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在教學(xué)記敘文寫作時,我們經(jīng)常批評學(xué)生:事件敘述過于平淡,人物形象塑造不夠豐滿,抒情議論不夠自然,使得文章顯得干癟、單薄、膚淺。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常見的做法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而不能從整體上去增強記敘文的藝術(shù)魅力。什么才是從整體上著眼呢?我覺得行文跳躍藝術(shù)可以算一種。在這里給大家介紹三種跳躍藝術(shù)。
一、正側(cè)轉(zhuǎn)換跳躍
在具體的敘述過程中,要掌握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的方法。正面描寫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狀態(tài)直接具體地描繪出來。側(cè)面描寫,又叫間接描寫,是從側(cè)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作者通過刻畫人物或環(huán)境的描繪來表現(xiàn)所要描寫的對象,以使其鮮明突出,即間接地對描寫對象進行刻畫描繪。
正面描寫的作用在正面塑造人或事物的形象,將人或事物的形象更加細致、真切地展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從而讓讀者一目了然地了解人或事物。而側(cè)面描寫則可以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通過側(cè)面的渲染、烘托,可以使人或事物形象更加真實,更加豐滿,讓讀者對人或事物的認識更加準確、深刻。所以好的記敘文應(yīng)該是注意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的。而在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之間不停地轉(zhuǎn)換,既有利于人或事物形象的塑造,又使行文富有變化。我們來看一篇學(xué)生作文:
底氣
魯鎮(zhèn)上最出名的小吃叫鞋底餅。于是一整條仿古旅游街上隨處可見的便是這樣的招牌——吃了某記鞋底餅,有底氣!
走到一家餅店停下來,里頭的大師傅正忙得熱火朝天。只見小師傅正從壓面機里取出壓好的面餅,大師傅一手接面餅,一手持搟面杖,一搟便是一張餅。前頭的烤箱也打開了,一托盤的餅,金黃金黃,香氣四溢,在這陰沉沉的天里,讓人心情也明朗了起來,咬一口,果然香香脆脆。
邊上湊過來一個老鄉(xiāng):“吃餅?zāi)模」媚?。這餅最正宗的是老李家!”
“去去去,別打擾我的生意?!贝髱煾狄彩钱?dāng)?shù)厝?,跟來者開起了玩笑。
“老李家在哪里?”我很是好奇。
“他陰天不做餅?!贝髱煾嫡Z氣很是不屑,又不情愿地指點我,“弄子進去第二家?!?/p>
既然不做餅,我也失了興趣,只是在回去時心里想著這李師傅好生傲慢。
一次機緣巧合,我又去了魯鎮(zhèn)。趁著時間有余,便進了弄堂,想尋尋那傲慢的做餅人。
遠遠地就看見那第二戶門口排著的小隊,走近些,只見一張小匾上寫著:陰天不做餅,雨天不做餅,天黑不做餅,天冷不做餅。
看著還在繼續(xù)變長的隊伍,我心想:難怪如此傲慢,原來是有幾分底氣。
從窗口望進去,李師傅正在揉面,就他一個人。他站直著身子,手肘撐得繃直,左腳踮起,仿佛把全身的力量都壓到了右手上,右手快速揉捏的同時,左手飛速旋轉(zhuǎn)著面團,只在眼中留下了一道殘影。
“手發(fā)的面才有筋道做出千層,才是名副其實的千層鞋底千層的餅?!币晃焕洗鬆斚蛴慰万湴恋亟庹f。
李師傅坐了下來,左手持面餅,右手搟面,右手搟一次,左手便折疊一次,搟一次折一次……李師傅那雙骨節(jié)突出的手竟在此刻顯得異常靈巧。只是拇指略微一翻,餅就又多了一層。
“這搟面搟千次的,最后一張餅看似薄,咬下去便知是千層。”“看見那桶沒,那才是真正的烤爐,把餅心貼上去,烤出來的才是香脆酥,還有木頭的香?!?/p>
李師傅正把餅胚一個一個貼在內(nèi)壁上,桶是木桶,大約直徑一米、高一米。
“陰雨天濕氣重,烤出的餅不夠脆;天黑了……”老大爺?shù)穆曇粼诙吥:挥醒矍袄顜煾祻澭N餅的身影逐漸高大,那白色的圍兜,那樸素的大桶,那雙骨節(jié)分明的手。
透過這層層的光影,我仿佛看到了更多的人:手工剪紙的老太,認真刺繡的繡娘,搖櫓的船工……這一刻,我終于明白李師傅那“傲慢”的底氣,那是對傳統(tǒng)手藝與信譽的堅守。
