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周易·渙卦》“風行水上”與李白詩風“宗法自然”

2018-10-09 02:12:36康懷遠
重慶三峽學院學報 2018年5期
關鍵詞:宗法系辭周易

康懷遠

?

《周易·渙卦》“風行水上”與李白詩風“宗法自然”

康懷遠

(重慶三峽學院,重慶 404020)

“渙”卦包孕著文章之美(文學之美)的深意,“風行水上”,自然成文(紋),與“渙”之“文貌”相得益彰。李白“宗法自然”的詩風,與《周易》“渙”卦“風行水上”的象義易理有著密不可分的承繼關系。當筆者把李白與《周易》對讀的時候,發(fā)現(xiàn)往日的研讀和研讀所形成的觀點和結論很有必要深化。李白“宗法自然”,其元始命脈在《周易》。

《周易》;李白;渙卦;風行水上;宗法自然

一、《周易》“渙”卦“風行水上”意釋

“渙”卦包孕著文章之美(文學之美)的深意;“風行水上”,自然成文(紋),與“渙”之“文貌”相得益彰;“渙”卦卦象“風行水上”受到歷代文學家、文論家和經學家的高度青睞;渙卦是《周易》第五十九卦,其辭曰:“渙,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闭f是“占得此卦,辦事亨通順達,君王來到宗廟祭祀,(因為美德感召神靈保住了廟祭),(所以)有利于跋涉穿越巨川大河,(自己也)守持了正固”。

“渙”何以“亨”?《周易·序卦傳》曰:“說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渙?!疁o’者,離也?!卑簇孕颍皽o”卦在“兌”卦之后,“兌”通“說”和“悅”,故《序卦傳》曰:“(巽)入而后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边B起來的大意講的是,“兌”卦前的巽卦即風象,風進入棲身之地人就清爽,心情喜悅,這就是兌卦;但喜悅之情過后就會渙散放松,渙就是渙散、離散、放松。憑經驗,喜悅的性情意味著心想事成,人有喜事精神爽,也就是亨通順利。這是對“渙”的一般解釋,似乎已經包含有心理美的成分,此處不論。

但有意思的是,“渙”還有另一種解釋。清人朱駿聲在《六十四卦經解》中說:“渙,流散也,又文貌,風行水上,而文成焉?!短吩弧帞科滟|,陽散其文’,《京傳》曰‘水上見風,渙然而合’,此‘渙’字之義也。”[1]所謂“風行水上”見于“渙”卦《象》曰:“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于帝,立廟?!?/p>

以上《周易》涉及美字句的四條資料,劉綱紀先生認為,“講到《周易》對于美的概念,一般會到《周易》中去尋找那些有‘美’這個字出現(xiàn),直接提到了‘美’的地方。實際上,在沒有‘美’這個字出現(xiàn)的許多地方,同樣是與美相關的,而且常常更為重要”[2]16。多年來學界從不同方面,就《周易》的對稱美、陰陽美、圓轉美、變化美等,進行了很有價值的研究,成績斐然。而劉綱紀先生則從《周易》的生命哲學入手,通過與西方美學的比較,重點探討其生命美學,包括“元、亨、利、貞”“大和”(太和)“神”“文”“象”“數”“剛健”“篤實”“輝光”“日新”等所內含的美學思想。在他看來,一部《周易》,“原本是一部占筮的書,這恰好使它包含了能與藝術相通的重要內容”,“傳的主導思想屬于儒家,而儒家歷來對與審美和文藝相關的‘文’的問題十分重視”,它“大量吸收了道家思想,在儒家所講的‘人道’之外,十分重視道家講得最多的‘天道’‘天地’問題,而道家講‘天道’‘天地’又經常是與美的問題連為一體的”,它“提出并具體論述了和美與文藝問題有重大關系的‘象’的理論”[2]4-7。他認為上述四個方面是對中國美學產生了巨大影響的原因。

