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家信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哺育了代代中華兒女,滋養(yǎng)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作為我國第二大河,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經(jīng)九省區(qū),流域面積達75萬余平方公里。她因穿行黃土高原,含沙量大、水色渾黃,流入華北平原后,水流變緩、泥沙淤積,兩岸筑有防水大堤,成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歷史上,黃河經(jīng)常泛濫成災,曾改道26 次,給兩岸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明朝時期對于黃河的治理十分重視,治河總督劉天和總結(jié)了一系列科學有效的治黃理論,將自己在治河中的經(jīng)驗教訓寫成《問水集》一書,并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 年)刻制成河防專題地圖——《黃河圖說》。這幅《黃河圖說》現(xiàn)存西安碑林博物館,被世人稱為中國地圖史上最杰出的黃河治理專題地圖,堪稱“治黃專圖之最”。
《黃河圖說》圖文并茂,長122厘米,寬95 厘米,定向為上北下南。該圖范圍北至山東德州,南臨淮河,西起陜西潼關(guān),東到泰山。圖上繪出了明朝中期黃河、運河流向的大致走勢,突出表示了嘉靖十四年初黃河入??冢L出了海的狀況,并在多處注明了堤壩的建筑年代、長度和河道通淤情況。
該圖制作方法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繪圖方法,以雙線擴大繪出黃河及重要支流,防洪大堤用3毫米粗線突出表示,文字注出決口處,山脈及寺廟以寫景形象繪法表示。居民地在相應位置注出名稱,外加方框線,府城用雙方框線,中間注名稱,四邊繪城門樓,開封府雙框線外加防洪堤。圖中府、州、縣分別用不同等級的符號表示,地名多達百余處。該圖精雕細鏤、線條流暢,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藝術(shù)性。
《黃河圖說》上方兩角和左下角,分別刻有3段文字,約3700字。其中,右上角刻文主要說明了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至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黃河5次決口入運河及共用夫役83萬多人治理黃河的史實;左上角刻文主要記述“古今治河要略”;左下角刻文記述了劉天和的“ 治河意見” 。全部刻文在周偉州1975年所著《明〈黃河圖說〉碑試解》中有詳細記載。
《黃河圖說》(明·嘉靖)
時至今日,《黃河圖說》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它保存了明代中葉黃河、運河流向的真實情況,特別是存留了嘉靖十四年初黃河分三道,一支出渦河口、一支出宿 遷小河口、一支出徐州小浮橋,匯于淮河出海的情況;它還記錄了明初治理黃河、運河的若干史實,補充和校正了文獻關(guān)于黃河歷史的記載。圖中明確記錄了黃河在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決口徐州等處,糾正了《明史》《續(xù)文獻通考》等書的錯誤記載。又如根據(jù)《明世宗實錄》的記載,嘉靖十三年劉天和上奏朝廷,準備在銅瓦廂等3處筑添月堤,而從《黃河圖說》中可知,劉天和在嘉靖十四年就已新筑銅瓦廂月堤一道,可補史籍之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