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默
午休的時候,我把褲子搭在椅背上,突然“咚”的一聲,著實讓我嚇了一跳。怎么回事?原來,手機從褲袋里滑落,掉到了地上,我趕緊撿起來,指紋解鎖,左點點,右點點,還好沒摔壞,實在是太幸運了。
疑云片片,在心間浮起。我怎么會把手機放在褲袋里呢?多少次,我像小和尚念經(jīng)似的不停地提醒自己,不要把手機放在褲袋里,而今,還是犯了如此低級的錯誤。
這一經(jīng)驗的得來,很不容易。
把手機揣進褲袋里,容易遭小偷惦記,小偷一下手,手機就沒有了。我看過一則監(jiān)控視頻,小偷頻頻得手,只因為倒霉的遭竊者把手機放在褲袋。要是把手機放在上衣的貼身口袋里,或塞進包里,小偷還能那么容易得逞嗎?
褲袋里的手機即使躲過了小偷的剿殺,也難逃其自殺的命運。就像我的手機從椅背上墜落,明擺著心里有氣,想不開,對主人有成見,故而尋了短見。好在墜亡不成,讓我省下一小筆維修費,或者一大筆換機費。
有一次,我隨作家采風團到廬山西海坐船,訪山問水,領(lǐng)隊是國內(nèi)某著名散文家,眾目焦點。一上船,一群人神色異常,議論紛紛。原來,領(lǐng)隊把手機插在褲袋里,從碼頭邁上船的時候,手機滑落,掉入海中。作家們紛紛出招,怎么下水打撈,船主嚴厲制止,告訴大家,此處水深幾十米,貿(mào)然下水,兇多吉少。
眾人在安慰領(lǐng)隊的時候,就聽見有人提醒,不要把手機放在褲袋里,那樣,萬一手機抑郁成疾,很容易墜亡的。但在游玩過程中,還是有人把手機放在褲袋里,不小心遺落在了座位上。
提醒不要做什么,有人就偏要去做,這到底是什么心理呢?
記得小時候,大人一再呵斥,不要把筷子含在嘴巴里,多少孩子把這話當耳邊風,更有甚者,當著大人的面,嘴含雙筷,挑釁道:“我就這樣做,不也沒事呀!”
現(xiàn)在想來,如果意外發(fā)生,那可是人命關(guān)天的大事。偶見新聞報道,一個小孩口含筷子,摔了一跤,那筷子不再是吃飯工具,而成了奪命兇器。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長篇推理小說《祈禱落幕時》中有個細節(jié)與之類似。一個弱女子,用一雙筷子,殺死了一個彪形大漢。想到這,每當我看見孩子嘴里含著餐具,都要特意提醒一番,然而,收效甚微。
從大人到孩子,一旦遇到“不要……”之類的提醒,都是置若罔聞,非得意外落到自己頭上,才算撿個教訓,當成一生銘記的經(jīng)驗,時刻警醒。是不是逆反,這個沒有年紀的限制?
讀過一篇諷刺小說,開篇便告誡人們不要把電燈泡塞進口中,因為塞進去根本取不出來。結(jié)果呢,大街小巷的每個人都口含一枚燈泡,行色匆匆,而他們都是被告誡過的。人潮最后都涌入醫(yī)院,口含燈泡的就診者們有了一個驚人的發(fā)現(xiàn),醫(yī)生自己嘴里也被一枚大大的燈泡把腮幫子塞得鼓脹起來。
小說固然有夸張成分,但事實上,英國人防患于未然,在燈泡包裝箱上,赫然寫著警示語:不要把燈泡放進你的嘴巴里。
逆反心,誰都有。“不要做什么”,一經(jīng)提醒,人們往往反過來聽,反而成了“要做什么”的號角。當逆反遇上了好奇,其結(jié)果往往就悲劇了。其實不是好奇心害死貓,真正害死貓的,是那個有逆反心理的好奇者。
摧毀好奇之心,一個巴掌,一盆冷水就好了,端掉逆反心理,就沒有那么容易了,需要善于聆聽的耳朵,外加冷靜而睿智的大腦。
回到正題,如何讓人不把手機放進褲袋里?見到他這么做,重重地懲罰他,自然就學乖了?;蛘撸o靜地聽完他的訴說,釋放掉他滿心的好奇,再給他一番苦口婆心的勸導,給他燥熱和貧智的大腦輸送冷氣和見識,他自然就不會這么干了。
但事到如今,這一提醒已經(jīng)完全沒必要了,因為現(xiàn)在的人只把手機放在一個地方——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