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聲
我很幸運,我的外祖父喜歡讀書,為母親讀了很多唱本,所以,雖然母親是文盲,但能給我講故事。到少年時期,我認識了一些字,看小人書、連環(huán)畫。小學四、五年級,我開始看文學類書籍。從1949年到1966年我上中學,全國出版的比較著名的長篇小說也就二十幾部,另外還有一些翻譯的外國小說,加在一起五六十部。我差不多在那個時期把這些書都讀完了,下鄉(xiāng)之后就成了一個心中有故事的人。從聽故事、看小人書到讀名著,可以說這是一脈相承的??梢?,家庭環(huán)境對培養(yǎng)子女閱讀習慣有多重要!
當年,我們拿起的任何一本書,有個最基本的命題,就是善,或者說人道主義。我們讀書時,會對書中的正面人物產(chǎn)生敬意,繼而以其為榜樣,他們怎么做,我們也會學著做。學得多了,也就自然而然地走上了這條路??梢缘贸鲆粋€結論:一個人讀了很多好書,他很可能是個好人。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書籍對自己的改變,在“底色”的層面影響了我。因此,我對書籍的感激超越常人。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我們看到很多不良內容。這是網(wǎng)絡文化產(chǎn)生以后,全世界所面臨的共同問題。這些不良內容就像無形的繩子,套住你品位使勁往下拽,往往還是“下無止境”的。
至于網(wǎng)絡上的不良內容和受眾人群,我感到遺憾——有那么多好的書、好的文章給讀者帶來各種美好的可能性,你為什么偏要往那么低下的方向走呢?娛樂也是需要體面的??匆槐尽督鹌棵贰氛f明不了什么,但如果只找這類書和片段來看就有問題了。這樣做人不就毀了嗎?現(xiàn)在,有些青年就愿意沉浸在那樣的泡沫里,那就不要抱怨你的人生沒有希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經(jīng)常看到有許多人處于自卑的狀態(tài),哪怕他們成了有錢人、當了官,一談到文化,他們就不自信了。而我也接觸過一些普通人,他在文化上是自信的,可以和任何人平等地談某一段歷史、某一個話題。
書和人的關系就在這兒——在教育資源、社會資源等方面,你無法跟那些出身于上層社會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但在讀書這件事上,你們是平等的。無論你端盤子、開飯館,或是工廠里的普通工人,那么多的好書就擺在那供你選擇。與其怨天尤人——我沒有一個好爸爸、好家庭,連朋友都在同樣層面,不如看看眼前這條路,路上鋪滿了書。
讀書是最對得起付出的一件事,你多讀一本好書,就會對你產(chǎn)生影響。實際上,除了書籍,沒有其他的方式能夠使普通青年向學者、作家這條路走過去。只要你曾經(jīng)花過十年或者更多的時間去讀好書,無論做什么,都有自信。
我們年輕時手頭很緊,現(xiàn)在的經(jīng)濟條件好了太多,可年輕人卻不愿意讀書了。我們的讀書人口比例的世界排名是很靠后的。在地鐵上,滿眼望去,在一萬個人里可能都挑不到一個有讀書習慣的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從一個人的言行中就能看到他們的父母與家庭,以及更深層次的文化背景。
其實,我這么說的時候,包含著一種心疼。
(摘自微信公眾號“瞭望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