就文字學上考釋,“渙”《歸藏》作“奐”,《禮·檀弓》有“美哉奐焉”,《釋文》解曰:“奐本亦作煥”?!盁ā奔垂獠拭利悾G艷奪目的意思。而揚雄《太玄》擬“渙”為“文”,《淮南子·說山訓》擬“渙”似“玉潤澤而有光(筆者注:喻指文彩)”,《后漢書·延篤傳》稱“渙煳其溢目”,其注云“渙煳,文章貌”[4]。合而言之,足見“渙”卦包孕著文章之美(文學之美)的深意。倘若聯(lián)系象辭“風行水上”的釋義,我們完全可以認為那是遠古先祖對文學(包括詩歌)創(chuàng)作追求自然之美的殷切期許和內心訴求,因為它把自然成文的天地大美預示給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的大師們,讓他們去禮拜天文、地理、人事的會通之樂,去體悟人與自然交流融合的絕妙歡趣,去抒寫“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心靈歌唱。

蘇洵高度禮贊“風行水上,渙,此亦天下之至文也”,風水“無營而文生者”,那是自然界的奇觀,如同玉的溫潤自美,而“刻鏤組繡”之類,是“不可與論乎自然”的(《仲兄字文甫說》)。及至蘇軾,以“文理自然,恣態(tài)橫生”為創(chuàng)作圭臬,把“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的靈感體驗發(fā)揮到“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說》)的最高生命境界。父子倆憑借對《周易》的深刻領悟旨在說明,文學的生命如水如風,是“無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遇)”的天然呼應,傳世之文之所以“形態(tài)千變,不求文而文生焉”(林希元語),蓋因“文出于無心,方為至文”(文登甫語)而已,正所謂“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論詩三十首》其四)。難怪劉熙載贊曰:“蘇老泉云:‘風行水上,渙,此天下之至文也?!嘀^大蘇文一瀉千里,小蘇文一波三折,亦本此意?!盵5]29

后于蘇洵蘇軾,力主“文章之于人”“皆天理之自然,而情性之道也”[6]231的宋代張耒;敞言“古之作者,無意于文也,理至而文則隨之。如印印泥,如風行水上,縱橫錯綜”[6]243的南宋汪藻;極贊“水之性本平,彼遇風而紋,遇壑而奔,浙江之濤,蜀川之險,皆非有意于奇變,所謂湛然而平者固自若也”[6]332的南宋樓鑰;明喻“文以意為主,辭以達意而已……譬之水之不動則平,及其石激淵洄,紛然而龍翔,宛然而鳳蹙,千變萬化,不可殫窮,此天下之至文也”[6]443的金代趙秉文;暢說“水之文為風行波,鱗鱗洶涌,浪浪不相似”[6]557的元代劉將孫;堅持“且古之為文,非有心于文也,若風之于水,適相遭而文生也”[6]572的元末朱夏,無一不是接受易理“風行水上”而發(fā)表至言高論。

至于李贄所謂“風行水上之文,決不在于一字一句之奇”(《雜說》);王世貞所謂“風行水上,渙為文章(筆者注:評歸有光文章)”(《歸太仆贊》);顧炎武所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簡,則失之矣”(《日知錄》);劉熙載所謂“尤縹渺奇變乃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也”(筆者注:贊《莊子》文章)”[5]9,龔自珍所謂“外境迭至,如風吹水,萬態(tài)皆有,皆成文章”(《與江居士箋》)等,都在一脈相承的基礎上對“風行水上,自然成文”的自然法則進行對接和釋解,理性總結了文學創(chuàng)作所應遵循的普遍規(guī)律和成功經驗,是文學理論寶庫中的珍貴財富。