這篇文章就非常好地發(fā)揮了正側(cè)描寫結(jié)合的作用。文章的開頭先用了一家餅店做鋪墊,設(shè)計懸念,激發(fā)興趣;接著又用我“失了興趣”“心里想著這李師傅好生傲慢”,欲揚先抑,營造波瀾;再用“門口排著的小隊”“還在繼續(xù)變長的隊伍”側(cè)面烘托,再做渲染。最精彩的是第11至16段,作者匠心獨運,一段正面描寫李師傅做餅,一段側(cè)面寫老大爺?shù)慕庹f,老大爺?shù)脑捯环矫娴莱隽死顜煾底鲲灥姆N種妙處,從而豐滿李師傅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使得文章不停地跳入跳出,行文搖曳多姿。
二、虛實結(jié)合跳躍
學(xué)生習(xí)作經(jīng)常性的問題在于只有實寫,從頭讀到尾,文章硬邦邦的像石頭。其實如果能夠巧妙地利用虛寫,不僅可以起到升華文章主旨的作用,也可以使文章豐潤有味,使抒情議論更為巧妙自然。
在作文中這樣的虛寫可以有聯(lián)想、想象、夢境、幻想等,從眼前的描述蕩開一筆,轉(zhuǎn)而寫與之相關(guān)、相似、相反的內(nèi)容,從而豐富文章內(nèi)容。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在同學(xué)們學(xué)過的很多詩歌中有所運用,如張九齡《望月懷遠》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是聯(lián)想,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是想象,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分小跋囝櫉o言,惟有淚千行”是夢境,柳永《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是幻想。
那么在記敘文中如何運用這種虛實結(jié)合的描寫手法呢?上文最后一段“我仿佛看到了更多的人:手工剪紙的老太,認真刺繡的繡娘,搖櫓的船工……”就是非常好的虛寫,通過聯(lián)想起更多類似的人,而將文章的主人公泛化、文章的主旨深化,不再局限于李師傅一個人,而是上升到一類人,不僅是贊揚李師傅的底氣,更是贊美對傳統(tǒng)手藝與信譽的堅守精神。除了在文章結(jié)尾可以通過虛實結(jié)合的方法來深化主旨外,在記敘的過程中,學(xué)生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豐富文章的同時,使行文具有跳躍性。來看一篇高考優(yōu)秀作文:
狀元涼粉
城東石板橋下有一家涼粉店:狀元涼粉店。聽說,店主的兒子五年前成了本城的高考狀元,狀元涼粉就此得名。城里人都想討個好彩頭,聽說,那兒的生意很火。
一切只是聽說而已,涼粉對于我這個農(nóng)村學(xué)生來講真是一種奢侈品,既吃不飽,又貴。
可今天,我卻坐在狀元涼粉店里,準備嘗嘗這種“珍饈”;另外……我嘆了口氣:“唉,真倒霉,前天買參考書,貪便宜在街邊小攤上買,黑燈黑火的,找了張20元假鈔給我?!?/p>
“小伙子,涼粉來啦,吃吧!”店主將滿滿一大碗涼粉端到我面前。
說真的,這東西又白又滑,爽口宜人,還真好吃,真想天天吃個夠。
“上學(xué)呢?”店主拿了條板凳坐下來。這時我才抬頭打量了她,四五十歲,皮膚很黑,脖子上、手臂上都是些熱毒疹。
“嗯,高三了!”這時,我又想起了兜中的那張假鈔,今天可要將你出手了!
“快要高考了,要注意加點營養(yǎng),可別虧待自己呀。”店主的話使我想起了自己的母親,她每次來看我,都會將家里老母雞生的那幾個蛋塞給我,而我知道,為了讓我在城里上學(xué),家里一年沾不上十趟腥……“那我就更不能讓這張假鈔留在兜里!”
“當(dāng)家的,水開了!”店主被伙計喊到一旁打涼粉去了。我出于好奇,跑去看。只見一鍋滾燙的水向一個瓷缸里一沖,店主操起一根兩指粗的木棍,插進瓷缸中的透明狀的膠體內(nèi),使勁攪拌,沸騰的水早已化成水汽,直撲店主,店主的手臂上頓時燙得通紅……
我被眼前的場景深深打動了。我想起在農(nóng)村打鐵的父親,他也在灼熱的環(huán)境下辛勞,為我掙來一分一分的學(xué)費……
我猶豫了,到底要不要將這20元假鈔用掉,使這位店主蒙受損失?不用吧,自己下半個月的日子可就難過了;用吧,拋給這位與我父母一樣辛勞的店主,讓她的狀元兒子少掉20元的生活費,我也于心不忍。
怎么辦?我受著良知和生活壓力的煎熬……
終于,我咬咬牙,掏出身上僅剩的5元真幣,“阿姨,給您錢!”“傻孩子,沒看見墻上貼的‘高三學(xué)生免費的字條嗎?下回再來,我給你炒兩個菜。”
回校后,我就把那張假幣撕掉。
為了店主的真誠,為了我的父母,為了自己,這次選擇,值!
