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君
【適用話題】與時俱進 歷史變革 方言和普通話
【素材分析】語言是人類溝通的橋梁,而中國自古疆域廣闊,因而方言與普通話之爭也是由來已久。歷代統(tǒng)治者為鞏固統(tǒng)治,一直致力于推廣普通話。在普通話推廣已經(jīng)很見成效的當下,有些方言反而成了亟待保護的“瀕危物種”。其實,方言的存在是語言發(fā)展的內在需求,更是一種語言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體現(xiàn)。
NEW視野
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是文字發(fā)展的兩個方向:以英文為代表的表音文字是用字母表示語言中的音位或音節(jié);而以漢語為代表的表意文字則是用許多表意符號來記錄語言。所以同一個漢字,盡管古今的讀音不同,在不同的方言和外族語言里也往往有不同的讀音,但它所代表的意義卻相去不遠。
網(wǎng)劇《太子妃升職記》里面有一段劇情,說的是一群大臣用方言向皇帝告狀,他們講的話南腔北調,不看字幕真的是一句都聽不懂。然而漢語聽力十級的皇帝,硬是每一句都聽懂了。那么在歷史上,皇帝們真的需要掌握這么多門方言嗎?
其實早在周朝,天子就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諸侯跑來朝貢,然而他們說的話根本聽不懂,所以周朝有專門的翻譯官,當時叫象胥,負責諸侯的接待工作。后來象胥把周天子講的豐鎬話教給了各國諸侯,這就是最早的普通話,當時叫雅言。
自從有了普通話,歷朝統(tǒng)治者就陷入了和方言的苦苦搏斗,因為推廣普通話實在是太難了。
魏孝文帝是普通話的忠實擁躉,他命令群臣要學普通話,但沒人做得到。孝文帝急眼了,不得已把自己的岳父李沖拿來開刀,說李沖不學普通話,簡直該殺,還說如果年齡不超過三十歲的人過不了普通話四六級,那就回家賣紅薯去吧。
不能說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在古代是會失去很多機會的。南朝時期,有個南昌人叫胡諧之,齊武帝打算給他家介紹一門好親事,然而人家嫌棄他不會說普通話。于是齊武帝熱心地派了宮人去他家傳授普通話,結果沒過多久,宮人就講起了流利的南昌方言。
唐太宗是歷史上少有的明君,然而普通話的問題也讓他頭痛不已。他很欣賞一個叫劉昌言的臣子,想要提拔他,但有人反對說,這個劉昌言是福建人,他講話你聽不懂??!太宗充滿自信地說:“我自會得?!庇辛嘶实鄣拇骨啵瑳]多久劉昌言就進了樞密院。此時太宗沮喪地發(fā)現(xiàn),劉昌言講的話他一句都聽不懂。
到了宋朝洛陽話仍舊是官話,明朝時,有個叫趙宦光的人在他的書里說:“現(xiàn)代人學古人篆刻,就好像南方人扯直了舌頭學北方人講經(jīng)?!?/p>
到了清朝,閩語仍舊是皇帝的噩夢。雍正發(fā)現(xiàn)自己聽不懂閩語和粵語,于是下令在官員中推行普通話。而雍正的兒子乾隆,則意識到根本問題出在老師身上,于是下令老師必須學官話,否則就辭職吧。這樣嚴厲的措施,在民間受到了全面的抵制,結果收效甚微。
等到民國時,關于什么話能充當全國人的標準語言,又引起了一番大討論,被魯迅稱為“藥渣”的吳稚暉,跑出來放了一通無差別地圖炮。他說:“學什么無所謂了,看什么話好學就用什么當普通話吧!”
不得不說,在我國歷史上,能有這么多人都學會了官方普通話,真是一個奇跡。不過如今難題變了,現(xiàn)在,又有多少人能說一口字正腔圓的家鄉(xiāng)話呢?
(摘自微信公眾號“字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