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長庚 戴健
摘 要:針對當前我國部分地方政府將PPP模式引入公共體育服務中的初級階段,探索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之間合作功能定位模糊等問題,并分析問題產生的誘導因素及影響,建立雙方的監(jiān)管博弈模型,將政府部門和私營部門的權責進行劃分。據此提出公共體育服務PPP模式下雙方合作的發(fā)展建議:完善保障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之間利益平衡的法律系統(tǒng);構造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項目間深度融合的協作框架;樹立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之間公平合理的風險分擔機制;創(chuàng)建規(guī)范有效的項目監(jiān)督管理標準與績效評價體系。
關 鍵 詞:公共體育服務;PPP模式;政府部門;私營部門;功能定位;權責劃分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8)04-0035-07
Abstract: Aiming at that nowadays some local governments in China introduce the PPP mode into the initial stage in public sports service, the authors probed into problems such as function orientation ambiguity i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private departments, analyzed the induction factors and effects of problem occurrence, established a both parties supervision and gaming model, divided the power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private departments, and accordingly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proposa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on between both parties under the PPP mode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 perfect the legal system that ensures the interest balance between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private departments; build a framework of deeply fused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department and private department projects; set up a mechanism of fair and reasonable risk sharing between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private departments; establish a standard and effective project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tandard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public sports service;PPP mode;government department;private department; function orientation;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division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并指明在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的矛盾[1]。同樣在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發(fā)展進程中,服務產品的供給存在不充足與非均衡,廣大民眾逐漸增強的健身需求與服務供給發(fā)展失衡與不足產生了矛盾[2]。為能快速解決此類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問題,目前部分地方政府開始嘗試采用公私合作模式(以下簡稱PPP模式)發(fā)展公共體育服務,轉換政府部門的職能角色,擺脫路徑依賴,使各級體育行政部門減少自身財政負擔,增加服務供給的運行效率,縮小由地區(qū)間經濟差異所造成的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不平衡現象。
