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做了哪些努力和嘗試,令生活更美好,自己感受更加幸福呢?網上列舉了以下方式——
堅持運動,健造美好的可能性;
不做低頭族,獲取清晰的視野和色彩多樣的世界;
保持學習狀態(tài),自信應對未知的挑戰(zhàn);
保持均衡的飲食,讓生活更美好;……
1999年版《辭?!穼π腋5慕忉屖牵喝藗?yōu)槔硐電^斗過程中以及實現了預定目標和理想時感到滿足的狀況和體驗。什么是幸福?如何可以收獲幸福?也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林語堂先生說:“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給你說情話、跟孩子做游戲。”一個人是否幸福較大程度上取決于自己的主觀感受。
2012年,第66屆聯合國大會宣布,人類21世紀面臨最大的生存挑戰(zhàn),不是污染、戰(zhàn)爭、瘟疫,而是“傷亡人數”最大的生活事件——幸福感偏低。
根據聯合國引用的“世界價值觀調查”結果,自1990年到2005年,中國人民的生活滿意度在100個國家中從28位跌至50位。在2017年公布的《全球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中,挪威是全球最幸福國家,其次是丹麥、冰島。中國在155個國家中排名第79位。調查負責人這樣說:“幸福是相對的,當收入增長,人們就會瞄向下一個目標。”這份全球幸福感調查報告基于這些國家的人均GDP、社會支持、平均健康壽命預期、人生抉擇的自由、慷慨程度、免于貪腐的自由等六項因素進行分析和計算,最終得出幸福指數。而實際上,聯合國分析使用的6個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釋中國幸福感的變化。據央視2016年在全國各城市的幸福感調查,2014至2016年,中國國民認為婚姻情感生活和收入是影響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從2006年至2016年,影響中國居民幸福的因素一直在變化。2006至2012年,收入是最重要的因素;2012年之后,民眾更加關心婚姻感情生活和環(huán)境問題。而自2016年起,住房問題成為影響人們幸福感的關鍵因素,尤其在一線城市。
2015年,央視財經首發(fā)《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國民大數據。這一年,全國有40%的受訪家庭感到幸福。其中,10.6%感到很幸福,29.4%感到比較幸福。
根據《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2017-20 18)》,“最幸福的人”是“90后”,他們年收入集中在12~20萬,對于2018年的收入信心很足。過去一年,盡管工作忙碌,但是每天有1~3小時休閑時間。他們努力工作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也希望留給兒女更多財富”。具體而言,大學學生群體和剛剛步入社會的“95后”感到幸福的人比例最高;從學歷看,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幸福感相對較高;在不同職業(yè),企業(yè)管理人員、行政事業(yè)人員、創(chuàng)業(yè)者的幸福感相對最高;幸福感最高的是“95后”具有本科學歷的男性創(chuàng)業(yè)者,幸福感高達74.29%。
英國詩人勃萊克說過:“在我遇到的每張臉上都有一個標記,弱點和憂患的標記。”
西方哲學家德謨克利塔斯說:“幸福與否,乃靈魂之事,幸福不在于眾多的家畜與黃金,而在于神明的靈魂上?!?/p>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主張,善就是知,知就是德,德就是福。人的本性是渴求幸福,而渴求幸福的方法呢是求知、修德行善,然后方可成為一個幸福之人。
關于幸福生活,古羅馬哲學家、政治家塞涅卡認為,幸福生活就是一種與其自身本性和諧一致的生活,而且可以獲得幸福生活的前提是,首先,腦子必須健全而且始終保持清醒;其次,必須勇敢且精力充沛;此外,能堅忍不拔、百折不撓,能急中生智、隨機應變,能注意身體及影響身體的各種因素,但又不是成天為之提心吊膽、焦慮不安;最后,必須關注一切有助于提升生活質量的東西,但又不過分地拜倒在其中任何一樣東西的腳下,利用命運的饋贈,而不是淪為其奴隸。幸福生活就是擁有一顆獨立、高尚、無畏且不可動搖的心靈,遠離恐懼與欲望,視榮譽為惟一之善。“一個人一旦戰(zhàn)勝了快樂,也就會戰(zhàn)勝痛苦?!薄罢嬲男腋4嬖谟诿赖轮小!?/p>
