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宏
【摘要】 目的:研究針刺結合康復療法對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的臨床康復療效分析。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在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8例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A組與B組。A組患者34例,予以常規(guī)康復療法進行治療,B組患者34例,在A組患者的治療基礎上予以針刺療法治療。觀察針刺結合康復療法對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的臨床康復療效。結果:A組患者治療后膀胱功能評分明顯低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390,P<0.05);治療后,兩組頸髓、胸髓、腰髓損傷患者的殘余尿量下降,膀胱容量增加,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B組各部位損傷患者的殘余尿量明顯少于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00、4.52、3.76,P<0.001、P=0.002、P=0.002),膀胱容量明顯多于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95、4.59、3.46,P<0.001、P<0.001、P=0.003)。結論:針刺結合康復療法能最大程度地減少脊髓損傷患者神經源性膀胱尿潴留,改善患者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水平,具有一定的臨床運用價值。
【關鍵詞】 針刺; 康復療法; 脊髓損傷; 神經源性膀胱尿潴留; 臨床療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6.0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8)16-0-03
隨著世界各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fā)展,脊髓損傷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其常發(fā)生于工礦、交通事故、戰(zhàn)時和自然災害等,多發(fā)傷和復合傷及并發(fā)癥均較多,脊髓損傷是脊柱損傷最為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1]。根據文獻[2]的相關統(tǒng)計學調查,脊髓損傷常常導致損傷節(jié)段以下肢體嚴重的功能障礙,包括運動、感覺、括約肌功能障礙,及肌張力異常等,其最為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是神經源性膀胱。神經源性膀胱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嚴重者會截癱甚至死亡。目前在臨床上常采用間歇導尿、膀胱功能訓練、針灸、藥物或手術等治療[3]。本文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68例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針刺結合康復療法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在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8例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處于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恢復期,生命體征穩(wěn)定;(2)所有患者均不能自主排尿或自主排尿不充分,均經B超檢查診斷為尿潴留;(3)膀胱殘余量大于100 ml;(4)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后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有關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患有嚴重心、腦、肝、腎功能不全疾病者;(2)存在嚴重腎積水、膀胱造瘺術或合并嚴重腎積水;(3)存在精神疾病或溝通障礙;(4)資料不全或自愿退出研究者。本研究內容符合醫(yī)學倫理學要求。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A組和B組,每組34例。A組患者中,男22例,女12例;年齡42~68歲,平均(46.85±4.53)歲;病程1個月~6年,平均(3.25±1.20)年。B組患者中,男20例,女14例;年齡45~70歲,平均(47.04±5.21)歲;病程3個月~8年,平均(4.05±1.02)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前進行血壓、脈搏、呼吸、心率等相關檢測,血常規(guī)等三大常規(guī)檢查,所有患者基本生命體征正常且相對穩(wěn)定。A組患者實行常規(guī)康復療法,并給予間歇導尿和膀胱功能訓練,囑咐和督促患者定時飲水,間隔4~6 h,進行膀胱功能訓練并采用一次性導尿管導尿幫助排尿。當患者膀胱容量>250 ml,自主排尿間隔>2 h,排尿后殘余量<100 ml,患者導尿期間無感染即可終止導尿。按摩和擠壓膀胱區(qū)、恥骨上叩擊、拍打大腿內側、撓腳心、聽流水聲、進行盆底肌肉鍛煉等,1次/d,一個療程4周,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選擇輔助排尿方式。B組患者在A組患者治療基礎上,再予以針刺療法,采用不銹鋼毫針斜向下45 ℃,深度2寸左右,針感傳至膀胱和尿道適宜,取雙側的膀胱俞穴;采用不銹鋼毫針斜向下刺入,深度1.5寸左右,針感傳至膀胱和尿道適宜,取雙側次髎、下髎穴;采用不銹鋼毫針斜向上刺入,深度2寸左右,針感局部產生或沿經脈向上為適宜,取三陰交、陰陵泉穴;1次/d,5 d為1個療程,治療4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指標
觀察記錄所有患者膀胱殘余量、膀胱容量、膀胱功能評分[4]。(1)膀胱殘余量:采用B超檢測尿量,<50 ml為排尿完全;50~600 ml為部分尿潴留;>600 ml為完全尿潴留;(2)膀胱容量:采用B超檢測,正常情況下排出尿量等于膀胱容量,當發(fā)生病變時,膀胱容量=一次排出尿量+殘余尿量;(3)膀胱功能評分:0分即通過反射能自主排尿,殘余尿量<50 ml,膀胱內容量400~500 ml,排尿意識自我控制;1分能反射自主排尿,殘余尿量50~150 ml,膀胱內容量400~500 ml,膀胱內壓在15 cm H2O以下,排尿意識緩慢但能自我控制;2分反射刺激能排尿,殘余尿量>150 ml且≤250 ml,膀胱內容量350~450 ml,排尿不能控制;3分無法通過反射自主排尿,膀胱容量<400 ml,排尿無法控制。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膀胱功能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膀胱功能評分均有所下降,B組患者評分明顯低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各部位損傷患者治療前后殘余尿量和膀胱容量比較