PPP模式廣義上是在政府行政部門與私營部門相互合作的框架下,使雙方的資源配置達到合理利用,從而提高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以致于各參與方可互利共贏[3]。部分地方政府將PPP模式引入至公共體育服務建設的試點中來,但在實際操作運行過程中,功能定位不清晰,未能準確認識與定位自身的職責范圍,可能會導致公共體育服務PPP項目發(fā)展停滯等諸多影響。其中功能定位所指的是各部門設計和提供的產品有所差異化,在各自擅長的范圍內形成核心競爭力。對于公共體育服務PPP模式而言,政府部門的功能職責應是監(jiān)督保障項目正常順利運作,而私營部門的功能則應為項目提供資金技術支持[4]。依據西方經濟學中科斯定理,當在完備的法律體系與合理的分擔機制下實行交易行為,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各自的產權界定與行動約束將會被明確,可降低各方糾紛發(fā)生的概率,消除市場機會主義行為,大幅提高合作的運作效率[5]。本研究試圖對公共體育服務PPP模式在發(fā)展起步階段中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合作間所出現的定位模糊等問題進行探討,對政府部門和私營部門進行權責劃分,推進PPP模式在公共體育服務中良性健康運行。
1 公共體育服務PPP模式發(fā)展概況及存在問題
1.1 公共體育服務PPP模式發(fā)展概況
我國公共體育服務從建國初期的一元供給到當下政府、市場、社會三者關系的重新塑造,政府角色的轉換與市場資本的準入在社會加強頂層設計背景下演化出新型多元供給模式,加之“服務型政府”理念的發(fā)起驅動著行政管理方式的蛻變與改進,在“十二五”期間,國家財政部開始主導推動PPP模式到公共服務領域的推廣與發(fā)展[6],在“十三五”規(guī)劃中也強調政府購買服務和PPP模式的運用,提出要創(chuàng)新公共服務的供給方式,若能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提供的,爭取廣泛吸收社會資本參與[7]。截至目前,財政部共發(fā)布3批PPP推介項目,范圍已經覆蓋了絕大多數公共服務領域,其中包括交通、農業(yè)、醫(yī)療、體育、能源、信息等均將PPP模式作為各領域發(fā)展推廣的重點,以及正推進相關政策的不斷出臺[8],且已啟動的第4批PPP示范項目將會涉及到更多公共體育服務領域。在各級政府行政部門推行新型治理模式的大背景下,各地區(qū)也加快了公共體育服務體制轉型步伐,多地試點將PPP模式引入到部分公共體育服務的運行當中,推動公共體育服務的機制創(chuàng)新,同時也激活當地民間資本融入到公共體育服務的建設中。依據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第8期季報,截至2017年9月末,公共體育服務領域PPP項目投資998億元,比重占到管理庫中基本公共服務領域項目的近10%[9],其中大多數是以公共體育場館、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等公共體育設施為主,同時在建設運營體育特色小鎮(zhèn)與城市馬拉松等系列體育賽事舉辦中也有所涉及[10]。
國家體育場“鳥巢”是我國較先采用PPP模式運作的公共體育設施,隨后深圳大運中心PPP項目在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雙方明確合理的職責與利益分配下順利運作。在近幾年來,湖北黃石市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新疆烏魯木齊市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江蘇泰州市體育公園與南通市如東縣文體中心等地的項目已經開始執(zhí)行實施;廣東肇慶市體育中心等體育設施在原有場地基礎上采用PPP模式對其進行升級改造;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qū)全民健身活動中心、福建晉江市第二體育中心、新疆克拉瑪依市體育公園等項目正處于合作資格預審階段;萊茵體育子公司與麗水市政府部門簽約共建當地體育中心游泳網球館、體育生活館等公共體育服務綜合體項目,雙方簽約金額達5.26億元;中體產業(yè)集團牽頭聯合中標了江蘇銅山特色體育小鎮(zhèn)PPP建設項目;城市馬拉松的興起也促進體育賽事與社會資本的相互融合,市場的發(fā)展助推了我國北京馬拉松和廈門馬拉松當前已成為國際知名賽事[11]。