二、李白“宗法自然”恰與《周易》“渙”卦“風行水上”的承繼關系

上溯到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宗法自然”的詩風,恰與《周易》“渙”卦“風行水上”的象義易理有著密不可分的承繼關系,標幟“自然”二字的評價是對李白詩風的準確把握。關于李白“宗法自然”的評論見于宋代李綱《讀四家詩選序》:“太白詩豪邁清逸,飄然有凌云之志:皆詩杰也。其先后固自有次第,誦其詩者,可以想見其為人,乃知心聲之發(fā),言志詠情,得于自然,不可以勉強到也”;宋魏慶之《詩人玉屑》:“作詩者,陶冶萬物,體會光景,必貴乎自得。……乃在天稟自然,有不能易也”;元陳繹曾《詩譜》:“謝靈運以險為主,以自然為宗。李、杜深處多取此”;明王世貞《藝苑巵言》:“五言《選》體及七言歌行,太白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以俊逸高暢為貴?!?/p>

其實不特上述四家慧眼識得李白宗法自然的詩風,遍檢歷代評李者,雖未標幟“自然”二字,但深得李白詩中處處洋溢著的自然風情?!坝[君荊山作,江鮑堪動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逸興橫素襟,無時不招尋?!边@幾句詩出自太白詩集《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的五言長詩,其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詩人用以贊美太守韋良宰詩歌的激賞之辭,但被后世看作李白的夫子自道,不可不謂眼識泰山:“荊公云:時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此李白所得也”(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太白詩“‘秋(筆者注:秋字誤,當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詩雜仙心’”(余成教《石園詩話》);李白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論詩者謂只一‘出’字,便是去雕飾也”(《余冬序錄》)。

在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的今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被顛覆,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科學技術競爭的核心越來越體現(xiàn)為智慧的競爭。隨著互聯(lián)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網絡學習平臺等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智慧”的理念正逐步滲透至教育領域。本研究對智慧校園、智慧教室、智慧課堂、智慧教育等概念進行了理論探討和實踐研究,認為作為數字學習環(huán)境高端形態(tài)的智慧課堂環(huán)境,能夠為學習者提供更具智能的支持與服務,實現(xiàn)學習效果的最大化。

杜甫尚有詩曰:“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保ā洞喝諔浝畎住罚帮h然”言其思路開闊發(fā)散,不受約束,無常規(guī)之俗套;“清新”言其詩風爽朗新穎,稟賦自然,得天地之正氣。清水芙蓉,亭亭玉立,自然清新,賞心悅目,無雕琢之俗氣,有自家之本色,從李白詩中拈出,畫龍點睛般地凸顯了詩人“宗法自然”的詩美。

再如,《滄浪詩話》《迂齋詩話》《海錄碎事》《說唐詩》《居易錄》《文獻通考》《李詩通》諸作者用“仙才”“天仙”“天才”“飛仙”等詞狀摩李白“語帶煙霞,肺腑綿繡”(釋德洪《跋蘇養(yǎng)直詩》)的詩風,與“詩仙”稱謂相符合。仙字,一人一山會意而成,道家成仙的逍遙自由、依戀自然的人生追求蘊含其中。誠如《李詩緯》引丁龍友語曰:“李白樂府……氣概揮斥,迥飚掣電,且令人縹緲天際,此殆天授,非人力也”;陳繹曾《詩譜》所云:“造出奇怪,警動心目,忽然撇出,妙入無聲,其詩家之仙者乎!”

還有“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劉棗強碑文》),“天與俱高,青且無際”(計有功《唐詩紀事》),“務去陳言,多出新意”(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卒然成”“開門見山”(嚴羽《滄浪詩話》),“無首無尾,不主故常”(黃庭堅《黃山谷文集》),“春草秋波,無不可愛”(《文獻通考》),“詩中龍也,矯矯焉不受約束”(《藝圃折中》),“千變萬化,如珠之走盤”(《懷麓堂詩話》),“色相俱空,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王阮亭《分甘余話》)等諸多比喻性和象征性的言說,也當為“超然天成”的同義語,讀者自會玩味其中的自然意趣。

