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建國
早 晨下了床,兩腿像灌了鉛般沉重。昨日 爬黃山,盡管上下坐纜車,還是要有勞自己的雙腿。到深入西海大峽谷時,我已經(jīng)是拖著腿、咬著牙,一個石階一個石階地往下蹭了。上山容易下山難,見有游客倒退著下臺階,我也模仿,腿肌和膝蓋果然“舒服”許多。黃山景區(qū)方圓五百里,群山疊翠,號稱大小七十二峰。昨日游始信峰、光明頂以及新開發(fā)的西海大峽谷,到賓館天已經(jīng)黑透。大家盡管疲累卻勇氣不減,咱當過兵的人就是厲害。阿輝又說了:“來黃山不看迎客松算什么來黃山!”所以有了這黃山第二日,一干戰(zhàn)友兵分兩路,一路奔西遞宏村,我們這一路再上黃山。
我這是第三次來黃山了。第一次還是四十多年前,我還是個小伙子,那時還沒有索道纜車,完全憑一雙腳爬上山,只記得累極了,而黃山的景致卻漫漶難憶。第二次值我壯年在職,住在黃山某賓館開一天會。山上大霧籠罩,十步遠看不清人,遑論看風景? 這第三次,我?guī)Ю习閬睃S山。我倆都到了“奔七”年齡,感嘆日子太快,腳力不夠了。上山時經(jīng)不住小販吆喝,選了兩根木拐。起初不好意思拄,再看前后,拄拐軍團龐大,幾乎人手一拐,包括年輕人,我倆也就坦然。
正值“五一”節(jié),黃山游人猛增。從玉屏索道上山,一出“籠子”就被裹挾到?jīng)皼叭肆骼?,石階上兩三人一排,相跟著魚貫向上。想起西伯利亞大群鮭魚逆流而上的紀錄片鏡頭,我樂了,我現(xiàn)在就是一尾老鮭魚! 好在人流緩慢,我可以優(yōu)哉游哉地看風景。山下是見到太陽的,我想山上未必,不幸言中。黃山氣象就像孩兒臉,說變就變,往往東邊日出西邊雨,山上山下兩片天。可是陰晴瞬變的黃山也是好看呀,關(guān)鍵要有和美的心境和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我是在欣賞一幅黃山云霧畫嗎?再好的畫畢竟是畫,畫是平面的,而眼前的畫是全息立體的,我置身其中,可觸可摸,可感可知。近處的山體尚清晰,那遠處的山當是蒙著薄紗的新娘,美麗的面容時隱時現(xiàn)。霧團從谷底升起、流動,一會兒濃一會兒淡,在峭壁峰巖間倏忽來去。撲面的霧濕漉漉的,有時還夾著雨絲,好在背囊里有雨衣,不怕下雨,怕的是大風和雷電——上黃山是不允許帶傘的——為了安全。上午九點多了,上山的游客蔚為大觀。我驚奇的是,有些游客卻從山頂下來了。有一對小夫妻懷抱嬰兒背著行囊正小心翼翼下行。一問,一家三口是來看黃山日出的,昨晚自帶帳篷宿營山頂?!翱墒?,今早……”看小夫妻怏怏不樂,我明白了,我也難過,看黃山日出是要碰運氣的,多希望命運之神能眷顧這三口之家,多希望黃山朝暉映在嬰兒紅撲撲的小臉蛋上。
隨大流而上,拄拐扶欄爬上一段又長又陡的石階后,出現(xiàn)了岔道,有路標,向左至蓮花峰,向右至迎客松。人群歡快起來,我的老腿也走開了,已經(jīng)不太痛。我信心大長,步履輕捷。右上有一個可歇息的“立雪臺”,我撥開人群,幾步躍上,察看本老漢所處的位置。啊,壯哉!妙哉!我的視界比先前更為開闊震撼!右下壁立千仞,云霧繚繞。左首巨磐累疊,綿延前伸。再抬首,則蒼天在上,別無高物。那樓宇隱現(xiàn)、人頭攢動的前方,就是玉屏峰頂了。
玉屏峰海拔1716米,它雖是黃山36小峰之一,卻有著黃山最值得一看的美景。大旅行家徐霞客二游黃山來到這里,轉(zhuǎn)著圈子一望,大發(fā)感慨:“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此地是怎樣的奇景呢?且聽霞客先生說:“左天都,右蓮花,背倚玉屏風,兩峰秀色,俱手可挽。四顧奇峰錯列,眾壑縱橫,真黃山絕勝處!”