1.2 公共體育服務PPP模式發(fā)展中存在問題
PPP模式雖然在我國公共體育服務中的運用經歷短暫幾年發(fā)展歷程,也展現出了初步成效,但面臨的阻礙和困難也隨著項目的開展逐漸浮出水面。尤其在項目運行過程中,由于各種內外部因素的存在,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沒有對自身進行合理的功能定位,導致雙方產生較多的問題糾紛,同時PPP模式是一個復雜性系統(tǒng)性的工程,需要將法律條文、體育知識、經營理念等融匯貫通到項目的實施中,各參與方容易對PPP項目各自的權責劃分產生偏差,再加上PPP模式的各類風險因素隱藏于項目實行的不同階段,在合同協議上也提出對各方的多面約束需求,若其中某一環(huán)節(jié)稍出差錯,甚而容易導致合作項目的停滯。以北京夏季奧運會主體育場“鳥巢”為例,當初建設初期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相互簽署了合作經營合同,然而由于政府部門更著重于體育場地的體育服務公益性質與私營部門倚重的商業(yè)盈利性質之間產生定位分歧和矛盾,隨后加之存在多種合作問題因素,最終造成項目合作關系破裂[12]。近些年鑒于我國市場政策的需求導向與體育賽事審批權的漸漸放開,陸續(xù)一些地區(qū)將PPP模式引申至公共體育服務項目,但依舊同樣存在出于政府與私營部門的功能定位模糊偏差而導致一系列合作關系問題的出現,反映在如下3個方面:
1)政府部門監(jiān)督管理職責定位不明確。
在PPP模式實際操作過程中,政府部門重要職責是準確履行自身監(jiān)督管理的角色,以及提供最優(yōu)的制度安排,由此來保障同私營部門的順利合作以及高效開展實行各個項目[13],但目前地方政府公共體育服務項目無論是在目標定位上,還是績效評價上,或是建設運行管理上都未形成完善的評估體系及有效的監(jiān)管標準,在此監(jiān)管較為模糊的環(huán)境下,對私營部門的生產運行的約束力就大大降低,削弱在公共體育服務PPP項目應有的運作效率,則可能會使項目的質量與目標計劃相去甚遠。同時又由于政府部門崗位輪換等因素會導致對公共體育服務項目的監(jiān)管效能逐步降低,未能有效行使政府部門的管理職能,容易造成項目后續(xù)的一系列問題。此外還有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在監(jiān)管時仍然存在“路徑依賴”現象,沒能及時轉變自身在項目操作中的職責角色定位,對項目的干預過多,給予私營部門較重的行政壓力,“越權”狀況時有發(fā)生。
2)項目實施欠缺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
監(jiān)管對于整個PPP項目的實施與運行來說處于至關重要的地位,也是項目成功運行的基礎,法律則是監(jiān)管實行的原則與保障。若當提供公共體育服務的合作雙方可能由于種種原因未對所簽署的協議進行妥善的執(zhí)行時,項目一旦出現相關風險,當前多數地方政府行政機關并未針對公共體育服務PPP項目出臺相關健全的法律制度對雙方進行保障及問責,大多只是通過書面協議加強對項目條目的約束,同時由于體育在公共服務領域中的特殊屬性,當體育特許經營權的許可制度不被完全保障的情況下,如果在合作中的一方存在重大漏洞或有過失行為,各方可能會為了一己私利發(fā)生互相扯皮現象。但若能有相應的法律準則能將雙方各自的責任權利合理劃分,使資源配置盡可能往最優(yōu)方向發(fā)展,降低參與方的交易成本,各參與方或可獲取較大利益保障。
3)私營部門盲目追求短期利益,違反誠信原則。
公共體育服務PPP項目通常運行的周期較長,前期收益較慢[14]。就私營部門來說,在當前項目的實踐中還切實存在一些合作參與企業(yè)沒有部署長遠的戰(zhàn)略決策,出現僅為了各私自效益,單方面節(jié)約成本,盲目追求市場短期利潤的現象。部分社會資本合作參與者在前期對體育特色小鎮(zhèn)PPP項目的考查中,并非在乎“體育小鎮(zhèn)”等核心發(fā)展要素,而更為看重的是小鎮(zhèn)的“土地產權”[15]。一些私營資本企業(yè)對于市場抉擇帶有偏執(zhí)性,過分倚重體育的商業(yè)價值,缺乏應承擔公共體育服務的社會責任及使命感。一些私營資本財務信息與資產報備不透明等問題阻礙著與政府部門正常合作的開展,違背誠信合作的原則,由此容易造成雙方管理混亂,加深合作間的信任危機,不利于項目市場化的實施,最終或許導致項目工程與服務質量下降,合作協議的延續(xù)性也將會被相對弱化,降低各參與方繼續(xù)共同深入合作前行的動力,致使項目可能向著曲折方向發(fā)展。
2 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功能定位模糊誘導因素與影響分析
2.1 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功能定位模糊誘導因素分析
1)政府層面法律的缺失與監(jiān)管的混亂。