特別應當注意的是不少先賢論者,用一“神”字力贊李白之詩:

1.五七言絕,太白神矣,七言歌行圣矣,五言次之。(明王世貞《藝苑卮言》)

2.莊周、李白,神于文者也,非工于文者所及也。文非至工,則不可為神,然神非工之所可至也。(楊慎《楊升庵外集》)

3.文至莊,詩至太白,草書至懷素,皆兵法所謂奇也。正有法可循,奇則非神解不能及。(顧璘《息園存稿》)

4.詩之極至有一,曰入神,詩而入神,至矣盡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蓋寡也。(《滄浪詩話》)

5.詩以神行,使人得其意于言之外,若遠若近,若無若有,若云之于天,月之于水,心得而會之,口不得而言之,斯詩之神者也。而五七言絕,尤貴以此道行之。甘之擅其妙者,在唐有太白一人,蓋非摩詰、龍標之所及。(屈紹隆《粵游雜詠序》)

6.杜之律,李之絕,皆天授神詣。(胡應麟《詩藪》)

7.李太白宗《風》《騷》及建安七子,其格極高,其變化若神龍之不可羈。(宋濂《答章秀才論詩書》)

詩能入神,乃為妙筆;以神評詩,深味詩美;“神龍”更妙不可言。顯然,所說的“神”絕不是超自然的上帝、神靈、人格神,而是神妙、新奇的意思,是對李白詩歌參悟天地宇宙、誠悅自然的合規(guī)律性的贊美。

《周易》亦多言“神”,可分為四種情況,分類排序如下:

第一,系指保留著鬼神觀念,但又沒有超越陰陽變化之上,也不承認人格神的存在:1.“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乾·文言》);2.“《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系辭上》);3.“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系辭上》)。

第二,系指神妙而合乎規(guī)律的自然造化之道:4.“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觀卦》彖曰)。

第三,系指自然現(xiàn)象的運動及變化規(guī)律:5.“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系辭下》)。

第四,系指對易、易道和易理的贊美:6.“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系辭上》);7.“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系辭上》);8.“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系辭上》);9.“《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系辭上》);10.“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系辭上》);11.“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系辭上》);12.“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于此哉”(《系辭上》);13.“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系辭上》);14.“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系辭上》);15.“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系辭上》);16.“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系辭上》);17.“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系辭下》);18.“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系辭下》);19.“窮神知化,德之盛也”(《系辭下》);20.“精義入神,以致用也”(《系辭下》);21.“知幾其神乎”(《系辭下》);22.“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說卦》)。

上列22條,其中17條是贊美易、易道和易理。這樣的贊美具有重要的美學價值,從此以后,“中國歷代美學常常用《周易》的‘神’的觀念盛贊杰出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在論述藝術創(chuàng)造規(guī)律時又常常用‘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的話加以說明,藝術上最成功的作品也被推為‘神品’”,所以說“《周易》的‘神’的觀念深深地滲透在后世歷代美學中,完全轉變?yōu)橐粋€美學范疇”[2]176。歷代先賢論者以“神”力贊李白的詩歌,體現(xiàn)出深刻把握李白詩品和人品精確通透的美學判斷,具有極高學術性。

