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然
這簡直是完美的基礎模型。先是辛苦創(chuàng)業(yè),其次品質提升,隨后是數據積累,最后精準配送、用戶體驗大幅提升,商業(yè)效率提高。
最近一年,新零售的概念很火。生鮮商超、無人貨架、便利店等創(chuàng)業(yè)項目如雨后春筍,也是應風而起。與此同時,也衍生出了京東“無界零售”、騰訊“智慧零售”等翻版概念。
人工時代最好的新零售案例
在探討今天的話題前,先講個曾經看過的故事吧:
在20世紀30年代的臺灣,曾經有一位小哥,家窮讀不起書,15歲便出去給賣米的糧行當學徒,一年后自己單干。但當時的情形不容樂觀,在這個不大的縣城,有著近30家米店,小哥的店子開得最晚,規(guī)模最小,也沒有知名度。
小哥年輕嘛,能吃苦,于是乎起早摸黑,挨家挨戶地推銷賣米,但實際效果卻差強人意,吃力不討好。試問一下,一般人會去買這種小商小販,推銷上門賣的米嗎?
于是小哥改變策略,開始在米的質量上下功夫。那個時候由于技術等客觀因素,大米里面摻雜著很多小石頭、谷粒、碎片等等,雖然司空見慣,但并沒有商家愿意在這上面下功夫,小哥于是把米中的雜質剔除出去,最后大米的質量開始領先同行。于是一傳十,十傳百,小哥的生意迅速起飛。
然而小哥并沒有滿足于此,他發(fā)現有很多老年客戶,一個人背大袋大米非常費勁,于是小哥又推出送米上門服務,這項服務大受歡迎,畢竟誰也不愿意背著米袋走很長的路。
小哥并沒有像常見的那樣,僅僅把米送到門口,拍拍屁股,茶也不喝就走了。而是提供倒米進缸服務,如果米缸有陳米,將陳米先倒出來,再把新米放進去,然后陳米放在上層,這樣陳米就不至于放久變質。
敘述到這里,估計有很多人猜到小哥是誰了。沒錯,他就是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
講述這個故事,是為了引出下面最重要的一段:
小哥在送米過程中,除了打量米缸大小,還詢問這戶人家多少人吃飯、幾個大人、幾個小孩,每人飯量如何,并將此數據記錄下來、還預估該戶人家買米的大概時間。不等顧客上門,小哥就在合適的時候將相應的米,送到客戶手中。
最近在思考新零售的時候,這個故事,一直在我腦袋里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在我看來,這個案例是人工時代,最好的零售案例。
聯系當代新零售,這簡直是完美的基礎模型。先是辛苦創(chuàng)業(yè),其次品質提升,隨后是數據積累,接下來是用戶數據搜集,掌握“米缸”容量、調查消費特點、判斷消費需求,最后精準配送、用戶體驗大幅度提升,商業(yè)效率提高。
我們今天談論的新零售,也是如此的邏輯。
目前阿里電商、京東、小米電商、網易嚴選,都是在這個概念上的提升,只不過——時間維度,換成了AI、Big dma時代了;產品種類維度,變得眼花繚亂,數以萬計了,消費者開始選擇困難癥;用戶的行為搜集,變成了各種偷摸明搶(比如前些天支付寶上,芝麻信用的事)。
新零售的四個階段
Step1:“米”的質量提升
這些年,受益于國內制造業(yè)的進步,很多產品,做得還算可以,尤其在性價比方面,比如小米智能設備、網易嚴選、天貓超市、京東正品等等,總體來說滿足了王永慶的這個階段,“米”質量本身的提升。
Step2:掌握“米缸”大小
從第一波電商開始,國內已經擁有了十多年的網購數據積累,尤其以阿里最為出色,例如,昨天很多朋友在朋友圈曬的各種交易記錄,都有以下方面:
1.網購商品種類偏好、相關品種占比;
2.外賣情況、愛點的店;
3.親密付情況(包括給人充值);
4.出行情況,比如共享單車、網絡約車;
5.線下支付情況,愛光顧什么店,買什么東西;
6.種類細分的,如電影院、便利店、小商戶占比等;
7.部分社交J隋況,包括資金轉貝賬情況。