公共體育服務PPP模式運作正處于起步摸索階段,相關法律法規(guī)并沒有系統(tǒng)地與目前運行中所出現的問題匹配,現階段也只是在《預算法》《政府采購法》《行政許可法》及《PPP項目財政管理暫行辦法》的基礎上進行操作[16]。此外發(fā)布和管理關于PPP項目的層級部門較多,政府部門各層級之間的利益訴求也不盡相同,會導致在PPP項目中政府部門的監(jiān)管者眾多,從而引發(fā)管理的混亂。法律的缺失和監(jiān)管的混亂也致使政府部門的手伸得過長,對自身的功能定位過大,相反,也容易引起私營部門處處逃避監(jiān)管的思想,未能切實履行好各自所應承擔的職責與功能。
2)缺乏公共體育服務PPP項目專業(yè)管理人才。
在公共體育服務PPP項目開展實施進程中,通常所涉及的項目具有交融性與復雜性,所以需要專業(yè)精通的管理人才和業(yè)內技術保障團隊,但當前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私營部門,此類專業(yè)交融性復合型人才短缺或知識掌握較為片面,管理專業(yè)人才的匱乏造成項目進程效率低下、雙方功能定位模糊、不清晰事物的發(fā)展態(tài)勢等問題。若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雙方在簽訂協議及后期服務跟進時,有專業(yè)復合型人才形成的管理團隊去規(guī)劃雙方的權責劃分范圍,明確各方的功能職責,或許能大幅減少問題發(fā)生的幾率,促使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的合作可健康高效運行。 3)風險分擔與利益協調困難。
PPP模式的運行會涉及眾多類別的風險,其中相對突出的就有設計風險、法律風險、市場風險、行政風險、環(huán)境風險、運營風險等[17],不同類型風險是需依據各方所承擔風險的能力等因素協調劃分,比如政府部門應更多承擔政策與法律上的風險,私營部門較多承擔市場與管理技能上的風險,但如果風險劃分與分擔的比例不協調,讓某一方承擔過多或分擔不合理的風險,都容易導致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雙方失衡,而目前PPP模式在公共體育服務發(fā)展中只是出于初級階段,各參與方的信任程度還未達到較高水平,對各方的利益協調也較為困難,間接引起了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功能定位模糊問題的出現。
4)私營部門降低成本追逐私利的屬性。
PPP模式在公共體育服務的實際運作中,私營部門一項重要功能就是要用專業(yè)化的操作技術與合理化的管理方式降低項目的運行成本,提高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水準與效率,但實際上私營部門參與到公共體育服務PPP項目中的最初動機大多是為了私自的利益最大化,加上由于政府部門的監(jiān)管不力,導致私營部門違規(guī)減少項目的運作成本,大幅提升自己的利潤空間,隨后可能造成項目發(fā)展的惡性循環(huán),逐步喪失私營部門的公共價值,違背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共同簽署的合作契約。
2.2 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功能定位模糊影響分析
1)造成民眾參與公共體育活動熱情減弱。
在公共體育服務PPP項目運行模式下,若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在前期沒有準確對各自進行良好功能定位,雙方也未能針對于風險分擔與控制進行合理的制定,一旦風險有所出現,雙方容易發(fā)生推卸與扯皮狀況,隨著項目的持續(xù),風險很可能被轉嫁于民眾身上。再加上當功能定位產生偏差時,會出現公共體育服務PPP項目運行質量嚴重下降、服務類別分化不合理等現象,同時會削弱未來民眾參與公共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民眾是公共體育服務運行的對象與基礎,任何一項公共體育服務的開展都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參與,只有民眾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高漲,公共體育服務事業(yè)的發(fā)展才能蒸蒸日上[18]。
2)引發(fā)尋租腐敗,公共體育責任缺失。
當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雙方功能定位模糊問題存在時,容易滋生腐朽的社會環(huán)境,造成尋租性腐敗[19]。政府部門的權力定位過大時,就可能會致使招投標不透明和官僚主義思想以及權力主導等諸多問題的出現,也就大大增加了在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合作時發(fā)生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同時,在雙方實際合作中,定位模糊也間接會引發(fā)雙方利用體育資源過分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一旦這種合作長期進行下去,那么雙方最終目的就不是為發(fā)展全民公共體育服務,而是為自身的利益做考量,以致公共體育責任的缺失。