我們已經(jīng)來到玉屏的最高平臺,坐北朝南,“背倚玉屏風”。玉屏峰頂矗立著巨大的花崗巖,億萬年的風化刻蝕,使質(zhì)地堅硬的巖體沒了棱角,但絕無嶙峋的疤痕,它圓渾平滑,組合成如玉雕般的紫褐色屏風。巖的最上面刻有毛澤東手跡“江山如此多嬌”,還有“黃山第一處”“岱宗遜色”“云海大千”“別有天”“佛陀境”等大量古今石刻,書法精湛,氣勢磅礴。我們站立的這個地方,本身就是一塊無土的巖體大平面。明代這里建有文殊院,不知何年改為玉屏樓,現(xiàn)在上宿下餐,許多游客在買翻了數(shù)倍價格的食品。高山高價也不奇怪,山頂商品,都是黃山挑夫一擔一擔挑上來的。趁挑夫歇擔,我上肩試了一下這擔子,擔子紋絲不動!估摸在兩百斤以上。我的視線移向下一層平臺,有兩塊巨石分列兩廂,左為“青獅”,右為“白象”,我從多個角度端詳,二石有點像二獸。在黃山看景物,一定要盡可能地放大自己的想象力,浮想聯(lián)翩,方可看出味道,看出趣味。白象石那端有棵美松,名送客松,我有點納悶:我們剛由那邊過來怎被“送客”?很快想通了:從索道上來是反向路。正途應是用三個小時從青獅石那廂爬上山,再從白象石那邊走出去,這是自古以來的原始路徑。我向青獅石那邊看去,那里是玉屏的第二層平臺,面積如籃球場般大。那兒才是玉屏的聚焦點,擠滿了男女老幼。無數(shù)的相機、手機和攝像機鏡頭都指向青獅石。青獅石下有一棵聞名遐邇的松樹——迎客松,它長相奇特,超凡絕倫,人們爭相占據(jù)最佳位置最佳角度,攝下它的倩影,并用最燦爛的笑容與它合影。
迎客松是怎樣的一棵松呢?它是黃山景區(qū)的標志,又是安徽省的象征。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有一幅它的烙鐵畫。迎客松的根扎在青獅石堅硬的花崗巖巖縫里,高9.91米,圍2.05米,枝下高2.54米,樹干中側(cè)伸出兩根長達7.6米的大枝,向前方展出,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揮展雙臂,熱情歡迎遠方來客。多情的游客看迎客松,只看其美的外貌,有雅士把迎客松比作美女羅敷,當場高誦《陌上?!罚骸靶姓咭娏_敷,下?lián)埙陧?。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蔽覄t不然,迎客松美則美,但它不是美女美婦,它是一位勇士壯士美髯公,它的堅韌品質(zhì)與外在壯美并長。你看,它兀自從石頭縫里長出,已有八百多歲,也有說超過千歲。經(jīng)過千百年風雨雷電,它依然枝干遒勁,郁郁蒼蒼,充滿生機。它的生命承受力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黃山美景有“四絕”:奇松、怪石、云海、溫泉。而人們尤其欣賞黃山奇松,將其排首位。山頂上,陡崖邊,處處都有它們?yōu)t灑、挺秀的身影。徐霞客游黃山時留心觀察奇松,在日記中多有描述,且引一段:“……由此而入,絕峴危崖,盡皆怪松懸結(jié)。高者不盈丈,低僅數(shù)寸,平頂短髲,盤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在儀態(tài)萬方的黃山奇松里,迎客松最為俊美,最有風骨,它無愧是黃山松的杰出代表。
瞅準機會和迎客松合影后,感到了滿足,忽然看到迎客松下的一條山道,路標指向“天都峰”,羅陳和我三老漢尚有勁,一致同意留下女伴休息,我們下去“偵察”。當宛轉(zhuǎn)石間繞過“蓬萊三島”向西,驀地面對一個巨大的峰巒,天都露頭了!再沿兩壁夾峙的“一線天”直下百米臺階,到達另一個平臺,我們剎住了腳。這個位置大約與天都半腰等高,天都峰已經(jīng)完全顯露,巨大的花崗巖山體向我直壓過來,我被這氣勢震懾了。天都,摩天之都!它海拔1829米,在黃山三大主峰中,天都略低于蓮花和光明頂,但它拔地摩天,絕對堪稱“黃山第一峰”。以我愚見,在高海拔基礎(chǔ)上坐享其成的珠穆朗瑪峰也不及天都的氣勢呀! 眼前的天都如此高聳入云,即使它離我仍有相當大的距離,我仍需仰面才見它的峰頂。在它刀削斧劈般的巉巖立面,勉強擠出一條石筑小道,像云梯般貫通上下。在我看去,這石道宛如一道細線,線中游人綴之不斷,奮勇向上,無異于墻壁上一條頭尾相接蠕動前行的蟻線。此時,谷底云氣不斷升起,天都或明或暗,有時陽光短瞬射出,天都峰豁然開朗,巖崖貼金,攀上峰頂?shù)挠稳藲v歷可數(shù)。我心里癢癢的,想再下一段玉屏磴道,到谷趾爬天都,終因信心不足隨眾返回玉屏。懊悔!設(shè)想,假如我堅定一下意志,俺老漢現(xiàn)在不就洋洋乎立于天都之巔了嗎?!蓮花和天都現(xiàn)在實行五年輪休制,這五年正值“花歇天開”,后年“天閉花開”。我當下有天都不上真遺憾的懊悔。當年徐霞客第一次來黃山因為冰雪未登天都。時隔兩年,他第二次來黃山,就堅決地登上天都,了卻憾事。
人們說:“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蔽胰齺睃S山,這次算真體會到了。我們這撥兵當初就駐扎在北方的一個大山溝里,我大半生也走過不少山岳,雖各有其美,而黃山為最,我沒齒不忘。我深情又內(nèi)疚地回望天都一眼,向它揮手告別。天都峰活泛靈動,遣云飛吻,好像在說:“老兵,何日君再來 !”
接續(xù)阿輝戰(zhàn)友的斷言,我要說:游黃山,不登天都峰,等于一場空!
老漢我雄心猶在,我會再來的。
武昌黃鶴樓
黃鶴樓為我國四大名樓之一,初建于三國時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其后屢毀屢建。因其輝煌瑰麗,許多文人墨客紛紛前來攀景抒情。其中唐人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最為膾炙人口。最后一次焚毀是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1981年重建,1985年竣工。占地1200平方米,為鋼筋水泥仿磚木結(jié)構(gòu),高51.4米,外觀5層,內(nèi)實10層,飛檐翹角,氣勢極為雄偉。在藍天白云、紅花綠樹襯映之下,黃色的琉璃瓦益顯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