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丹,吳克儉,周 婷
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消化內科,江蘇 徐州 221002
結直腸癌是世界發(fā)病率位居第3位,惡性腫瘤致死率第4位的腫瘤,在惡性腫瘤中的發(fā)病率>9%[1]。結直腸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狀、絨毛狀腺瘤,是有可能發(fā)展成為結直腸癌的病變,結直腸癌通常認為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而具體的直接病因目前尚不清楚[2-3]。5%~10%的結直腸癌患者可能與家庭遺傳因素有關,不過大多數(shù)患者并沒有家族遺傳史[4],除了家庭聚集性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高脂飲食、吸煙飲酒等生活習慣也會增加結直腸癌患病的風險。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在腸道中的長期生長對于腸道黏膜的刺激導致結直腸癌的可能性。H.pylori感染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種致病因素,全球將近50%的人存在H.pylori感染,我國人群中感染率仍很高(40%~60%),感染基數(shù)頗大[5]。目前H.pylori感染對于慢性胃炎、胃潰瘍、胃癌的致病力及其在胃腺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的影響是公認的[6],多個研究[4,6]表明,在直腸腺瘤患者中發(fā)現(xiàn)了H.pylori的DNA,因此H.pylori與結直腸疾病關系的關注度逐漸提高,對于H.pylori感染與結直腸腺瘤之間關系的研究觀點并不一致。
本文章旨在通過統(tǒng)計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消化內科2016年2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因結直腸息肉住院行結直腸內鏡下息肉摘除術患者H.pylori的感染率,并簡要回顧現(xiàn)有可以收集到的關于H.pylori感染與結直腸腺瘤之間關系的研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旨在明確H.pylori感染與結直腸腺瘤性息肉之間的關系。
1.1資料與方法
1.1.1 研究對象:回顧統(tǒng)計本院消化內科2016年2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因結腸鏡檢查發(fā)現(xiàn)結直腸息肉入院行摘除術的患者及腸鏡檢查無異常的患者,共納入結直腸息肉患者246例,男163例,女83例,年齡25~88歲。根據(jù)患者結直腸息肉的病理類型分為腺瘤性息肉組(146例)、增生性息肉組(100例)和腸鏡檢查無異常組(對照組108例)。排除標準:炎癥性腸病患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和炎癥性腸病分型待定者;腸結核、腸寄生蟲等感染性疾病;已確診的結直腸癌或其他惡性腫瘤患者;家族腺瘤性息肉病患者;有H.pylori根除史;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臨床資料缺失或描述不明確者。
1.1.2 電子結腸鏡檢查:對內鏡下發(fā)現(xiàn)結直腸息肉的患者進行息肉切除并對病變取活檢,送至我院病理科進行病理組織分析,明確患者息肉類型,根據(jù)病理科對于患者結直腸息肉的病理類型報告進行分類,分為結直腸腺瘤組(腺瘤性息肉組)與非腺瘤性息肉組(增生性息肉組)。
1.1.3H.pylori檢查:呼氣試驗是檢測H.pylori最好的非侵入性方法,不僅可以反映全消化道的感染情況,還能克服細菌“灶性”分布的差異,很多學者均認為碳尿素呼氣試驗可以作為臨床診斷H.pylori感染的首選方法[7]。血清抗體的檢測可以反映一段時間內H.pylori感染狀況,是一種不受近期用藥和胃內局部病變影響的檢測方法。本院入院患者部分選用呼氣試驗,部分選用血清抗體檢測。因二者均是國際認可的H.pylori診斷的方法。
1.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對研究對象的各項指標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2結果腺瘤組的H.pylori感染率(53.4%)高于增生性息肉組(49.0%),但二者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H.pylori的感染與結直腸息肉的病理類型無關,增生性息肉組的H.pylori感染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腺瘤組的H.pylori感染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考慮H.pylori的感染對腺瘤性息肉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見表1)。
2.1資料與方法