3)損害大眾體育公共利益。
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功能定位模糊會直接導致國有資產的浪費,原本我國公共體育資源就較為貧乏,發(fā)展公共體育服務PPP項目是想彌補政府部門財政短缺,增進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效率,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但當雙方的權責不明晰時,很有可能增加其中的交易成本,浪費寶貴的體育資源,損害大眾體育公共利益。同時,雙方定位模糊也會使公共體育服務項目運行低質量、低效率,有可能致使民眾無法公平地享用現有公共體育服務,釀成了公共體育服務發(fā)展“開倒車”現象,不利于我國體育事業(yè)的總體前進。
當在公共體育服務PPP模式發(fā)展中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雙方合作問題出現后,通常對體育公共事業(yè)都會伴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我們要認清事物發(fā)展障礙的本源因素,從源頭上盡力杜絕問題的發(fā)生,使政府部門和私營部門的權力和職責得到一個合理劃分,并且只有堅持供給側改革,以需求導向發(fā)展公共體育服務,才可使公共體育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20]。
3 公共體育服務PPP模式下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的監(jiān)管博弈
博弈論的研究主要用于參與單位和個體在一定約束環(huán)境下,以效益最大化原則為基礎,利益沖突者通過所掌握的信息資源依據對方策略的改變而轉換本方對策,從而達到一個各方效益最優(yōu)的均衡點[21]。本研究主要針對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雙方監(jiān)管與責任的相關問題進行博弈分析,尋覓合作效益的最佳平衡點,找出合作發(fā)展的優(yōu)化方式。為此作以下假設:
(一)假設在博弈模型中參與方角色分別為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圍繞政府部門的監(jiān)管職責與私營部門的逃避責任問題進行博弈,同時假定雙方是為了實現各自效益的最大化。
(二)假設在博弈模型中,政府部門是用責任和義務對私營部門進行監(jiān)督與管理的,政府部門所做出的決策分別為“有效監(jiān)管”與“監(jiān)管不力”,私營部門所做出的決策為“承擔責任”與“逃避責任”。
(三)假設私營部門逃避責任的行為是能被政府部門在監(jiān)管狀態(tài)下所認知的,雙方在資產、收益、支出等相關信息是相互公開透明的,同時也假定雙方之間的博弈為完全信息靜態(tài)博弈。
依據假設可構建博弈模型為:
Q1表示政府部門對私營部門有效監(jiān)管的過程中所需要支出的成本代價;
Q2表示私營部門為逃避責任所需要支出的成本代價;
Q3表示因私營部門逃避相關責任從而政府部門對其進行的處罰;
P1表示因政府部門的監(jiān)管不力從而導致私營部門逃避責任所獲得的收益(比如擅自降低項目的融資資金,縮減開支所節(jié)流下來的成本,私自侵吞政府部門給予的財政補貼等);
P2表示在私營部門逃避責任的情況下,政府部門對其有效監(jiān)管所獲得的收益(比如政府部門運作效率的提升,以及給政府部門所增加的公信力與支持度等);
P3表示當政府部門監(jiān)管不力的情境下,私營部門逃避責任從而造成政府部門聲譽下降及公有資源浪費的損失;
X表示私營部門逃避責任的概率,1-X表示私營部門承擔責任的概率;
Y表示政府部門有效監(jiān)管的概率,1-Y表示政府部門監(jiān)管不力的概率。
那么可構建出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的監(jiān)管博弈矩陣如表1。
依矩陣中分析可得,以政府部門為出發(fā)點,當政府監(jiān)督部門認知到私營部門逃避責任并對其有力監(jiān)管時,則P2-Q1>-P3,而當認知到私營部門會如實承擔責任并對其放松監(jiān)管時,則-Q1<0;以私營部門為出發(fā)點,當私營部門認知到政府部門實施有效監(jiān)管并選擇承擔責任時,則-Q2-Q3<0,而當私營部門認知到政府部門監(jiān)管不力并選擇逃避責任時,則P1-Q2>0。此方博弈的最優(yōu)平衡點是依據于雙方所做出的抉擇,從而做出自身的對策選擇,所以存在混合博弈的納什均衡:
X最優(yōu)=Q1/(P2+P3)
