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溫
五 月街頭,法桐依然飄著飛絮。法桐是民 國的重要標(biāo)志,在民國風(fēng)的圖案中,不能缺少旗袍女,也不能少了這棵樹。所以,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這些飛絮來自民國。
歷史比人生更易蒼老。就說民國吧,逝去不足百年,卻已面目模糊。幸好還有這種樹屹立著。漫天的飛絮像它的夢囈,說著什么呢?大概是說,民國還在,我就是民國吧?這樣的囈語,入耳的時候真能聽出絲絲縷縷扯不斷的疼痛。民國的存在感光靠一棵樹來證明是不夠的。還需要別的物證。
這時,喬治出現(xiàn)了。他攜著一把二胡,穿過民國風(fēng)的法桐林蔭道,向我們走來,一些微小但清晰的法桐飛絮親切地纏住了琴身。我們坐在一間窄小的房間里等待。沒有背景和文字,但我們知道,我們參加的是一場小型沙龍,主角是喬治。喬治的音樂身份是二胡演奏家。他來了。他拿起二胡,他說,它來自民國。民國造的二胡不稀奇,稀奇的是這把民國二胡還能演奏。二胡能發(fā)聲是因為琴筒上蒙著的那張蟒皮。蟒皮的壽命一般超不過百年,時間長了注定會破裂。所以,民國造的二胡到了今天大都只有審美收藏價值而喪失了演奏功能。喬治淘到的這把琴是個異數(shù),至今還能流暢發(fā)聲。所以喬治接著說:“我今天帶來的是民國的聲音?!彼苏?,拉動琴弦,一節(jié)旋律飄了出來,同時飄舞的就是琴身上潔白的飛絮了。
民國遇到了民國。二胡、飛絮,久別重逢,惺惺相惜。
于我們,則是和加強(qiáng)版的民國迎頭相撞,形與態(tài),聲與色,俱佳也。
這是喬治帶來的美麗物證。指向民國,也抵達(dá)我們,我們的人心。
沙龍的主題叫“城市痛癢”。此刻,我們并不關(guān)心城市的痛癢,我們只是深切地感覺到,“城市”太小了,來自民國的器樂聲掠過茶香,只在室內(nèi)沙龍盤桓了一秒鐘,就撥開窗簾鉆了出去。院中植了一株桂樹,桂樹的樹冠上是當(dāng)代的天空。任何當(dāng)代都散發(fā)著襲人的花香,而前代的粉黛早已剝落。譬如今天,當(dāng)代的天空是桂花的香型,而喬治帶來的民國唯有草木的味道。也許,還要加上那條蛇。那條蛇提供了這把二胡的發(fā)聲裝置:聲帶,嗓音,音色,讓我們與民國的聲音面對面。
感謝這條隱姓埋名的蟒蛇。它來自民國。它周游過民國的山水,那時的民國也有芬芳,不像今天我們雖然懷舊著民國風(fēng),其實根本不知道那場風(fēng)的軟硬冷熱與撲面而至的氣息。但蛇知道。它將民國風(fēng)藏掖在自己的麟片中,然后不聲不響地開始冬眠,直到一個人從古玩市場上淘到這把琴。好了,如今這個人成為琴的主人,蛇眨眨眼睛蘇醒了,它明白,它要為新主人獻(xiàn)聲了。喬治用這把琴演奏的第一支曲子是《良宵》。那是午后三點。驟雨初歇,天光柔弱,很有“只是近黃昏”的意趣。
人的夢想與追求,最好的概括大概就是“良宵”二字。要多溫暖有多溫暖,要多情色有多情色,這是松弛的時刻,這是等待的時刻,這是展開的時刻,這是消費的時刻,這時的“我”最為膨脹又最為恬靜。“良宵”是故事的背景,又是故事本身。念這二字時,一定要想到燭影搖紅,那條燭將一種古風(fēng)賦予了一段暗夜。墨分五色,夜又能分出幾種?