三、李白“宗法自然”的易學意蘊

李白其人,自視甚高,自稱是“三十六帝之外臣”(《金陵與諸賢送權十一昭夷序》),友人說“天外常求太白老,金陵捉得酒仙人”(崔成甫《贈李十二白》)。他與天地的關系簡直是“物我為一”,“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一語,道破詩人“天生我才”“宗法自然”的天機。李白尊天貴道,在“觀變窮太易,探元化群生”(《古風》其十三)的天人對話中溝通大我與小我,心靈的默契自許,他人莫比?!疤住北局赣钪嬲Q生前的元始混沌狀態(tài),李白要把他的思維觸角伸展到常人不可企及的“太易”,“探古窮至妙”(《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吨芤住分v“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系辭上》),這種宇宙生成模式的“太極”探索,體現(xiàn)了遠古先圣最富智慧的天道自然觀,對后世影響極大?!吧^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辭上》),乾天地坤,生生不息,剛柔交錯,有序發(fā)展,源自心靈詠唱的詩歌無疑成為了禮贊元生命的空谷之音而響遏行云。“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的李白,“周覽四海名山大川,一泉之勞,一山之阻,神林鬼冢,魑魅之穴,猿狖所家,魚龍所宮,往往游焉。故其為詩,疏宕有奇氣”(孫覿《送刪定侄歸南安序》)。“疏宕”之為人,放達不羈,不拘小節(jié);“疏宕”之為文,流暢奔放,恬淡雋永,那么,“奇氣”就是非同尋常的“宗法自然”之氣了。蘇轍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寫道:“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致。孟子曰:‘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zhí)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此論可以作為李白“為詩,疏宕有奇氣”的最好注腳。

關于李白的詩風,有說“豪放”,有說“飄逸”,有說“浪漫”,有說“崇高”,有說“陽剛”,有說“柔美”,也有幾者兼說的,而就“自然”著眼,我認為正得挈領。有鑒于此,筆者曾在25年前撰文《李白自然詩風探勝》,概括闡述了李白“用典自然,把儒家的進取精神典型化;他抒意自然,把道家逍遙精神個性化;他寫境自然,把佛家空寂精神形象化;他造語自然,把樂府民歌精神具體化。他的自然詩風是由深秀、明麗、清真、圓轉、樸美、新奇等六大美學特點結構而成,并以豪語、快語、醉語、仙語、口語出之”[7-8]。之后在長期的研讀過程中,又在《李白詩歌的高度》《李白詩歌的征服精神》《李白哲學人生的詩意表達》《“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親和自然的人生哲學意趣》《李白的性格特征和詩學風格》等多篇論文中從不同角度各有側重地探討過李白的自然詩風。但是,當筆者把李白與《周易》對讀的時候,發(fā)現(xiàn)往日的研讀和研讀所形成的觀點和結論很有必要深化,包括李白的詩風。

《周易》“渙”卦彖辭對卦象“風行水上”的揭示,明顯燭照了李白,他的“宗法自然”的詩風,被歷代詩論家看重并能入“神”而論,真是“心有靈犀”,為我們破解詩人詩風之謎提供了理論支持。簡而言之,李白“宗法自然”的詩風正可以用“風行水上”來形容。

并且,如果再行發(fā)掘,中國文化的宗法自然,其元始命脈在《周易》。“宗法自然”,與《周易》“易以道陰陽”的宇宙結構圖式相切相合。乾道為陽,為剛,為崇高,為雄大;坤道為陰,為柔,為溪谷,為和順。乾坤相配,陰陽協(xié)調,是中國哲學的高端境界追求,也是中國詩學的理想境界追求。李白的詩歌豪放、飄逸、浪漫、崇高、陽剛、柔美兼而有之?!皠側嵊畜w”,從易道領悟李白,李白自然為宗的詩風,是以《周易》陰陽觀為內核,熔鑄了《詩經》的風雅比興、縱橫家的凌厲捭闔、屈原式的奇思浪漫、古詩十九首的抒情言志和魏晉的建安風骨而形成的。

由詩風而及方法,也與“宗法自然”有關。如謂“李太白詩,非無法度,乃從容于法度之中,蓋圣于詩者也”(黎靖德《朱子語類》)“七言古詩,要鋪敘,要開合,要風度,要迢遞險怪,雄峻鏗鏘,忌庸俗軟腐,須是波瀾開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復起。又如兵家之陣,方以為正,又復為奇,方以為奇,忽復是正,奇正出入變化,不可紀極。備此法者,惟李、杜也”(范德機《詩評》)。

