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松
摘 要:一直以來興馬地區(qū)在本身地質特征復雜的前提下,同時受各種技術條件的限制,東營組勘探程度較低,油氣分布規(guī)律認識不全面。本次研究通過精細三維構造解釋落實了馬623井區(qū)D2+3段的斷裂展布系統(tǒng)和構造特征,同時結合地震屬性分析技術有效解決了儲層預測的難題,部署的3口滾動探井均獲得工業(yè)油氣流,為下步整體開發(fā)奠定基礎。
關鍵詞:構造解釋;儲層預測
馬圈子油田構造上位于遼河盆地西部凹陷興隆臺斷裂構造帶,馬623井區(qū)是屬于馬圈子油田馬19斷塊區(qū)的一個次級構造單元。該塊是已有40余年勘探、開發(fā)歷史的老油區(qū),屬勘探、開發(fā)的高成熟區(qū),再尋找新的有利含油氣區(qū)塊、部署探井的難度很大。但由于研究區(qū)構造運動強烈、斷層發(fā)育、構造面貌破碎、儲層變化大,油氣藏類型復雜等原因,造成了仍有些認識不清的地方,這些地方有的可能具有較好的含油氣條件,成為勘探部署的目標。
1 油藏地質特征研究
1.1 地層特征
馬623井區(qū)東二+三段地層厚度在800~1100m。與下覆下第三系漸新統(tǒng)沙河街組一段地層呈不整合接觸。其地層巖性是一套綠灰、灰色粉砂質泥巖、泥巖、泥質粉砂巖、粉砂巖、砂巖及砂礫巖不等厚互層,碳質泥頁巖十分發(fā)育。動植物化石豐富,介形類化石為彎脊東營介、單刺華花介等組合,腹足類化石為沾化海河螺、瘤脊底脊螺等,藻類化石有圓球藻、角凸藻屬。孢粉化石主要有水龍骨單縫孢屬。東一段:地層厚度為150~450m,與上伏上第三系中新統(tǒng)館陶組地層呈不整合接觸。巖性主要為灰綠色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與砂巖、砂礫巖互層。動物化石稀少,主要為陸生植物孢粉化石,其中水龍骨單縫孢屬等蕨類植物的孢粉化石占很大比重。被子植物以榆粉屬為主,山核桃粉屬、榿木粉屬少量。
1.2 構造特征
遼河坳陷是在華北地臺基礎上形成的裂谷型坳陷。古近紀斷裂活動強烈,具有多期性和繼承性等特點。馬圈子油田斷層發(fā)育時期較晚,一般為沙一中末期~東營組初期,并且發(fā)育時期較長,多數為同生斷層,對油層起重新再分配作用,縱向上是油氣運移通道,從而形成了東營組次生油氣藏。東營時期發(fā)育一系列近東西走向的南掉斷層,形成斷背斜構造形態(tài)。通過井震結合精細刻畫構造特征,明確馬623井區(qū)D2+3段存在兩組斷裂系統(tǒng)。一組是興隆臺斷裂構造帶大背景下,東西向或北東向展布,節(jié)節(jié)南掉的斷裂系統(tǒng),主要由4條斷層組成;另一組是同樣東西向展布,節(jié)節(jié)北掉的次級斷裂系統(tǒng),主要由2條斷層組成。在新的構造解釋基礎上,發(fā)現了3個有利圈閉。
1.3 沉積相特征
馬623井區(qū)東營組為湖盆收縮后形成的三角洲平原相沉積。巖性以細砂巖、粉細砂巖為主,單砂層較薄,一般1~2m。分選系數一般在1.7~2.1,分選較好,以接觸式和孔隙式為主,儲層物性由于巖石顆粒較細,泥質含量較高,平均14.3%,孔喉較細,因此孔隙度較大,平均為26%,滲透率較低,平均為121×10-3μm2,屬于高孔中滲儲層。受沉積環(huán)境影響,馬623塊儲層分布穩(wěn)定,砂體厚度最厚160m(馬1106井),最薄118m(馬806井),平均128m。
2 油氣分布特點及油藏類型
通過對已知井鉆井資料及產能情況分析,平面上,油層主要集中在構造高部位,在背斜軸部富集,向低部位逐漸減薄??v向上油層分布井段較長,多呈透鏡體狀分布,橫向延伸距離短,連通性差,200m井距下連通系數為40%,分布面積相對較小。單層油氣層厚度一般小于2m。高產井大多分布在構造深度高于1760m區(qū)域,說明油氣分布主要受構造控制,屬于典型的構造油藏。而新圈閉構造高度均在此之上,都處在有利位置上。
3 有利圈閉優(yōu)選及部署建議
根據馬623井區(qū)斷裂系統(tǒng)的發(fā)育特征,結合已知井鉆遇情況,落實3個有利斷塊:馬533塊、馬623塊和馬58塊。馬533塊構造高點位于馬55井東部,高點埋深1690m,幅度60m,圈閉面積0.45km2。馬623塊構造高點位于馬623井東南部,高點埋深1670m,幅度60m,圈閉面積0.97km2。馬58塊構造高點位于馬58井西南部,高點埋深1720m,幅度30m,斷塊面積0.58km2。建議在上述3個圈閉各部署1口探井,系統(tǒng)評價圈閉的含油氣情況。
4 取得的主要認識
①針對馬623井區(qū)復雜的構造特征,避免采用難以達到解釋精度要求的常規(guī)的、單一的研究方法。以地震資料為基礎,結合鉆井資料,利用解釋軟件的多種有效解釋功能,如相干體分析,時間切片等,進行精細構造解釋,重新落實構造特征,使之更加符合地下地質規(guī)律;
②馬圈子油田是一個勘探、開發(fā)40余年的老油田,這三口探井的順利實施及獲得了工業(yè)油流,證明了馬圈子油田仍有潛力可以挖掘,這對于日益減產的老區(qū)是一個有利的鼓舞,也為后期的勘探工作提供了思路;
③三口探井的成功實施,對馬623井區(qū)的開發(fā)工作提供了堅實的資源基礎與支持,使我們對研究區(qū)東營組有了新的認識,也為興馬地區(qū)下一步的勘探開發(fā)工作打開了新局面。通過進一步深化研究,最終,在馬623井區(qū)計劃部署開發(fā)井26口左右。
參考文獻:
[1]張厚福等.石油地質學[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99.
[2]陳景山,陳昌明譯.三角洲沉積與油氣勘探[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