治療后,兩組頸髓、胸髓、腰髓損傷患者的殘余尿量均有所下降,且膀胱容量均有所增加,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B組各部位損傷患者的殘余尿量明顯少于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00、4.52、3.76,P<0.001、P=0.002、P=0.002),膀胱容量明顯多于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95、4.59、3.46,P<0.001、P<0.001、P=0.003),見表2。
3 討論
正常排尿是由脊髓反射中樞、交感、副交感、體神經共同參與,當任何有關排尿活動的神經受到損害,從而引起排尿功能障礙,即為神經源性膀胱;神經源性膀胱最常見的癥狀有尿不暢、尿潴留等,其易引發(fā)泌尿系的并發(fā)癥,比如上尿路損害和腎衰竭,這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5-6]。影響排尿和儲尿的病因可因為中樞神經系統(tǒng)、外周神經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醫(yī)源性等其他因素[7]。有研究表明,大部分的脊髓性病變都會影響尿路的排尿功能,而尿路排尿障礙會引發(fā)尿路功能受損,嚴重者導致尿潴留、慢性腎衰竭,這也是截癱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8-9]。因此,對于脊髓損傷患者避免其發(fā)生神經源性膀胱尿潴留具有重要臨床意義,本文研究針灸結合康復療法治療對其臨床療效。
針刺在我國醫(yī)學上運用已有千年歷史,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術之一,其通過針刺入人體皮膚或組織的一定穴位來達到治病的目的[10]。文獻[11]研究表明,針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射性調節(jié)大腦及脊髓相應神經細胞,能夠改善括約肌微循環(huán),增強組織新陳代謝,減少組織水腫,改善局部壓迫癥狀。針刺治療時應注意避免感染,當患者皮膚存在感染、潰瘍、瘢痕時或患者存在過度勞累、饑餓、精神緊張時避免刺針,盡量采取臥位刺針避開血管。康復療法指在康復治療前,對病患進行康復評定,再制定康復方案,由康復醫(yī)師與臨床醫(yī)師等組成康復治療組,根據患者病情不斷改善調整治療方案直到治療結束[12]。康復療法在疾病后期恢復具有最佳療效,還具有降低并發(fā)癥和死亡率等明顯等優(yōu)勢。在康復醫(yī)學領域,針刺結合康復療法在對治療脊髓損傷等疾病中逐漸得到了認可和廣泛運用[13]。
本文研究分析針刺結合康復療法對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尿潴留的臨床療效。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兩組患者膀胱功能評分均有所下降,但B組患者評分明顯低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證明B組患者改善膀胱功能效果明顯優(yōu)于A組,針刺聯合康復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一使用康復療法治療。此外,兩組患者治療后殘余尿量均下降且膀胱容量均增加,同時B組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針刺結合康復療法治療顯著提高治愈時間,減少殘余尿量,增加了膀胱容量,針刺療法有助于促進膀胱排空,雖然患者脊髓損傷,但是患者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體系并未損傷,所以針刺通路仍然具有作用,能有效改善協(xié)調膀胱功能,幫助形成自主排尿意識[14]。康復療法通過間歇導尿和膀胱功能訓練,避免膀胱過度充盈造成膀胱壁損傷,防止膀胱肌痙攣。應用不同針刺手法可通過調節(jié)逼尿肌的收縮,增加膀胱容量提高膀胱感覺閾[15]。
綜上所述,針刺結合康復療法能最大程度地減少脊髓損傷患者神經源性膀胱尿潴留,改善患者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水平,具有一定的臨床運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楊秀軍,曹建輝,沈志民,等.艾灸針刺治療脊髓損傷尿潴留臨床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yī),2015,33(10):168-169.
[2]王宇臣,宋柏林,叢德毓.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尿潴留的康復治療現狀[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6,36(1):9.
[3]崔穎,郭寶.針灸聯合康復護理促進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恢復[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32(3):550-551.
[4]婁天偉,田夢,畢鴻雁,等.針灸治療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研究進展[J].山東中醫(yī)雜志,2017,36(5):434-436.
[5]陳靜,羅娟.針灸治療神經性耳鳴的臨床效果觀察[J].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5,12(2):67-68.
[6]元小紅,李春根.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的中醫(yī)治療進展[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7,14(2):54-57.
[7]王劍歌,程素利,徐家淳,等.針刺對繼發(fā)性脊髓損傷的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天津中醫(yī)藥,2015,32(8):509-512.
[8]劉繼生,張泓,黃桂蘭,等.針刺治療脊髓損傷細胞信號轉導機制的研究與思考[J].中國針灸,2017,37(6):680-684.
[9]姚海燕,李青,梁道臣,等.甲潑尼龍聯合亞低溫治療急性脊髓損傷[J].實用骨科雜志,2016,22(5):414-417.
[10]卞根霞.“三聯療法”聯合針刺治療急性期腰椎間盤突出癥[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7,17(3):417-419.
[11]秦江,趙亞杰,石秀秀,等.不同時期針刺介入對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重建的影響[J].中國針灸,2015,35(2):132-136.
[12]郝麗霞,張琰,劉帥,等.低頻電刺激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研究,2017,30(1):116-119.
[13]熊杰,劉佳,劉凱,等.針刺結合康復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6,31(8):903-907.
[14]程瑞動,朱根應,葉祥明,等.不同時期針刺對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盆底肌及排尿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6,22(12):1438-1441.
[15]張穎,蘇嚴慧,金書曉,等.穴位刺激聯合膀胱功能訓練對脊髓損傷患者尿流動力學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5,37(11):842-845.
(收稿日期:2017-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