《良宵》由民國人作于民國時代,至今已成古典。古典從來不是甜品,它至少是一種輕暴力。它瓦解你的靈魂,鉆進(jìn)你的內(nèi)心,打破你的結(jié)構(gòu),讓你陷入動蕩。瓦解,鉆進(jìn),打破,動蕩,當(dāng)古典的輕暴力真實地在你身上刮起,你能做到不疼不痛么?我沒能。
完美與完整的“良宵”并不存在。我們度過的,不過是有限的、不飽和的、殘缺不全的、稍縱即逝的良宵。所謂“良”,成色并不好。因此,“良宵”的語感,一面溫?zé)幔硪幻鎱s是晚秋的涼。
我疼痛著。
民國琴疼痛著。
還有那條民國蛇,它也在疼痛著。它的疼痛延續(xù)了百年,超過一個人的生命周期,也超過民國的跨度。如此長的疼痛是需要認(rèn)真對待的,我們賦予這種疼痛一個光榮的徽號:“鄉(xiāng)愁”。鄉(xiāng)愁帶有蛇的特征,光滑,無腳,不能言語,喜歡草木茂盛,只要有可能,都會彎曲著身體,當(dāng)蛇以最大的長度攤開它的身體,當(dāng)蛇成為直線,那是危險的。
音樂也具有蛇的特征。音樂是彎曲的。好聽的旋律是因為彎曲得嫵媚好看。
偶然看到二胡還有一個別稱叫嵇琴,有點驚訝。這個嵇是嵇康,魏晉時候的人,二十四史中是我喜歡的少數(shù)人之一。他有許多身份,文學(xué)家、政治家、異教徒、業(yè)余煉丹人、奇裝異服愛好者,還是全能的音樂家,能譜會彈,一曲《廣陵散》名噪天下。他后來犯了死罪,許多人為他求情,理由就是殺了他《廣陵散》就沒人會彈了。嵇康的一生,輕松愉快的日子不多,多的是疼痛感,由小疼到大痛,最后弦斷琴毀。這樣的一個人,竟然定義了二胡。別稱、前世、基因、譜系……
二胡的疼痛感在它的源頭就被奠基了。
人這一輩子,蒼涼無處不在,荒謬無處不在,疼痛無處不在,疊加起來是多么沉重、多么暗黑、多么的慌張無助,比苦海還糟糕。似乎沒有科學(xué)家說苦海沒有浮力,那么,苦海就是有浮力的了。只要懂得掙扎,浮力就能托起我們,讓我們看到天藍(lán)月白。但我們的人生是一個反智系統(tǒng),缺少浮力,越掙扎,越向下。這樣的人生,這樣的苦痛,如果沒有一把疼痛的二胡相伴,就是徹底之寂滅了。
這個人世間,不能沒有傷痛,也不能沒有二胡。二胡是來安慰人生、安慰我們的。我們的人生,有太多的東西是缺失的、殘破的、變質(zhì)的,這也造成我們?nèi)馍淼呢E與精神的猥瑣。但二胡出現(xiàn)了,二胡有自己不能治愈的內(nèi)傷,可他的腰是直的。他能帶給我們什么呢?他帶來“良宵”和“空山鳥語”,他請我們“聽松”,陪我們“病中吟”,他牽著我們“光明行”,他說前面有“三寶佛”,當(dāng)然當(dāng)然,他一定會指給我們看,那是“二泉映月”——月亮就是這樣,隔空和你相望,若去碰它,你的滿手都會是濕漉漉的月光。每一支二胡曲都是常識,每一個常識都是向上的浮力,有了這些浮力,我們的人生貌似就和先前有了差異。
二胡來自何方?二胡是誰的使者?