2.1.1 文獻:計算機檢索萬方學術、中國知網、維普資源網、PubMed等數(shù)據(jù)庫,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17年8月,中文檢索詞:幽門螺桿菌、腺瘤、結腸息肉、結腸癌、直腸息肉、直腸癌。英文檢索詞:H.pylori、adenoma、colonic polyps、colorectal carcinoma、colorectal cancer、colon cancer、colonic neoplasms。
2.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已發(fā)表的研究H.pylori感染與結直腸腺瘤相關的臨床對照研究,結直腸腺瘤(病例組)與腸鏡檢查無異常(對照組)的H.pylori感染率,并對二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排除無對照、數(shù)據(jù)不完整等文獻。
2.1.3 文獻的篩選、提取及評分:由2名研究者獨立篩選文獻和提取數(shù)據(jù),對于有分歧無法確定的研究由第3名研究者決定,對排除的研究要做出充分的理由說明,提取研究的主要內容為第一作者姓名、發(fā)表年份、國家、研究樣本量等。納入研究的質量評價采用Jadad量表的評分法,評價內容主要基于:隨機方法、分配隱藏、雙盲及隨訪管理。評價數(shù)值為1~5分,1~2分為低質量研究,3~5分為高質量研究。
2.1.4 統(tǒng)計學分析:主要采用Cochrane協(xié)作網提供的RevMan 5.3軟件進行分析。首先檢測各研究組間是否存在異質性,若I2<50%,P>0.05考慮不存在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若I2>50%且P<0.05認為存在異質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二分類變量采用比值比(OR)和95%CI表示,若P<0.05則認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結果
2.2.1 研究特征及質量:最終納入符合標準的相關文獻31篇,累計樣本量24 950例,腺瘤組8 645例,對照組16 305例(見表2)。
2.2.2 Meta分析的結果:H.pylori的感染與結腸腺瘤的發(fā)病存在顯著的相關性(OR=1.42,95%CI: 1.35~1.51,P<0.00001)(見圖1)。
2.2.3 發(fā)表偏倚:本Meta分析存在一定的發(fā)表偏倚,這些偏倚可能與干預措施、樣本數(shù)量、研究質量等因素有關。
表2 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Tab 2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y grade of included trials
續(xù)表2
圖1 幽門螺桿菌與結直腸腺瘤發(fā)病關系的Meta分析結果Fig 1 The Meta-analysis of colorectal adenomas and H.pylori infection
本例Meta分析總共納入文獻31篇[8-38],其中僅4篇[11,24,31,28]認為H.pylori的感染與結直腸腺瘤之間無顯著相關性,ABBASS等[24]、王菊梅等[11]的研究對于其試驗結果做出討論認為,病例選取均未對年齡、性別、生活環(huán)境等進行特殊處理,因此對統(tǒng)計結果有一定的影響,但未對H.pylori感染與腺瘤之間的關系做進一步探討。其余各研究均認為,H.pylori的感染與結直腸腺瘤的發(fā)病有一定關系,其中殷燕等[12-13,16-17,19]還同時證明了不同年齡、性別、居住環(huán)境中無差異,但FUJIMORI等[34]認為,女性相較于男性在感染H.pylori的情況下更易并發(fā)結直腸腺瘤。唐斌等[13,17,19,29]研究認為,H.pylori感染與結直腸腺瘤之間發(fā)病部位、最大直徑、蒂部情況、病變數(shù)目均無相關性,但NAM等[14,18]研究認為,多發(fā)性息肉的感染率大于單發(fā)息肉。阮玉鳳等[18,25-26]的研究均認為,H.pylori感染后的遠端結腸腺瘤的發(fā)病率大于近端結腸的發(fā)病率,而NAM等[14]認為,H.pylori感染對于結腸腺瘤有影響對于直腸腺瘤無意義。
本文Meta分析的結果認為,H.pylori的感染會增加結直腸腺瘤的發(fā)病率,考慮與以下因素有關:首先H.pylori感染可以產生白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上皮生長刺激因子等炎癥因子,刺激G細胞的增生,從而使血清胃泌素分泌增多,所導致的高胃泌素血癥刺激腸黏膜細胞過度生長,上調環(huán)氧合酶-2表達增加PGE2合成,增加血管的生成,減少正常細胞的凋亡,刺激細胞的增殖與突變等作用;還有H.pylori直接的細胞毒性作用,高毒力菌株的H.pylori可以表達CagA、Ure、Vac等毒素,是對腸黏膜長期的慢性損傷,加重腸道黏膜的炎癥及機體的免疫應答從而產生進一步損傷;也有研究認為,H.pylori的存在會破壞腸道本身的腸道菌群,腸道菌群失調使腸道損傷進一步加重,腸黏膜生長修復紊亂從而影響腸道黏膜以及血管的正常生長。
以上均為H.pylori可以導致結直腸黏膜脫離正常生長周期軌道的病理基礎,但針對該項研究的病理試驗極少,需要更進一步的組織學依據(jù)探討H.pylori感染導致結直腸腺瘤的原因。且H.pylori感染對于不同部位的結直腸腺瘤是否有不同的影響,仍無明確定論,需更多的研究進一步證明其對不同部位結直腸腺瘤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