。但在天橋高臺,同偶演員配合表演的不僅僅有“配手”,還有地臺演員的“配腳”“鐵枝手”“鐵鉤”等的配合形式,甚至有“打鉤牌”、“接鉤牌”等“非常規(guī)”的配合表演形式。種種配合雖花樣各異,但最根本的要點是要將一個個無生命的木偶演“活”,使每個角色形象都能惟妙惟肖地展現(xiàn)給觀眾。誠所謂萬變不離其宗,所有的配合都是為了表演,而既然是表演,就一定有它必需遵守原則。我把這些原則的要點歸類,并用簡單的幾個字概括如下。
一.“同”字
“同”指的是同步、協(xié)同。這是同偶演員配合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原則。首先,要分清主次。眾多同偶演員配合表演時必然有一位演員是主要表演者,其它演員都要圍繞這位主要表演者進行配合表演,一定不能喧賓奪主。簡單舉例:
革命歷史木偶劇《紅燈記》里的李玉和這個木偶形象,大部分時間都由兩位演員配合表演。其中一位演員持握鉤牌,負責(zé)木偶的頭部、軀干、雙腳表演,并且負責(zé)李玉和這個角色形象的唱腔與道白,那么這位演員就是主表演者。另一位演員主要負責(zé)木偶的雙手表演,那么這位演員就是“配手”演員。雖然“配手”演員也非常重要,但他的工作就是配合主表演者的動作進表演。此時,“配手”演員的一切表演都要與主表演者同步。若李玉和邁步向前行進,在無特定要求的情況下,“配手”演員一定要控制木偶的手向前同步動作,保持整個木偶的形象動作相協(xié)調(diào),做出李玉和這位英雄人物英勇無畏的前行姿態(tài)。若李玉和需要肅立不動,“配手”演員一定要控制木偶的手擺在造型所要求的位置,切不可亂動,以免破壞角色的整體形象,這就是“同”。
為了保證配合動作的同步進行、同步到位,演員們表演時一定要關(guān)注鼓師的鼓點與音樂的重、輕節(jié)點,找到關(guān)鍵節(jié)點同步進行相應(yīng)的動作,才能使表演到位,把角色形象立起來。
二.“圓”字
若說“同”字是配合表演的基本功,那么“圓”字則是配合表演的美學(xué)前提。在中國的戲曲表演中,在舞臺上“走圓”、“劃圓”是表演程式的一大特點。它可以把人物的動作適當(dāng)夸大,達到一種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的觀賞性美感。一個“圓”字代表的意義可大可小,有時舞臺上三五步間的走圓場即可代表千山萬水的路途;有時手腳劃圓動作頗大,卻又僅僅為了表現(xiàn)人物此時內(nèi)心細微的復(fù)雜心理。從外在表演來說,體量較小的提線木偶,在舞臺上動作走“圓”,可以使角色的動作放大,讓臺下的觀眾看得更真切,從而帶來更深的感受?!皥A”字既是木偶放大其行動軌跡的表演需要,也是其美學(xué)表現(xiàn)的基礎(chǔ)。這里有幾句口訣,可概括提線木偶“圓”字表演的訣竅:“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下先上、欲上先下、身帶腳走、俯仰有度、身手相合、眼從手動、動則從圓、收放由心”。
為了對“圓”字訣加以說明,我們這里還是以現(xiàn)代戲《紅燈記》李玉和的動作為例:
在《赴宴斗鳩山》這一節(jié)表演中,李玉和在遭受嚴刑拷打后怒斥鳩山時有一個連續(xù)動作:推倒座椅,以左腳踩踏在倒地的椅子上,身體右高左低略微向左前傾,右肘帶動右手撩起鐐銬置于右肋腰間,左手帶動鐐銬直指鳩山,同時頭部左轉(zhuǎn),怒目而視。此時李玉和的整個動作造型即為泉州提線木偶造型術(shù)語中的“虎落山”。是非常美觀、很有份量的造型,非大角色不能用。我們把這套兩秒左右的動作細細分化,就能發(fā)現(xiàn)每個一動作都充滿了“圓”字。操作李玉生做此套連續(xù)動作的同偶演員共有3人(主表演者、配手、地臺演員)。首先是推倒座椅,主表演者操作李玉和的身軀做一個從右到左的細微轉(zhuǎn)身并及時一頓,身軀定?。ㄓ笙扔遥?。配手演員順著身軀的行動軌跡放大動作,讓木偶的手走一個小半圓形(身手相合),一放一頓,把座椅一推。地臺演員的左手順著木偶的手勢把座椅同步放倒。接下來的動作,李玉和的主表演者操作木偶身體走一個“左”→“右”→“左”的圓(欲左先右)。同時提著木偶左腳,隨身體的動作走一個“下”→“右”→“上”→“左”→“下”的圓,踩踏在倒地的椅子上(欲左先右、欲下先上)。地臺演員的右手執(zhí)鐵鉤同步把李玉和的左腳緊扣在椅子上,使腳不會受動作余波的影響而移動,進而穩(wěn)住整個木偶的身體。而配手演員操作李玉和的雙手隨身體做同步動作。右肘帶動右手從“左”→“下”→“右”→“上”走圓撩起鐐銬置于右肋腰間(欲右先左、欲上先下),左手帶動鐐銬走“右”→“上”→“左”→“下”的圓,直指鳩山(欲左先右、欲下先上)。李玉和的頭部隨著左手的動作走一個短促的“右”→“上”→“左”→“下”的圓,隨身體左前傾斜怒視鳩山(眼從手動、欲左先右、欲下先上)。
這一整套動作配合完全是同步進行的,對同偶演員配合默契度要求很高。一定要把動作做得行云流水、行止有度、處處皆圓、收放由心,方能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李玉和頂天立地、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
當(dāng)然,“天橋高臺式舞臺”的木偶演員配合還有很多其它的要訣,并且,這些表演配合還會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不同劇目創(chuàng)作的需要而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與完善。但因篇幅原因,我們留待今后的文章里再共同分享。
(作者單位: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