在哲學教師威廉·施密德看來,從通俗角度反而更容易理解什么是幸福。在德語中,泛指幸福的詞,最初的含義就是“運氣”,而運氣可遇不可求,偶然的好運取決于一個人的素質,最終的結果則決定于時間;如果單純的追求快樂其實并不現實,要知道從挫折和痛苦中也可以汲取精神的財富。威廉·施密德由是提出了“充實”的概念,只有接受人生根本上的矛盾性,立足于感受真實的、完整的人生,這樣產生的幸福感才是深刻而恒久的。
然而,充實的幸福也是片段式的。人生在世,有時會沒來由地感到一種憂愁,而這是一種深刻地空虛之感,可以視其為幸福的反面。海德格爾曾對這種感覺做過剖析,指出它具有引人徹悟人生的積極意義。因此,威廉·施密德提出,人生第一要務不是幸福,而是尋求意義,而意義正是獲得幸福的必由之路和歸宿??梢哉f,幸福的人生就是有意義的人生。
蒂凡尼·瓦特·史密斯所著《心情詞典》一書中說,讓我們感到快樂的通常是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當事情比我們想象中的更好時,就會產生快樂的情緒。和快樂密切相關的情緒是謙卑、感激和驚奇,而非自豪和滿意。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教授認為,幸福不是虛幻的概念,而是有物質的、生理的基礎。幸福三個最為重要的心理要素分別為:杏仁核不能充血,否則將會帶來消極感受;同時,要分泌積極的神經化學遞質,多巴胺、血清素等是體驗幸福必不可少的;最后,還要大腦前額葉的智慧參與,要有感受、領悟,這才是幸福。彭凱平指出,人類幸福還包括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對人性的欣賞、滿足和認識,是“一種有意義的快樂”。他說,幸福的人一定是行動積極的人,幸福的人創(chuàng)造力比其他人高很多,人在開心快樂的積極狀態(tài)下容易有偉大的發(fā)現。
中國傳統文化對幸福問題的系統探討始于春秋中葉“尚福,威用六極”的思想?!拔甯?,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六極,一曰兇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將福與禍綜合看待,將幸福與道德相連,是個人獲得幸福、避免災禍的實踐方法。
追求幸福生活是每個人的權利,隨著時代發(fā)展,中國人的幸福觀又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在1950年代,那一代人穿上整潔的工裝就感到無比幸福。那時,工人們以廠為家,舍小家為大家、為祖國獻青春,是那代人的精神寫照。1960年代的幸福感,是唱著紅歌干革命。到了1970年代,由于物質條件貧苦,當時的人們在結婚時追求的是“三轉一響”,即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和一臺收音機;不需要轟轟烈烈的愛情,與家人相伴的平淡幸福才是真。
1980年代,“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成為那個年代最知名、對國人最有影響的口號。獨生子女政策改變了中國人長久以來的傳統觀念。彩色電視漸漸進入百姓家庭,“二八”自行車是1980年代的主要交通工具,自行車承載了一家三口的幸福。到1990年代,下海經商、白手起家成為那個年代的奮斗觀和幸福觀,《春天的故事》成為時代歌曲,希望工程引發(fā)全社會的關注,對基礎教育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港澳回歸成為重要的時代記號。2000年以后,互聯網影響日深,幸福生活的模樣更加多樣豐富,也許是聽到一首好聽的音樂,也許是得到一筆小額貸款,也許是帶領鄉(xiāng)親們種的第一批果樹結滿了果……
據“2017中國幸福小康指數”調查顯示,在“影響國人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榜單中,環(huán)境升幅最大,已漸成影響國人幸福感主因。在歷年的同題調查中,健康和收入可謂“平分秋色”,2011年、2013年、2016年都是健康排在第一位,2012年、2014年和2015年,收入排在第一位。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經歷著從追求物質到追求幸福的轉變。
新時代人具體追求的幸福大多包括生活安定、身體健康、心情愉快、事業(yè)有成、志趣豐富。當下,年輕人正在成為真正有影響力的社會群體,他們正在踐行屬于自己的幸福和未來。(資料來源:《新聞晨報》、《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幸福觀》、新浪看點、《論幸福生活》、《幸?!?、中國小康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