Y最優(yōu)=(P1-Q2)/(P1+Q3)
博弈的納什均衡點為在(P1-Q2)/(P1+Q3)的概率下,政府部門對私營部門進行有效監(jiān)管,在Q1/(P2+P3)的概率下,私營部門選擇逃避責任。當私營部門在X>X最優(yōu)的概率下選擇逃避責任,那么政府部門所作出的最合適的抉擇為有力監(jiān)管;當私營部門在X 4 公共體育服務PPP模式下政府與私營部門權責劃分與合作發(fā)展建議 4.1 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的權責劃分 1)基于政府部門的視角。 政府部門的主要功能價值是引導和監(jiān)督公共體育服務的健康發(fā)展,在對于政府部門的權責上可從準入制度、規(guī)范要求、監(jiān)管標準、合理保障幾個維度來進行劃分。首先,要對私營部門制定準入標準,在公正公平公開的條件下尋找恰當的合作伙伴,驗證私營部門的合法運行資質,對其授予特許經營權;其次,主動與私營部門商討合作政策與界定合作目標,決定分配各體育公共資源到各項目的優(yōu)先順序,以及規(guī)定體育公共資源的范圍和用途;再次,依據公共體育服務PPP項目的初步成果,規(guī)范服務要求和質量,審查和糾正私營部門遇到的問題,要求私營部門及時報告經營狀況,確保項目實施的合理合法,擁有一套完善的監(jiān)管標準[22];最后,要時刻保證公共體育服務PPP項目的服務運行質量,與私營部門形成良好溝通機制,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和體育消費者的切身利益,為公共體育服務PPP項目的順利合作而保駕護航。 2)基于私營部門的視角。 私營部門的主要功能價值是彌補及完善公共體育服務在發(fā)展上的技術和資金不足。在對于私營部門的權責上可從權利維護、資源整合、資金保障、管理方式幾個維度來進行劃分。首先,在私營部門取得特許權之后,在公共體育服務PPP項目實行之前要制定較為詳細縝密的實施計劃書,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來提供公共體育服務,同時保有對政府部門提出質疑的權利,也有權要求因為政府方面原因導致的項目失敗對自己造成的損失提供相應的補貼或者賠償;其次,在合理合法的環(huán)境下對政府部門所提供的資源進行高效整合,憑借私營部門固有的專業(yè)技術與經驗踐行公共體育服務PPP項目內容,同時加強項目人才管理和儲備,培養(yǎng)可為項目專門服務的高級人才;再次,為確保項目運行的高效順利,需推動市場拓展,備有充足的資本或擁有廣闊的資金來源渠道,為后續(xù)的公共體育服務PPP項目發(fā)展提供資金保障。最后,也可有權要求政府部門協助對項目內容的審批并保證審批的有效性,私營部門也需在內部管理上提高效率,引進商業(yè)管理模式來促使競爭機制形成,形成良性循環(huán),保質保量完成先前與政府部門所制定的項目目標計劃。 4.2 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合作發(fā)展建議 1)完善保障政府與私營部門利益平衡的法律系統(tǒng)。法律是項目合作開展的基石,當PPP模式融入公共體育服務發(fā)展當中,所涉及到的項目知識范圍交錯復雜,若沒有明確的法律細則和條文對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中各方的權責進行明晰劃分,則問題矛盾發(fā)生的概率將會增加,且無法保障各方在公共體育服務PPP項目發(fā)展中的利益,所以需完善法律系統(tǒng)以保護各方的權益平衡。首先,明確法律中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的主客體相關關系,依據各地方的實際狀況,具體法律條款可使用規(guī)范性文本與協議性文本相聯合,注重對于準入機制與運作流程的修訂;其次,法律的制定不可過分傾向于占權力主導優(yōu)勢的政府部門,但也要限制私營部門將體育功能過分商業(yè)化,應時勢考慮到各參與方的整體利益,通過合理的政策法規(guī)以鼓勵及規(guī)范私營部門與政府部門的相互合作,同時在政府主管部門任期換屆問題上,法律應提高對各參與方簽訂協議延續(xù)性的保證;最后,在項目運行過程中,應采用動態(tài)評估的方式發(fā)現問題且及時反饋,適時修訂并完善法律細則,避免法律保障的盲區(qū),同時著重體育在公共服務中的特殊屬性,保障體育特許經營權的法律效應,全方位多角度確保公共體育服務PPP項目發(fā)展中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雙方合作的權益平衡[23]。
