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王新云
我一直記得1997年大約5、6月份的時候,我寫第一首詩歌的情形。
那是寫香港回歸的一首短詩。雖然過了20多年,當時的感覺卻記憶猶新。寫的時候似乎有東西在往外涌,不吐不快;一旦寫完,我馬上就平靜下來,因為我覺得這就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我一直把這當成我的第一首詩,可惜如今卻一句也記不得了。當初的感覺,早已無從尋覓,觸摸不得。
我想我是從內(nèi)心深處熱愛詩歌的。想寫的時候,感覺如鯁在喉,滿腦子都是詩句,只有如實地寫出來才能釋放這種感情。如今,我寫詩歌已經(jīng)20多年了,回顧以往,發(fā)現(xiàn)自己經(jīng)歷了幾個階段。
2001—2008年,可以稱為“矯情表達期”,這個時期寫東西比較矯情,有些抒情過度,太強的表現(xiàn)欲反而讓詩歌顯得華而不實。比如:
濕潤的六月
哭泣的六月
眼淚漣漣
我有心洞悉這濕潤的秘密
卻無心成為——
一滴雨水
搖曳在你烏黑的發(fā)端
墜落,墜落
流經(jīng)你溫暖的面
混跡于你的淚
我,開始是你生命的一部分
感覺——
咸咸暖暖
2008—2013年,基本上沒有什么作品,主要瑣事太多。我稱之為 “停滯期”。
2014—2016年,我在廣州,孤身一人,業(yè)余時間比較多,所以寫了不少詩歌,看見什么、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是 “題材廣泛期”。如 《我在廣州》:
手捧艇仔粥
鮮甜絲絲入喉
船兒悠悠
泊橋頭
白皙的如雙皮奶
擦肩的有黑黝
身材曼妙
西子瘦
信手閑剝荔枝初
云吞咬破蝦仁露
不膩不油
蟹籽如星斗
卻不及絲面稠
媚眼善睞,杏眼閃眸
唇如米糖蜜且柔
朱唇輕啟笑意久
慣聽粵語滿街游
點點漣漪驚木舟
粵劇聲去
戲臺燈影湖心留
蒸酒半瓶已去
率性登上船頭
瀟灑一劃手機
喂!我在廣州
又如這首 《爬樓樂》:
為了微微的汗意
為了苗條的身體
我要爬樓梯
我從3開始旋轉(zhuǎn)
循著鐘表的痕跡
每個數(shù)字提示新的高度
每個 “吸煙區(qū)”屏住呼吸
當3第二次成為個位數(shù)
我將雙腿合一
我在23上小憩
還好
每一次都有成功的記憶
越來越多的臺階留下腳掌的敲擊
越來越少的臺階聽過我的喘息
當逆時針成了主旋律
潔白的樓梯只有數(shù)字跳躍的記憶
還好
有那些美麗的數(shù)字引導(dǎo)著
沒有迷失在樓道里
回到我原始出發(fā)地
2017年,我開始對詩歌的節(jié)拍感興趣,并進行了探索。 《詩歌:彈鋼琴的姑娘》節(jié)選如下:
我背對著姑娘
看不到她的面龐
也嗅不到她的體香
只是投射的陽光
落在她的身上
一些燦爛金黃
一些如雪如霜
交錯斑駁
一直往上往上
隨著節(jié)奏跳躍于白色的墻
偷偷溜出了微開的窗
…………
2017年下半年,我開始對我的詩歌整體都不滿意了,因為我一直傾向于新月派,但是感覺我離老鄉(xiāng)聞一多提出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很遠。于是我就停下來,不寫了,開始思考我的問題所在。
另外一個矛盾,就是我的思維矛盾。我是理工科畢業(yè)的學(xué)生,這種強邏輯思維,和詩歌寫作的弱邏輯甚至反邏輯有些沖突,如何轉(zhuǎn)換思維,用不同的思維模式去寫,讓我很矛盾。
2016年出了一本詩集,之后,我就不寫詩了。有人問我為什么。我想了想,大概有這些原因吧。首先,是沒有突破。雖然感覺現(xiàn)在比10年前進步了,但是離我需要的還很遠。詩歌的水平飛躍是思維的突破。文字是載體,思想是靈魂,思想把握住精髓,再質(zhì)樸的文字也能傳神表達。而我一直感覺不到思想的突破,要解脫,需要自我松綁,需要時間。其次,缺少激情。詩歌就是激情的產(chǎn)物,而我缺少那種難以忘懷的和心潮澎湃的激情。我壓抑住自己想寫的沖動,沒有好的作品,我只能讓句子都爛在肚子里。期待突破,期待激情,這個時候的感覺,有些無奈。
思考不清楚,不如看書。我開始看書,去看格律詩,去看詩歌的創(chuàng)意和用詞。現(xiàn)代詩寫得經(jīng)典流傳很久的,比較少,只能在古詩詞里找了。不斷看書,不斷思索,或許能脫離現(xiàn)在的困境,才能鳳凰涅槃,如同一葉扁舟,以人為帆,駛向未來。
帆
薄霧獨木青竹竿,
一波一漾向天邊。
桃源福地何處是?
水接天色人為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