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船廠
在上世紀20年代中期,德國在荷蘭設立了一架名為IvS的皮包公司。這家公司其實就是德國的伏爾坎、克虜伯等公司的潛艇設計制造部門的“對外門市”。在《凡爾賽條約》還沒被納粹撕毀前,這家公司已經為西班牙、挪威、蘇聯(lián)等國設計制造了幾型潛艇,它保留和發(fā)展了德國的潛艇研發(fā)能力,為日后德國海軍潛艇的大發(fā)展積累了設計人才。1933年,德國海軍又在海軍反潛學校內秘密設置了“潛水學校”。這是一個專門培訓潛艇艇員的機構,地點位于一戰(zhàn)德國海軍的重要基地基爾港。
希特勒上臺后不久,納粹就撕毀了限制德國發(fā)展軍備的《凡爾賽條約》。處于決策調整期的英國政府出于限制風險的考慮,于1935年和納粹簽署了《英德海軍協(xié)定》。其中規(guī)定,德國海軍可以發(fā)展并擁有潛艇,但潛艇總噸位不得超過英國海軍的 45%。此舉為德國海軍重新發(fā)展?jié)撏В皰咔濉绷俗詈蟮姆ㄒ?guī)障礙。
1935年起,納粹德國先后建造了U1與U2兩型潛艇。這是一戰(zhàn)后德國海軍研發(fā)的第一代U艇。其中U1型是一種水下排水量近1000噸的大型遠洋潛艇,采用雙殼體結構。而U2型則是一種水下排水量300噸的小型近海作戰(zhàn)潛艇,采用單殼艇體。這兩種潛艇是以IvS為西班牙設計的E-1型潛艇和為芬蘭設計的CV707型潛艇為基礎設計的。
德國海軍提出擴大軍備的Z計劃后,修改了第一代U艇的設計,并在上世紀30年代末提出了新的潛艇發(fā)展規(guī)劃。在這一規(guī)劃中,德國海軍提出到上世紀40年代中后期,列裝更先進的500噸型中型潛艇和1000噸型大型潛艇。
這里提到的“500噸”中型潛艇和“1000噸”大型潛艇,就是二戰(zhàn)中德國海軍U艇部隊的主力U7型與U9型。它們也被稱為二戰(zhàn)德國海軍U艇家族的“第二代”。其實這兩型潛艇都可以被看做是U1型潛艇的改進型。只不過兩型潛艇因作戰(zhàn)任務的不同,選擇了不同的改進方式。
U7型潛艇使用了成熟的鞍型單殼體布局,水下排水量在750噸左右,而U9型為了適應遠洋作戰(zhàn)需要采用了雙殼體結構,實際排水量超過了1000噸。它們所搭載的發(fā)動機、電池與武器裝備也都存在與作戰(zhàn)目標相關的“高低差異”。
無論是U1還是后來的U7與U9,乃至此三型潛艇之間IvS為西班牙設計的E-1型、為芬蘭設計的人魚型,都可以被看做是一戰(zhàn)德國海軍使用的UB3型潛艇的現代化設計。其結構布局、外觀以及作戰(zhàn)方式都有很多相通之處。
U7型潛艇是一種采用單殼艇體的中型柴電潛艇。它共有7個主要子型號。其中U7C型是該型的主要型號。該型艇長67.2米,寬6.2米,水面排水量769噸,水下排水量871噸。它共有6個主要艙段,蓄電池位于指揮艙前后艙室的下方,壓載水艙位于艇身側面突出部。艇員共有44人,最大實用潛深約230米。
U7C型基本沿用了U7B型的動力裝置布局,水面航行及充電時使用兩臺MAN公司生產的總功率2400千瓦的柴油機,水下航行時使用兩臺總功率550千瓦的電動機。該型艇的最大水面航速為17.7節(jié),最大水下航速為7.6節(jié)。由于定位為中型遠洋潛艇,所以該型艇的續(xù)航能力并不突出,水面以10節(jié)航速只能航行8500海里,水下以4節(jié)航速能航行80海里。這一性能雖然無法讓U7型抵達美國東海岸,但可以在英倫三島以西海域展開部署。自1940年末開始,U7型逐步拆除了艇首安裝的防潛網切割鋸。
U7C型潛艇共有5具533毫米口徑魚雷發(fā)射管(前4后1)。從U7C型開始,該型潛艇使用可以儲存?zhèn)溆美椎臍ね鈮狠d水艙,所以共可攜帶魚雷14枚,此外還可以攜帶不同類型的水雷。
早期生產的U7C型潛艇裝有1門88毫米甲板炮,在圍殼后部平臺裝有1門20毫米機關炮。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盟軍反潛機的威脅,德國海軍從1942年起為包括U7C在內的所有U艇增加了甲板防空炮配置。所以自1943年中期起,U7C型逐漸取消了前部甲板炮,同時擴大圍殼體積。后方的防空炮先是改成雙聯(lián)裝,后又增加了一層平臺。防空炮位最終達到了3個。這一改裝的區(qū)域也被稱為“防空炮花園”。
作為二戰(zhàn)期間德國海軍的主力潛艇,U7C型在艇身前方搭載有被動聲納。1942年大西洋戰(zhàn)場的反潛電子戰(zhàn)日漸激烈后,U7C型還廣泛裝備了以“比斯開灣十字架”為代表的雷達告警機。
為增強與反潛艦機對抗的能力,德國海軍隨著戰(zhàn)爭進程逐漸加厚了U7C系列潛艇的耐壓艇殼厚度與圍殼的裝甲,增加了油料存儲量,并且升級了電動機。這些改進都在之后定型的U7C41/42型上得到了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