2)構造政府與私營部門項目間深度融合的協作框架。公共體育服務PPP模式的發(fā)展是在政府與私營部門相互順利合作的框架下實行,PPP模式的介入也推動著政府部門由原先“劃槳者”到“掌舵者”角色轉變,政府部門有責任與義務強化與私營部門彼此間的協同配合[24]。首先,并不是所有私營部門都適合參與公共體育服務PPP項目的開發(fā),政府部門必須嚴格篩選可達到準入資質的私營部門作為合作對象,在雙方合作項目開展的前期,就項目未來發(fā)展可能所要涉及到的問題及困難深入協商探討,以共同制定出風險應對的計劃與可行性方案;其次,在項目運行中,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可針對項目運轉所遇到的瓶頸定期舉行協商通氣會,同時聘請項目的業(yè)內專家顧問以及開放媒體宣傳渠道,讓民眾參與進來,一同為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項目的合作予以監(jiān)督并提出寶貴意見;最后,合作雙方要加強對內部人員在責任感與專業(yè)技術上的培養(yǎng),采用定點人才交流或轉崗交換模式熟悉項目的業(yè)務操作與管理機制,針對于項目的建設運行及時發(fā)現問題并能快速對其實施處置,以促進雙方合作的深度融合。
3)樹立政府與私營部門間公平合理的風險分擔機制。公平風險分擔是穩(wěn)固政府與私營部門良好合作發(fā)展的根基,在PPP模式漫長投資、建設、運行過程中,各類眾多不可預知的風險貫穿于項目運作的整個周期,為能使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順利合作,以致于公共體育服務PPP模式的健康運行,樹立起合理的風險分擔機制至關重要。首先,在合作項目開展之初,雙方應組織專業(yè)的第三方評價機構采用標準化的方式對風險進行合理預估,并建立大數據庫模型,經各方共同協商來劃分產權形式和風險分擔內容;其次,在制定風險分擔細則時,應著重考慮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各自分擔某一類型風險的具體能力,可偏向于具備對此類風險優(yōu)勢管控的一方,若在雙方都具備防范風險能力情境下,可依據相對合理預期收益率的比重實行風險劃分[25]。最后,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要及時察覺風險發(fā)生勢頭,掌握風險發(fā)展的趨勢形態(tài),對已出現的風險做動態(tài)跟進并反饋上報,對風險造成的項目損失進行精確評估,努力減少由風險分擔不合理而導致矛盾出現的概率。
4)規(guī)范有效項目監(jiān)督管理標準與績效評價體系。在當前市場機制并不健全的情況下,規(guī)范有效的監(jiān)督管理與績效評價是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和諧共進的有力保證,相對健全的監(jiān)管標準是在各參與方公正公平公開的氛圍中產生的,但政府部門的監(jiān)管只是復雜評價體系中的一環(huán),此外第三方評估機構、社會監(jiān)督、司法體制、各級行政部門都是監(jiān)管評價體系架構中的關鍵因素,形成完善的監(jiān)督管理標準與績效評價體系將助推公共體育服務PPP模式的快速推進發(fā)展。首先,采用獨立于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之外的第三方績效評估機構,使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的功能分工更加細化,發(fā)揮各自在公共體育服務運行中的優(yōu)勢之處;其次,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要加強對自身內部的管理,提升自我監(jiān)督的評價標準,當參與方之間遇到重大分歧和問題時,可請求司法機關行使正當法律程序予以仲裁;最后,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應建立起公共體育服務PPP項目評價平臺,參與公共體育服務的民眾可在官方平臺上進行評價監(jiān)督,以此形成多位一體的評價標準體系,同時對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合作不達標的項目成果實行問責機制,以督促雙方在公共體育服務PPP模式運行中良性發(fā)展。
公共體育服務PPP模式的采用對于彌補當前體育公共資源的短缺,拓寬公共體育服務資金的來源渠道,提高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在公共體育服務PPP項目運行的設計和起步階段,政府部門要做好規(guī)范、監(jiān)管、保障等職責,私營部門要做好技術、融資、運作等職責,同時要跟進相關法律系統(tǒng)的完善,保障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的利益平衡,加強雙方部門的深度融合,設立項目間合理的風險分擔機制,建立健全項目的監(jiān)管標準與評價體系,為后續(xù)眾多地方政府開展公共體育服務PPP項目樹立示范引領作用,也促使我國的公共體育服務事業(yè)加速走上規(guī)范化、標準化的軌道。
參考文獻:
[1] 李君如. 深入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大意義[N]. 人民日報,2017-11-16(007).
