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萱
近年,孩子的飲食習(xí)慣和我的烹調(diào)方式漸漸有所改變。超市的魚幾乎已經(jīng)去頭、去刺;而雞肉也去皮、去骨只剩肉。吃者幸福但也阻礙孩子的某些功能,回老家度假幾次,孩子就不知為了“魚刺卡喉”的問題而上過幾次的急診。飲食的習(xí)慣差異,居然來自于食材的應(yīng)用,所以“貼心的料理”就是隨饕客的習(xí)慣而有所改變。
材料:去骨的雞腿肉2只、當(dāng)歸2片、紅棗少許、枸杞少許、老姜1大片、面線330 g、含鹽的臺灣米酒6大匙、水5碗、雞粉或冰糖少許、鹽酌量、香菜少許、棉線2條。
做法:1. 將雞腿肉洗凈并且用棉繩捆綁緊。
2. 接著把雞腿放入滾水汆燙,撈起沖冷開水瀝干備用。
3. 將當(dāng)歸、紅棗、老姜、鹽、雞粉以及米酒放入鍋中煮沸。
4. 放入雞腿約煮25 min,待雞腿肉熟后關(guān)火,等湯汁冷卻倒入保鮮盒,再放入冷藏2天。
5. 2天后取出,剪斷棉繩,將雞腿切成圓塊狀,備用。
6. 將浸泡雞腿的雞湯汁和水放入鍋中加熱,滾沸后加枸杞和鹽調(diào)味,立刻關(guān)火,這就是“當(dāng)歸雞湯”。
7. 另外準備湯鍋將面線燙熟后,撈至碗里。
8. 最后加上當(dāng)歸雞湯、雞塊和香菜就完成。
小叮嚀:1. 生面線不可放入雞湯一起煮,如此會讓雞湯混濁而不清爽,建議另外備鍋煮面線。
2. 泡過的雞腿肉吃的更入味,而當(dāng)歸味道可說是更加濃郁。
3. 冷凍后的雞湯上面浮白色脂肪,減重者可撈起去油。
“貢丸”有個有趣的故事。話說從前有位媳婦,因為她的公公喜好吃肉,可是老人家年紀大牙齒不好,在當(dāng)時并沒有絞肉機,因此那位媳婦兒想到用棒槌將豬肉打成肉末,再放入滾水煮成肉丸子?!按反颉钡姆绞?,在閩南話就是“貢”的音,因而取名為“貢丸”。
材料:(中形的貢丸約20顆)豬絞肉550 g、太白粉26 g、油蔥酥1湯匙。
調(diào)味料:糖3 g、鹽1小匙、白胡椒粉、米酒少許。
做法:1. 絞肉放入塑料袋,用肉錘將絞肉捶打成肉泥。
2. 再將油蔥酥用肉錘錘打成末備用。
3. 燒一鍋開水備用。同時把絞肉、太白粉、油蔥酥以及調(diào)味料混合攪拌均勻,裝入塑料袋中,拿肉團敲打桌面,讓豬肉油脂再次釋放出。
4. 用手掌握攪肉,讓肉丸由手指虎口自然冒出成形。
5. 成形的貢丸丟入滾燙的水中煮熟,撈起后過冷水靜置涼后,方可裝袋入冷凍庫保存。
小叮嚀:仿古人的方法做貢丸,當(dāng)然丸子的質(zhì)地就沒有那么細致,建議大家用果汁機打肉泥,就能做出真正的現(xiàn)代貢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