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倩
摘要:作為中國的兩大宗教,提起道教就一定會想到佛教,反之也是。近年來,佛教因少林寺各種事件多次被推到社會輿論的風尖浪口,不論帶來的影響好壞,佛教因這些事件與現(xiàn)代的社會已接上了軌,而道教除少數幾個著名道觀以外,隱隱有傾頹之勢,讓人不禁有些擔心在這樣信息化娛樂化的快節(jié)奏社會里,作為我國本土宗教的道教會被人們漸漸的淡忘后沒落下去。本文旨在研究道教文化在現(xiàn)代藝術中的發(fā)展形式與現(xiàn)狀,尋求道教文化與現(xiàn)代社會接軌的模式。
關鍵詞:道教文化;現(xiàn)代藝術;文化;形式體現(xiàn)
道教文化歷經千年洗練已經成為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想要研究中國的古代傳統(tǒng)文化,道教的學習也是不可或缺的。魯迅先生在1918年8月20日 《致許壽裳》的信中曾寫道“前言中國根抵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盵1]魯迅先生的這個論斷放到今天也是同樣適用的,近年來,文化實力在綜合國力中的占比越來越重要,我國受到韓流以及一些西方國家文化的影響越來越深,甚至到了影響了我國本土的傳統(tǒng)文化的地步,雖然采取了一系列如限韓令等保護我國本土文化的“文化制裁”措施,可是正如鯀治水只堵不疏,如果沒有辦法將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社會文化接軌,只限制外國文化的輸入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長期以來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者們中有部分只注意單方面的研究儒家文化,而沒有將儒道禪綜合起來研究,對道教在中國文化方面的貢獻似乎視若無睹。這種視若無睹的也在另一方面證明了道教文化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嚴絲合縫的結合在一起,我們習以為常,并不覺得這種文化有道教文化的影子,如一些早期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制作的經典動畫電影,里面的配樂、布景、服飾、人物造型甚至于情節(jié)無一不有道教文化的滲透。
1979年5月上映,由上海美術制片廠制作的動畫電影《哪吒鬧海》就是一個很好的將傳統(tǒng)文化與當時的動畫技術結合的例子。這部電影具有濃厚的道教色彩,角色設定里有著各路不同神仙,遵循著道教的多神論,龍王的水晶龍宮的造型以傳統(tǒng)道觀為原型設計,整部電影的人物形象都是一副清心寡欲、衣袂飄飄的形象,甚至還有道教神仙原型——太乙真人,他身著道袍,并且在收下哪吒作為弟子后,哪吒的服飾也跟著改變成為傳統(tǒng)道教服飾。
道教與道家是迥然不同的兩個概念,但是它們之前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道家是一個以老子為代表的哲學派系,但是在道教里老子被神化后奉為教主,成為了一種宗教信仰,道家哲學也成為了道教思想淵源之一。道教以老子《道德經》為主要理論典籍,并規(guī)定教徒們必須學習。[2]《道德經》的基本思想是“道”,并把道視為超時生的天地萬物的根源,它既有宇宙本體的意義,也含有規(guī)律的意義,界屆模糊不清,每個不同的人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說。在《莊子》書中,更把道解釋成為:“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边@意思是說,“道”是真的,可以驗信的,它自身無所作為也無形跡,不可以口授,但可心得,不可以目見,它自為本自為根,在沒有天地之前,自古就存在,鬼神天地都出自它,它在太極之上不為高,在六極之下不為低,先天地存在不為久,長于上古不為老。