[2] 鄭衛(wèi)民,任保國,劉德新. 新時期城市社區(qū)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問題探索[J]. 體育與科學,2012,33(1):87-91.
[3] 韓侶. 論PPP模式的起源、價值及趨勢[J]. 實事求是,2016(5):21-26.
[4] 管偉. 公私合伙PPP模式下全民健身項目審計監(jiān)督的機制與路徑研究[J]. 當代經濟,2017(24):94-96.
[5] 張兵. 跳出西方經濟學的束縛:關于我國職業(yè)體育產權問題的經濟社會學分析[J]. 體育科學,2015,35(5):3-9.
[6] 財政部. 財政部力推PPP模式[EB/OL]. [2018-01-06]. http://jrs.mof.gov.cn/zhengwuxinxi/gongzuodongtai/201401/t20140127_1040016.html.
[7] “十三五”規(guī)劃建議力挺PPP[J]. 中國政府采購,2015(11):8.
[8] 蘇詩鈺. PPP現身多領域“十三五”規(guī)劃預計規(guī)?;虺?萬億元[N]. 證券日報,2017-01-25(A01).
[9] 財政部金融司. 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第8期季報[EB/OL]. [2018-01-06]. http://jrs.mof.gov.cn/ppp/
dcyjppp/201710/t20171027_2736578.html.
[10] 李明. 制度安排下PPP公共體育服務項目國家治理的實施路徑——基于投融資政策與風險視角[J]. 中國體育科技,2017,53(4):14-23+82.
[11] 程華,戴健. 長三角地區(qū)公共體育服務的分層供給[J]. 體育學刊,2017,24(2):57-63.
[12] 吳亞平. “鳥巢”PPP模式失敗原因探析[J]. 中國投資,2016(11):83-85.
[13] 常亮,劉鳳朝,楊春薇. 基于市場機制的流域管理PPP模式項目契約研究[J]. 管理評論,2017,29(3):197-206.
[14] 谷民崇. “PPP項目”主體合作與破裂的行為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7,37(2):186-190.
[15] 李明. PPP模式介入公共體育服務項目的投融資回報機制及范式研究——對若干體育小鎮(zhèn)的考察與思考[J].體育與科學,2017,38(4):86-93.
[16] 劉佳麗,謝地. PPP背景下我國城市公用事業(yè)市場化與政府監(jiān)管面臨的新課題[J]. 經濟學家,2016(9):42-49.
[17] 胡麗,張衛(wèi)國,葉曉甦. 基于PPP模式的城市基礎設施融資風險識別研究[J]. 甘肅社會科學,2011(1):234-237.
[18] 曹可強,蘭自力. 論公眾參與政府公共體育服務的決策[J]. 體育學刊,2012,19(6):31-34.
[19] 吳帆,周鎮(zhèn)忠,劉葉. 政府購買服務的美國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借鑒意義——基于對一個公共服務個案的觀察[J]. 公共行政評論,2016,9(4):4-22+205.
[20] 戴健,張盛,唐炎,等. 治理語境下公共體育服務制度創(chuàng)新的價值導向與路徑選擇[J]. 體育科學,2015,35(11):3-12+51.
[21] 鄭娟,鄭志強. 公共體育服務協同供給:基于演化博弈的分析框架[J]. 中國體育科技,2017,53(2):100-106.
[22] 丁云霞,張林. 國外和我國臺灣地區(qū)公共體育設施運用PPP模式的實踐及其啟示[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7,33(2):38-41.
[23] 張楊婧雅. 體育公共服務中政府購買特許經營及其法律保障[D]. 西安:西安體育學院,2014.
[24] 裘鵬,付甲. 善治理論視角下國家體育公共服務的“多元治理”模式研究[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3,32(2):24-26.
[25] 曾維健. 基于系統(tǒng)動力學的西部地區(qū)PPP項目風險管理路徑研究[D]. 重慶:重慶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