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敏
投食,一個比擬,像動物園里那樣,給籠子里早已不猛的野獸丟些死雞活鴨……這是個有點調(diào)笑的說法。調(diào)笑是為了減輕內(nèi)心的不適感。我老覺得,我們現(xiàn)在的閱讀很像是投食模式。投食的主要表現(xiàn)是榜單、書目、名人推薦、月選季選年選等。一到周末或月底的進食時間,流水線一樣的資訊平臺就開始推送了,詳盡的內(nèi)容簡介、寫作特色、章節(jié)摘要、專家評說,切成很小的碎塊、撒好了提神的調(diào)料和悅目的花邊,排列整齊地進入到我們各自所趴著的籠子里。如果你是一位在某個領(lǐng)域小有名聲的人士,出版社還會直接就把書給扔進來呢。這情況多么令人滿意,你都不用動半根指頭,就可以非常及時地進食到本季最時新的讀物。
某天,有個攝制組來家里拍東西,主持人隨手拿起茶幾上一本書,語調(diào)喜悅:“哦,我剛剛在某老師家也看到這一本哎。最近,老是聽到人說哎……”我立即知道,我與“某老師”,還有別的一些老師,誰是在同一時間被空投了同樣的東西,都是剛剛打開包裝,熱氣騰騰地放最靠手的地方,而這本書的下方,稍微帶點陳灰的,是一堆同樣來源的書。我不知道,我將在何時或者是否真的會去拿起刀叉張開嘴巴……絕非胃口不好,相反啊,閱讀上,這些年我一直饑餓,這滿目琳瑯、飽食終日的餓,已致嚴(yán)重的營養(yǎng)不良——聽聽,連我自己也要臉紅了,多么矯情的令人反感的說法。
我當(dāng)然知道真正的供給不足。從五十年代的前輩們那里,我們都聽過許多關(guān)于閱讀的故事,在那灰藍色的回憶光圈里,他們到廢品回收站找書、到貼有封條的倉庫偷書、在廁所發(fā)現(xiàn)半本沒封皮的書不舍得撕下來“善后”、步行三個小時到一處去借書連夜急讀并于次日凌晨交到下一個風(fēng)塵仆仆的接力者手中。我的一位同行,是六十年代生人,也有類似的經(jīng)歷,他多次用一種不可思議的語氣提起,他整個青少年時期的閱讀,就是靠各種“意外”與“撞運氣”,得以與某書碰上,然后就抱住死啃,啃得連渣子都不吐。他最神奇的是在垃圾堆里撿到過好書,拍拍灰,塞褲子口袋就拿回去讀了……每每聽之,我總是嘖嘖不已,并且有種向往的心態(tài),覺得那種匱乏,一方面是殘酷的、壓迫的,可其中又有種初戀般的純度與濃度,甚至帶有傳奇的時代美感。
我這心態(tài)顯然也是不大健康。這所謂的美感,是出于我的主觀視角,是對比而生的,對比于當(dāng)下的食欲僵死。投食而來的那些書單,一撥又一撥,擠挨挨、滿當(dāng)當(dāng)?shù)剡M入視線,愛戀的感覺就此稀薄了,似已沒了起初的忠貞和虔誠,因它們不是我日思夜盼、苦苦求索而來的,甚至可能是并不需要的、伴有輕微質(zhì)疑的。常常的,打開一本書,那樣講究的字體與排版,花了大心思的封面,體貼的、連配套的書簽都備好了,可是啊,負(fù)疚地長嘆,不想打開。我害怕會碰到反復(fù)碰到的情況,那既不甜也不苦,既不燙也不冰的滋味,都攪動不了齒舌,更何談心腸與腦袋。當(dāng)然,是可以看的,足可以翻上大半天,并也會條件反射地發(fā)笑與點頭稱是,直看得圓滾滾的、挺胸凸肚,可隨后只消半個黃昏,就沒了,就餓了,加倍的餓,空洞到極點的餓,并伴有異常的傷心,為那書,為它那好看的樣子,為我對它的無情遺忘。更絕望的是:那不獨是那本書的命運,那更是我的、我們的。
我餓著。我羞恥于這種餓,像得了道德敗壞、見不得人的病。這怨不得別人的。為什么會在大豐大收、供給豐沛到過剩的背景下如此之餓?是我的無能,是我自個兒喪失了覓食和追求的能力,去荊棘、去莽原、去冰雪中捕食的能力,從被拋棄的垃圾堆里、從加鎖的門背后、從被打包變賣的廢品中,翻找到那些破舊、殘缺、沒了用處、味淡如水的,但真正適配自己的東西。我為什么要吃大路貨?為什么要叨起降落到眼跟前的發(fā)亮玩意兒,好像新晉小開總要趕上新品發(fā)布似的,哼哼唧唧地表示津津有味,以大合唱、團體操的標(biāo)配方式來閱讀、思考、發(fā)聲。想想看,這真是可憐而貧瘠的局面。大概正是出于這種恐慌的心理,每次看到書單,看到排行榜,看到幾乎像課堂作業(yè)般整齊的贊美式反饋,我總升騰起一陣迷霧般的焦慮,我不知道我能否有勇氣立即站起身、跑出去,趁著肢體與腦力尚未完全綿軟,離開這無須任何心力的富足之地,躍入曠野,躍入干涸,激活被干擾和馴化過的視覺與嗅覺,恢復(fù)那種挑剔但準(zhǔn)確的靈敏,重新長出野蠻有力的肌肉……最終,在視線盡頭的大地深處,在被忽略被冷落的地方,在依稀可辨的光線中,遭遇到我一直尋找和渴求的那本書。撒向饑餓的黑色齏粉,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