喬治喜歡蛇么?未知。但正是這種沉默濕冷的動物,讓二胡能夠發(fā)聲,演繹“良宵”的歡快和易逝。喬治演繹著二胡,二胡演繹著音樂,音樂演繹著這場沙龍的目擊者。
我們目擊著二胡。就其構(gòu)成而言,二胡小雖小,卻是一個微型的自然界。琴桿是木,弓子是竹,弦是馬尾,蒙皮是蟒。有植物,有動物,樹影婆娑,竹姿綽約,河谷中萬馬奔騰,沙石上獨蛇潛行,諸般事物,薈萃于二胡。用天籟之聲來形容二胡是恰當(dāng)?shù)?。二胡的聲音源于樹木、源于動物、源于天性、源于自由。與二胡相伴,不能不受這種自然性的影響。二胡的音域與音色在嚴(yán)肅的教科書上有現(xiàn)成答案,現(xiàn)在我要以界外人的身份提供另一種文本。二胡的音域從駿馬馳騁到水蛇滑行,而二胡的音色則是從修篁的幽咽到樹冠闊大的奏鳴。二胡雖小,卻是氣度不凡、氣象萬千的。
二胡演奏賽馬,是二胡向弓弦致敬。喬治創(chuàng)作《白蛇隨想》,是一個音樂人向二胡致敬。
現(xiàn)在,我們不能叫喬治為琴童了,但他音樂人的生涯確實是從琴童開始的。那是刻骨銘心的開始。今天回望那個開始,不需要討伐,也沒必要謳歌。就是刻骨銘心。沒有更深刻的概括了。那個過程中的每一秒、每一段、每一幕都結(jié)晶成麟片,一片片,將喬治裝飾成一條蛇。
我有一個奇怪的感覺,覺得喬治的童年剛剛開始。童年不就是玩么?如今的喬治像個玩家了。恣意地玩。四面八方地玩。玩出了格調(diào)。玩出了動靜。玩出了個性。他以某種成熟的審美感進(jìn)入幼稚階段。他似乎是在揮霍著當(dāng)前的童年時光。童年虐過他,他也在虐著童年。他的宅子里布滿了具有包漿的東西,舊時光,舊物件,舊記憶,舊情趣,金屬的舊的銹跡,器物自帶的舊疤痕,嵌在畫軸上的水漬——那也是有了年代的水漬。這樣說欠準(zhǔn)確,因為他也伺弄或擺放著一些花草,那些花草是青春的,歷史一點不久遠(yuǎn),可是,你看喬治放到微信上的圖片,那些花草的姿態(tài),古得很,禪得很,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在他的宅子里,民國不老。他現(xiàn)在被古意盎然地包圍著。他在享受著這份古意盎然的童年。
喬治的宅子有不少明亮的窗戶。請問,哪一扇能夠讓他聽到窗外鐵環(huán)的滾動、兒童的嘻笑和腳踩水洼的快樂?曾經(jīng)有過。只要喬治站起來,走向窗口,就能看到蹦跳的小腳、水洼和鐵環(huán),可是他仍然坐在木椅上,練著二胡。那扇窗戶屬于一個叫喬家門的古鎮(zhèn),窗戶開著,等于沒開。窗內(nèi)窗外是平行世界。那時,喬治是琴童。
是喬治辜負(fù)了那扇窗,還是那扇窗辜負(fù)了小喬治?
二胡很小巧。即便在少年喬治的手中,也是個很輕的東西,輕到喬治能夠舉過頭頂。有那么幾次,喬治咬著牙想狠狠地將二胡摔碎??墒牵粋€琴童首先學(xué)會的不是技法,而是意志力:堅持,隱忍,犧牲,將音樂——或更為具體的,將某種樂器擺在首位。對于喬治,首位是二胡,二胡可以統(tǒng)治喬治,二胡可以重于喬治,反過來,不行。這是每個琴童必須服從的真理與現(xiàn)實。所以,你去看各個不同的琴童,他們的共性就是理性。而此刻,同樣年齡段的少年尚未養(yǎng)成這樣的氣質(zhì)。
后來,窗外不遠(yuǎn)處,多出一座牌坊。牌坊是帶有紀(jì)念性質(zhì)的建筑樣式。紀(jì)念什么呢?那扇寂寞的窗?窗口里飄出的琴聲?拉琴的少年,手指撐開猶如成人,還有少年沉靜如水的表情?所有的都值得紀(jì)念么?
福建崇武古城
福建惠安縣城東南有崇武半島。其上之崇武古城系明洪武二十年為防倭寇入侵而建,至今已600余年。抗倭名將戚繼光曾在此督師操練,其后鄭成功亦曾據(jù)此以抗清兵。今城尚完整。1983年曾大修,歷四年完工?,F(xiàn)全城周長2567米,高7米,基寬5.5米,城中仍住居民,并有現(xiàn)代建筑,頗不協(xié)調(diào)。崇武城墻為全國重點保護(hù)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