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布迪厄的場域出發(fā),通過分析我國民辦高校的大學英語課堂現(xiàn)狀,試圖用該理論作為指導,提高民辦高校的英語課堂效率,使學生在課堂上認識到英語學習的必要性和趣味性,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改善學習效果。
【關鍵詞】布迪厄場域;民辦高校;大學英語;課堂改革
【作者簡介】鄧可欣,四川大學錦江學院。
一、引言
近年來,大學英語的課程改革一直都是學界討論的熱門話題。如何組織好大學英語課堂,提升課堂效率,增強學生的積極性,是每位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筆者根據(jù)在民辦高校教學的經(jīng)歷,試圖分析民辦高校學生的大學英語的學習特點,并且試圖用布迪厄的場域理論來指導教學實踐。
二、布迪厄的場域理論
皮埃爾·布迪厄事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大師,他的研究領域不僅限于社會學,更包含了美學、法學、教育學、語言學、政治學、文化學等多個方面。場域理論是他提出的最基本的理論之一。“場域”(field)是由社會成員按照特定的邏輯要求共同建設的,是社會個體參與社會活動的主要場所,是集中的符號競爭和個人策略的場所。這種競爭和策略的目的是生產(chǎn)有價值的符號商品,而符號商品的價值依賴于有關的消費者社會對他的歸類。符號競爭的勝利意味著一種符號商品被判定為比其競爭對象擁有更多的價值,并可將至強加于社會,布迪厄稱之為“符號暴力”具體而言,在英語語言教學中,這個有價值的符號商品就是英語。英語,由于其使用的廣泛性,包容性和歷史原因,逐漸成為世界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而我國出于國際化戰(zhàn)略的需求,要求每位大學生都要學習大學英語課程。這可以看作是一種“符號暴力”。另外,布迪厄進一步提出了場域-資本-慣習的框架。這里的“資本”則不同于經(jīng)濟學家所用的資本概念,他把資本視作積累起來的勞動;在大學英語教學的場景中,由于師生之間、不同學生之間的英語水平存在巨大差異,這就導致了不用層次的場域,以及資本的嚴重失衡。
從習慣的角度看,教師和學生在受教育程度、成長環(huán)境、過往經(jīng)驗等多個方面存在差異,特別是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難免受到之前所處的文化及語言習慣的影響,這也給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
三、我國民辦高校的大學英語課堂現(xiàn)狀
英語學習積極性較差。學習的主要推動力來自學校的期中和期末考試,以及國家等級考試(四六級等);并沒有意識到英語在個人能力提升和開拓視野方面的積極作用英語學習的自主性差。由于在中學就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再加上上大學以后思想松懈,有事上課連必要的文具和書本都不帶齊,著實讓老師頭疼。一些學生對學習英語失去信心。這種情況在經(jīng)濟相對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學生身上表現(xiàn)得更加突出。這一類學生在中學甚至小學就從未收到過老師的重視,有些還被老師打擊過信心。這對大學英語的教學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學生的聽說能力非常欠缺。由于高考的英語口試并非必考項目,甚至有些地區(qū)連聽力考試都沒有,再加上聽力和口語的訓練投入大,收效慢,這就導致了相當一部分地區(qū)的中學階段(特別是高中階段)的教育只為高考服務,注重訓練學生的讀寫能力,而忽視了學生的聽力和口語。多數(shù)學生在上大學以前從未有過在公共場合說英語的經(jīng)歷,連最基礎的單詞怎么發(fā)音都不知道,實在令人痛心。而這樣的能力欠缺又反過來使學生更加缺乏英語學習的信心,覺得自己“欠賬”太多,沒有勇氣繼續(xù)學習下去。不少學生主觀上很想努力,但苦于缺乏合適的方法。不少學生還沿用中學學到的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死記硬背,重復抄寫,背作文模版等。這些方法對于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和應用能力收效甚微。
四、場域理論如何指導民辦高校的大學英語的教學實踐
從場域理論出發(fā),結合大學英語課堂的特點,進一步思考民辦高校學生的英語學習特點。教師應將英語語言的理論學習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體驗到英語在不同場域中的應用,并且認識到英語作為一門實用學科,并不只是(也不應該只是)停留在書本上,而是能切實走入日常生活之中。從資本層面上講,由于師生之間,學生互相之間有巨大的資本差異,因此首先要正視這種差異。因為每個人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之前經(jīng)歷的事件也不同,所以比較的方法不應是學生之間橫向的對比,而應該是與不同時期的自己相比。教師應該根據(jù)不同類型的學生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蛟S同一個班級學生的英語水平也有層次不齊的情況,但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層次進行簡單的分類,鼓勵學生在自己本身的基礎上做出努力。從慣習的角度來說,民辦高校由于進校時的高考分數(shù)普遍不高,在中學時期也較少收到老師的重視,不少學生對于自身的英語水平?jīng)]有正確的認識,對英語學習將投入多少精力也認識不足。在這種情緒的支配下,學生們的課堂積極性和學習自主性普遍不高。也有學生會將未知的困難主觀放大,認為自己的英語已經(jīng)“無藥可救”,從而自暴自棄。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民辦高校的英語教師對學生多采取鼓勵的態(tài)度,在很多場景下甚至要“逼迫”學生開口說、動筆寫,讓他們習慣用另一種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五、結語
在課改的大環(huán)境下,民辦高校由于自身的發(fā)展特點,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在這樣的背景下,從西方思想中汲取養(yǎng)分,結合實際情況來指導實際的課堂實踐,是值得進一步思考和探討的。
參考文獻:
[1]鄭曉靜,趙韋,梁靜.民辦高校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現(xiàn)狀調(diào)查分析[M].江蘇南京:三江學院大學英語部,210012.
[2]布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