基本上支付寶的賬單例子,涵蓋了個人大部分的交易數據。在我看來,這個階段,就是王永慶掌握“米缸”大小的階段。
當然,我們也不難發(fā)現,排除上述第一和第七,新美大基本也擁有了這些數據。這也很好理解了為什么王興提出“競爭無邊界”的想法。無論是自己做第三方支付,還是入侵網約車,都是不得不做的行徑。這也是為什么阿里人如此投資餓了么、親自培養(yǎng)口碑的原因。因為美團掌握的交易數據,和阿里很類似,只不過阿里主要的方向在線上,而美團在線下。
所以,很可能美團是阿里未來不得不面對的巨大對手。假以時日,王興完全有可能取代京東,成為阿里巴巴的美團焦慮癥的“罪魁禍首”。
我們一方面驚嘆,這些互聯網公司的數據積累,進而為下一階段做準備。
當然,我們也可以看看,阿里在百貨(銀泰)、3C家電(蘇寧)、商戶(口碑、餓了么)、商超(高鑫等)、生鮮(盒馬)布局,看看數據沉淀積累方向。
在王永慶的故事里,王看似費力,幫人送貨,一直到倒進米缸,又不喝茶,不收其他附加費,除了掌握“米缸”大小,還有一個反饋結果:看自己的先前預測是否正確,送貨是否精準。
這些電商們,也是同樣類似的原理,阿里系的數據,是全方位的多渠道反饋,雖然不清楚他們內部數據之間是否打通,但完全可以把用戶(買米人)消費能力、消費特性,摸得一清二楚。在這些數字面前,你沒法騙人。
Step3:吃米人消費畫像
接下來,就是數據用戶畫像,很明顯,上面的分析,實際上已經完全掌握了王永慶時期“這戶人家”米的消費情況,米缸大小、人幾口、具體分布、食量大小,經過計算完全可以估算下次需求到來的時間,做到用戶的精準畫像。
其實,我們在掌握精準畫像時,也可以考慮一個問題:擴張什么樣的產品,才可以進行精準畫像?
比如在王永慶那個時代,除了米,還可以是柴油鹽醬醋茶,雖然考慮時代特點,比如這戶人家的用“柴、油”情況,可以估算;但鹽醬醋茶,這類產品,由于產品特性,決定了不太適合進行標準化預測。
現在問題來了,切入的商超、生鮮等,是否適合進行精準畫像呢?數據積累將會怎么用?僅僅高頻、剛需肯定不見得是合適的,必須考慮標準化的問題。
泡沫無處不在,這也是需要思考的地方。這是個嚴肅的問題,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本文就不做討論了。
Step 4:高效配送賣米
接下來就迎來王永慶的提升效率、優(yōu)化物流、精準配送階段,并促進用戶體驗大幅度提升。
雖然在王永慶的故事里,沒有描述存貨的安排,配送路線的優(yōu)化,但我想這些一定是存在的。比如王永慶推著小車,可以在同一時間安排給相近的用戶送米,也可以進行儲存米量的倉位調整,最優(yōu)化供應鏈模型,同時也可以進行精準營銷,方便自己回籠資金,同時也可以規(guī)模采購,具體看經營策略。
新零售巨頭們在掌握數據后,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同時,通過對用戶數據進行畫像后,通過大數據進行AI計算,可以輕而易舉地提升企業(yè)的運營情況。比如供應鏈需求預測、融資分析、產品制造、商品倉儲、精準營銷、配送物流、售后服務等。
現階段在商品倉儲、精準營銷、配送物流等方面,京東做得就很好;而在商戶融資分析判斷方面,則螞蟻金服做得非常不錯;而在供應鏈需求預測、產品制造方面,則是網易嚴選、小米做得非常出色。
現在想想,有沒有一點兒升級版的豐田JIT模式的感覺?而且還是Max版本的,因為品類品種加多了。
王永慶的故事,是個勵志的故事;在我眼里,那可能是手工時代,最好的“新零售”案例。
現在,我們把王永慶的當年的故事模型,一步步放松條件,逐漸升級,擴散應用到今天的環(huán)境下,相信對新零售,你會有新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