古代人們不能解釋生死等現(xiàn)象,所以認為有一種超越人、超越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人類既懼怕受到它的傷害,又希望能夠得到它的恩賜。久而久之,人們將客觀存在的日月山河和主觀臆想的祖宗先人視為神靈而祈禱膜拜,心中對不知名力量的崇拜轉移到了這些存在上,這些也就成為了其普遍崇拜的對象,在道教中老子不僅成為先天地之神物,還等同于道。道既是宇宙本原又是人格化的神,兩層含義融為一體。道教是一門多神論的宗教,仙真成為道教神與仙系中的一大特色,這正是道教神學對古代宗教天人并尊神學思想的發(fā)展,道成為神人合一的轉折點,神人合一也是道教神學思想的核心。
書中也提到了道教特色的氣,道與氣都是神人合一思想發(fā)展中的轉折點。“道者氣也”,道教認為氣是道的形象化,氣是鑄成道教神與仙的重要原料,天神是先天元氣所化生,是“應氣成象”,“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而成,仙真則要以氣為原料來修煉,“食氣者神而壽”,“得道成仙”。道教成仙信仰的內容,大體包含不出世與出世兩個層次。二者表現(xiàn)出兩種大相徑庭的人生價值觀。不出世的人期待成仙,也就是肉體長生乃至不死,永享人間幸福;而出世的成仙信仰,指肉體或陽神離開人世,永遠生存于天上或世外的仙山仙島。
上述這兩類信仰,都是以自我永生并永享幸福為實質,也是人類亙古不變的追求。一些現(xiàn)代流行的國產修真小說中的主角所需要修煉之氣的框架就是以 “道”與“氣”來建構的,修煉方法和各類丹藥情節(jié)與道教的神人合一思想和服食修煉如出一轍,經過翻譯后這類小說曾在國外受到熱烈追捧,也算是一種變相的文化輸出了。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道教的關系在各個方面都有涵蓋,有文學藝術、曲藝藝術、書法藝術、科學技術、醫(yī)藥學、社會思想、養(yǎng)生等等數不勝數。
就如道教符箓,在道教文化里被認為是神物,似文非文、似圖非圖,玄奧難解?!对企牌吆灐と唇浗滩俊け疚摹氛J為,其基本結構是經過夸張變形后的古代文字,其外形“一曰天書,八會是也;二曰神書,云篆是也;三曰地書,龍鳳之象也;四曰內書,龜龍魚鳥所吐者也;五曰外書,鱗甲毛羽所載也;六曰鬼書,雜體微昧非人所解者也;七曰中夏書,草藝云篆是也;八曰戎夷書,類于昆蟲者也?!狈麜且活愄厥獾臅ǎ跁鴮憰r需得運足元氣,一筆掃去,一氣呵成,其將甲骨文、金文、籀篆文與草書合璧,使橫、豎、點、撇、捺、鉤等筆劃融為一體。符書的這一書寫要求和用筆技巧,對書法家頗有啟發(fā),使書法家在書符畫符時,修身養(yǎng)性,深化對筆墨的駕馭能力。書法家正是在對道教法術宣傳的積極參與中,吸收中國古代多種文字的藝術美感,提高了自身的書法技能。3
在音樂方面,由于中國地理面積非常大,所以每個地區(qū)的道教音樂都有著不一樣的風格,例如蘇州道教音樂歷來有獨唱、齊唱、鼓樂、吹打樂合奏等多種形式,在音樂伴奏里能夠更加靈活的增加裝飾音、變奏等,表現(xiàn)出宣傳道教清靜無為、神仙縹緲的意境。蘇州地區(qū)道教音樂受江南絲竹影響頗多,它將多個笛曲結合起來成為一個完整而又富有變化的曲牌,被稱為吹打音樂。更現(xiàn)代一點的還有作曲家李志輝先生的作品《蓬萊仙島》,將道教傳統(tǒng)音樂加入了現(xiàn)代電子樂,塤、竹笛、古箏與電子樂相配合,整首樂曲既保留了傳統(tǒng)音樂的空靈飄渺也不拖沓,是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結合的典范,這種方式也是我們在研究古代文化中需要學習的。
參考文獻:
[1] 人民文學社 ·《魯迅書信集》[M]1976.8.
[2] 卿希泰·《道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M]1990.09.
[3]姚明會.論道教山崇拜信仰的原因及實質[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3(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