詩歌創(chuàng)作的“無法之法”,是一種天地大法,講究的是“雖千變萬化,如珠之走盤,自不越乎法度之外矣”(《懷麓堂詩話》評李白《遠別離》、杜甫《桃竹杖),如同易理的“至大無外,至小無內”一樣,是高境界的藝術造詣,駕輕就熟,于變化中求不變,又于不變中求變化,寓有于無,有無相間,大而美,小而精,統(tǒng)統(tǒng)隨其自然,拒絕人為造作?!吨芤住ご笥胸缘谑摹罚骸霸?。”甲骨文中“有”是無中生有的意思。卦象為內乾外離,內純陽而外光明,所以亨通。象征大有之“大”,唯道是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六十九章》);人與道、天、地融合為一,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體,“騰身轉覺三山近,舉足回看萬嶺低”(《別山僧》),這是其一。其二象征大有之“有”,出有入無,即“見知之道,唯虛無有”(黃帝《道法》),“有無相生”(《老子·第四十六章)。以道觀物,物物都從虛無中生發(fā)而體現(xiàn)為存在的有“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老子·七十八章》)。這個真正意義上的“大有”之法,也是自然而為,當與詩歌創(chuàng)作中既遵守法則又不受法則制約相近,李白詩歌的無法之法最為當之而無愧。無法之法,才能入“神”,“變”而“神”,是《周易》的大法、大智慧。《系辭下》講:“《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边@是《周易》“神變”的核心論題。大畫家石濤在《畫語錄》中就易道與畫和禪宗的關系講得較為透徹:“規(guī)矩者,方圓之極則也;天地者,規(guī)矩之運行也。世知有規(guī)矩,而不知夫乾旋坤轉之義,此天地之縛人于法,人之役法于蒙,雖攘先天后天之法,終不得其理之所存。所以有是法不能了者,反為法障之也”(《了法章第二》);他進而認為“‘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變化章第三》)?!爸寥恕?,語出《莊子·逍遙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睙o小我而胸懷大我即宇宙自然的人即為至人,李白似可當之。

又如“奇正”之法,借用的是《孫子兵法》的術語,與剛柔、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共同構成相互對立又相互轉化的軍事斗爭范疇。“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孫子兵法·勢篇》)。意思講作戰(zhàn)既用正兵,又用奇兵,正兵正面對陣交戰(zhàn),奇兵出奇制勝。善于出奇制勝,戰(zhàn)法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就像天地陰陽,就像江海奔流,就像日月運行,就像四季更迭。這是《孫子兵法》將《周易》陰陽爻變所揭示宇宙自然變化之理用于作戰(zhàn)。

論者以奇正比喻李白的詩歌創(chuàng)作極富變化,值得研究和玩味。對此,前人似有觸及,只是沒有直接用“奇正”之語罷了,如“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讀之則神馳八極,測之則心懷四溟”(皮日休《劉棗強碑文》),“杳冥惝恍,縱橫變幻”(王世貞《藝苑卮言》),“張皇氣勢,陟頓始終”(高棅《唐詩品匯》),“馳騁筆力,自成一家”(王阮亭《七言詩歌行鈔》),“別出機杼,語羞雷同,亦稱奇特”(王士禛《居易錄》),“迂佚而好變”“跌宕自喜,不閑整栗”(毛先舒《詩辨坻》),“變化靈異”“逸宕縱橫,闔辟縱橫,變幻超忽,疾雷震電,凄風急雨”“出鬼入神,惝恍莫測”(胡應麟《詩藪》),“氣概揮斥,迥飚掣電,且令人縹緲天際”(應時《李詩緯》引丁龍友語),“天與俱高,青且無際,鹍觸巨海,瀾濤怒翻”(計有功《唐詩紀事》),“長篇短韻,驅駕氣勢,殆與南山秋氣并高可也”(高棅《唐詩品匯》),“如黃帝張樂于洞庭之野,無首無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槧人所可議擬”(黃庭堅《黃山谷文集》),“李謫仙,詩中龍也,矯矯焉不受約束”(鄭厚《藝圃折中》),“李太白宗《風》《騷》及建安七子,其格極高,其變化若神龍之不可羈”(宋濂《答章秀才論詩書》)等,連同范氏所謂“七言古詩,要鋪敘,要開合,要風度,要迢遞險怪,雄峻鏗鏘,忌庸俗軟腐,須是波瀾開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復起”,這些都是對李白奇正詩歌藝術手法形象化的注釋。

