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維(廣西藝術(shù)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天琴的演奏技巧不同于其他的弦鳴樂器,有著自己特有的演奏符號標記,最常用的演奏符號如表1:
表1 譜例中常用的符號及名稱
天琴的演奏需要使用撥片彈奏,這是天琴與其他樂器演奏的最大的區(qū)別,也是其獨特的魅力所在。演奏時左手弧口夾住琴桿上下滑動,作用主要為按弦。另外,天琴的指法記號也不同于其他樂器,天琴不使用大拇指按弦,只用2—4 指,將一定為食指、二為中指,以此類推。
以上這些演奏技巧只是天琴在樂譜中經(jīng)常使用到的,除此以外,還有些演奏技巧在實際演奏中應用的較少,例如下滑音。
天琴的表演形式可分為三類。其一為“彈天”,即在表演時僅做彈奏;其二為“唱天”,即邊彈邊唱,具有伴奏的作用;其三為“跳天”,即彈、唱、跳三者兼具。隨著對天琴形制的不斷改良,并且不斷嘗試它新的演奏效果,天琴現(xiàn)在常常與民樂團共同進行演奏,從而更好的增強了作品中的壯族音樂色彩。
總的來說,天琴的演奏技巧在樂譜中以彈和挑構(gòu)成整首樂曲的基調(diào),此外根據(jù)樂曲情感的需要,再融合其它演奏技巧,從而使樂曲富有生動之美。而它表演形式的多樣性及創(chuàng)新性則從側(cè)面反映出人們?yōu)楹吻嗖A這一樂器的原因之一。
非物質(zhì)音樂文化保護是操作性很強的工作,兼具“政策性、理論性、學術(shù)性和民間性”,[1]2007年天琴以獨特的魅力成功申報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第一批非遺項目。2016年6月11日,為我國第十一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將梧州市及欽州市作為主場城市活動。在梧州市,活動于6月10日至12日在梧州市園博園及市政廣場小舞臺舉辦。其中天琴作為崇左市的參展項目,崇左園傳承人李紹偉對天琴樂器的本體展示及彈唱,可謂一大亮點。
在活動當天,筆者提前來到崇左園等待天琴傳承人李紹偉的到來,在期待中筆者見到了偏向原始形狀的天琴:樂器為單一紅色,拿起來亦非常輕巧。頂部為龍頭圖案,祥龍口含黃色珍珠。往下就是琴軸,共兩個,上下錯開反向排列。在祥龍圖案及調(diào)音琴把的中間處,系上中國結(jié)做點綴。琴桿修長,為方形,長度為1 米左右。琴軸的下方裝置琴弦,共兩根,垂直、平行的延伸到琴身的最底部。音筒為橫切的一個半葫蘆,葫蘆的后半部分較小,在葫蘆的外部有六個珍珠大的空心圓點環(huán)繞著中間一個圓點,葫蘆的前半部分體型更大,圓點的特征與后半部分相同,筆者認為,這些空心小圓點的設(shè)立,目的是為獲取更好地共鳴、和音色效果。葫蘆的平面為圓形,直徑面積為20 厘米,在琴面上有固定琴碼,筆者猜想,是以此用來固定琴弦用的。此外,彈撥天琴的工具類似為一個綠色三角形狀的小紙片。此外,天琴還自配伴奏工具,即腳鈴。腳鈴為金黃色,其中一個稍粗一點的環(huán),演奏的時候此環(huán)戴在大腳趾上,其他的為一連串的小環(huán)扣扣相連,上面還掛有三個鈴鐺,發(fā)出叮叮的聲音。
總體說來,天琴的外形結(jié)構(gòu)頗具特色,美觀又不失輕巧,并且有多種彈唱風格。
李紹偉作為天琴音樂世家的傳承人,不僅能嫻熟的彈唱天琴,且對每首彈唱曲的內(nèi)涵有著獨到的見解。[2]
在訪談過程中,李紹偉為筆者彈奏了一首天琴曲,但并未說明彈奏曲目名稱。只見李紹偉右手按弦,左手用類似綠色的小紙片工具撥動琴弦,此曲為我們彈奏了兩遍,第一遍音高偏低,因此,在第一遍完畢之后,李紹偉重新調(diào)節(jié)了調(diào)音琴把,再次演奏一遍,其感覺明顯更為明亮、清脆不少,可見,在演奏天琴之前,需要特別注意調(diào)好音高。雖未說明曲目名稱,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首演奏情愛的樂曲,在訪談中,李紹偉提到:“并不是所有的天琴彈奏都要鈴鐺,像情歌的話就是不需要鈴鐺的?!?這里所指的鈴鐺即腳鈴。[3]接著,李紹偉為我們彈唱《跑馬騎》,這是一首描寫馬兒奔馳的樂曲,在開始出,只見大腳趾上戴上腳鈴,鈴鐺輕輕搖動,筆者猜想這應該是一段引子,接著馬兒開始奔馳,鈴鐺上下有節(jié)奏的打擊地面,旋律速度較快,演唱情緒高亢,生動的描繪出了馬兒在草原上飛速馳奔的狀態(tài)。最后李紹偉為我們彈唱了一首《放雁》,與《跑馬騎》的奔放、熱情相比,此樂曲柔和、細膩。要描繪的是大雁輕輕飛過的畫面,因此,腳鈴從一開始就是輕輕搖動,不曾離開地面,只有在結(jié)束時腳鈴才離開地面,打擊了幾下。筆者認為,這應該是說明大雁已經(jīng)飛走了的提示。
由此可見,天琴的彈奏及彈唱,有著約定成熟的規(guī)定,不同的風格、類型的曲目在彈奏及彈唱上非常講究。而通過非遺的形式,能使天琴音樂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從而讓天琴的藝術(shù)魅力永葆光鮮亮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