在這篇文章的第8段和第10段,作者先后由店主聯(lián)想到了自己的母親、父親,從而找到了店主與母親的契合點,即都是那么地關(guān)懷自己;找到了店主和父親的契合點,即掙錢都是那么不容易。這兩個契合點既不斷堅定自己用掉假幣的決心,又不斷動搖自己傷害店主的想法。這樣的跳躍比單純的議論要精彩得多,這兩次跳躍可謂是價值千金。
三、角色轉(zhuǎn)換跳躍
這種跳躍方式更多的是用于敘事之中。事件的發(fā)生會涉及不同的對象,這不同的對象在面對事件時會有不同的反應(yīng)和舉措。在這些角色間跳躍,將他們的反應(yīng)和舉措對比著寫,就可以實現(xiàn)角色轉(zhuǎn)換跳躍,讀者不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而且更容易從對比中形成自己對事情的判斷,這比作者單純地告訴讀者要強多了。
中國古代小說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之類的說法,這其實就是對角色轉(zhuǎn)換跳躍的一種應(yīng)用。小說中如果有不止一條線索,那么就把不同線索的事件交織起來敘述;如果同一事件涉及不同方面,就在敘述事件時,中斷敘述一方,轉(zhuǎn)敘他方,從而引起讀者的期待心理。以為人熟知的《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為例,其中一段是:“且說司馬懿引二十萬軍……卻說孔明在祁山寨中……卻說馬謖、王平二人兵到街亭……卻說司馬懿回到寨中……卻說王平見魏兵到……卻說郭淮收了軍馬……卻說孔明自令馬謖等守街亭去后……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文章在涉及戰(zhàn)爭的兩方幾個戰(zhàn)場多位將領(lǐng)間不停地切換,使得整個事情發(fā)展緊張激烈,扣人心弦。
我們再來看作家喬葉《有那樣一個下午》中的一個片段,更好地理解一下這種跳躍方式。
那是一個夏日的午后,母親要去給玉米噴藥,喊我去,我不情愿地說:“我又不會噴藥,讓我去干什么?再說我還要看書呢!”
“不是讓你噴藥,因為噴壺太沉,我背不上肩,讓你去幫我往肩上送送噴壺?!蹦赣H小心地說,“你可以帶書去,坐在井邊的樹蔭下看書?!?/p>
我滿臉不高興,又實在想不出搪塞的理由,只好去了。
沒有一絲風(fēng),天熱得正狠,玉米長得還不及膝,一腳便可以踩折一棵,所以走在田間需要格外小心。我?guī)湍赣H背上噴壺以后,便坐在樹蔭下,毫無意識地看著她緩緩地在玉米隙地間移動。
噴藥是玉米生長期間必需的一道勞動工序,就是用定量的藥品兌上定量的水裝在噴壺里,然后左手操作壓桿,右手揮動噴嘴,均勻而細致地為每一棵玉米鍍上一層“保護衣”。噴壺灌滿至少有三四十斤重,每次回來,母親的背都濕得透透的,不知是汗水還是藥水。
“下次不要背這么多了!”我說。
“傻丫頭,好不容易來回跑一趟,太少了不值得。”母親說。
“我也試試吧?!蔽业恼Z氣明顯缺乏誠意——我實在畏懼噴壺這種充滿了怪味的重物,可是我已經(jīng)18歲了,目睹母親的勞累而無動于衷,我又感到愧疚。
“不用了,你不會,再說我已經(jīng)沾了手,就別染上你了。”母親說,“你看你的書吧?!?/p>
我在心底暗暗長噓了一口氣,居然覺得如釋重負。
最后一壺藥噴完的時候,已經(jīng)夕陽西下了。
“怎么樣?熱不熱?”母親邊洗手邊問。
“還好,就是井邊的蚊子太多?!蔽液茈S意地說。
“咬出疙瘩了嗎?回家趕緊用清涼油抹抹?!蹦赣H說。
我們就這樣有一句沒一句地聊著閑話回了家?;丶液蟮那樾挝乙呀?jīng)記得不清楚了,只知道母親吃過飯后就躺在竹椅上,一睡一整夜,而我“摟”著電視機一直看到了“再見”。
記敘文中經(jīng)常用到兩個人物的對話,但學(xué)生的對話常常滿足于將事件交代清楚,而并未真正將兩個人物進行角色轉(zhuǎn)換。在喬葉女士的這段文字中,主要是表明一個問題:母親懂得體諒“我”,“我”卻不懂得體諒母親。主要圍繞一個事件:噴農(nóng)藥。喬葉女士很好地運用了角色轉(zhuǎn)換,文章在母親和“我”之間跳躍:喊“我”去幫噴農(nóng)藥時“我”和母親的不同表現(xiàn),對母親背很重的農(nóng)藥噴壺“我”和母親不同的看法,噴完農(nóng)藥后母親和“我”不同的做法。所以“那樣一個下午”成了喬葉女士無法磨滅的記憶,也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記敘文中的跳躍方法有很多種,在教學(xué)過程中,我們要善于發(fā)掘文本,利用文本,在這種諸如跳躍方法之類細小的地方可以具體指導(dǎo),使師生本互動,讀與寫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