無論是無法之法,還是奇正之法,歸根結底都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變化之法,自然之法?!霸娔巳酥l(fā)之聲之一端耳”“故為詩者,舉天地間之一草一木,古今人之一言一事”“皆得會于胸中,而充然行之于筆下;因物賦形,遇題成韻,而各臻其境,各極其妙”(徐[增]而庵《說唐詩》)。言為心聲,心聲發(fā)于天地,貫通千古?!疤斓刂蟮略簧?,曰變,“《易》之為書”“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周易·系辭下》)。李白詩歌,變化如神、如龍、如仙,一言以蔽之曰“如易”,如自然,所以后人難以復制。

[1] 朱駿聲.六十四卦經解[M].北京:中華書局,1958:256.

[2] 劉綱紀.周易美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3] 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卷之十[M].胡守仁,姚品文,黃能憲,校點.北京:中華書局,2003:540.

[4] 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卷十六[M].北京:中華書局,1980:261.

[5] 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 陶秋英.宋金元文論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7] 康懷遠.李白讀《易》初證——易解李白芻議(之一)[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6(1):46-51.

[8] 康懷遠.李白自然之風探勝[J].天府新論,1993(2):60-65.

(責任編輯:李虎)

On “Like a Breeze Brushes the Water” inand Li Bai’s “Nature Appretiation” Writing Style

KANG Huaiyuan

The Huan Hexagram has a connotation of literature beauty. The words “Like a Breeze Brushes the Water”, which forms an article naturally (homophonic with water wave), match the water wave and the literature appearance. Meanwhile, there is an inheri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Li Bai’s “Nature Appretiation” and this hexagram. The author compares these two conceptions by re-reading these literature works. It is concluded that Li Bai’s natural writing style originated from.

; Li Bai; Huan hexagram; like a breeze brushes the water; nature appretiation

康懷遠(1946—),男,陜西岐山人,教授,中國李白研究會理事,主要研究唐代文學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

I222.7

A

1009-8135(2018)05-0099-08

猜你喜歡
宗法系辭周易
國學周周讀
《周易》古經“幽人”詁正
周敦頤《太極圖說》哲學思想研究
時代人物(2020年21期)2020-11-18 11:01:09
殷墟卜辭所見宗法釋例
東方考古(2020年0期)2020-11-06 05:34:20
論范仲淹的宗法思想與義莊的慈善信托機制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06
“人品訴諸”在《系辭》中的應用研究
宗法政治下嫡妻的地位和權利
甜甜的“蝴蝶繭”
學理之異與議禮之爭:嘉靖朝大禮議新論
求是學刊(2017年2期)2017-04-07 10:17:29
《周易》與《孫子兵法》
孫子研究(2016年4期)2016-10-20 02:38:49
阜城县| 温泉县| 苍山县| 宜良县| 成都市| 瓦房店市| 礼泉县| 巩义市| 乌恰县| 绥德县| 桦甸市| 汨罗市| 麻栗坡县| 梓潼县| 加查县| 堆龙德庆县| 濉溪县| 利川市| 汶上县| 乳山市| 抚州市| 德清县| 江都市| 壶关县| 托里县| 巧家县| 清远市| 太和县| 旅游| 吉首市| 东丰县| 阿克苏市| 松滋市| 巨鹿县| 沂南县| 元阳县| 收藏| 成安县| 银川市| 明星| 固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