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兔子
畢業(yè)兩年的表弟辭掉了銀行的工作,在家庭聚會上被長輩們輪番數(shù)落,他灰頭土臉地找我求救,眼神卻灼灼:我今年24歲了,總不能一輩子都這么朝九晚五拿著死工資吧,那能有什么出息?
他說得情真意切又信心滿滿。我一個恍惚,居然覺得他有幾分像勵志小說里的男主角,而這恍惚很快被姨夫的冷笑打斷:“你看不起人家拿死工資的,可人家至少還能養(yǎng)活自己。你一分錢沒有,還欠下一屁股債,你倒是有出息了?!?/p>
原來,他瞞著家里人裸辭之后,跟朋友一起開了一間咖啡館,由于經(jīng)營不善生意慘淡,苦苦支撐了兩個月,別說盈利,就連之前的銀行貸款都還不上,靠幾張信用卡東拼西湊地挪補,并欠下了近十萬元的貸款。
沒有商業(yè)計劃書,沒有行情考察和市場調研,沒有啟動資金和過渡資金,腦門一熱便交了辭呈,說走就走,說干就干。
我聽得目瞪口呆,仿佛對于他,創(chuàng)業(yè)不是一個艱苦卓絕的大工程,而是隨意便可為之的兒戲。
“就你這樣,還準備白手起家變成巴菲特?”我也沒能脫俗地像長輩們一樣反問。
他用“怎么連你也這樣”的失望眼神看著我,士氣更加低落,嘴上卻不服輸:“你們都不懂,創(chuàng)業(yè)看的是時機。讓我扛過去了這個坎兒,以后肯定會好的,反正我就是不想跟你們一樣,一輩子都做個普通人,過著這種沒意思的生活?!?/p>
有一次出差,我在酒店吃早餐時跟一對母女同桌,女孩初中生的模樣,拿著一本歷史課本目不轉睛地反復背誦。她的記憶力顯然并不出色,一句短短的“張角于公元184年起義”念了五六遍,一合上書,卻立刻印象全無。
她母親幾次催促她吃飯,她卻置若罔聞。等到母親再一次小聲提醒“再不喝牛奶就涼了”時,她忽然發(fā)了火,指著正來回奔走的服務員,大聲說:“我不想吃飯,我就想學習,我不想以后跟她一樣,做這種又累又沒前途的工作。”
周圍的人紛紛側目,可我坐在離她半米的距離卻看得真切,她眼神里的東西與其說是不屑與輕視,倒不如說是憂慮和恐懼。
她大概無法忍受自己是個普通人吧,她的手機屏保是袁泉飾演的“白骨精”唐晶,年薪七位數(shù)又走路帶風。那才是她認為值得去過的人生吧。
有個讀者給我私信,焦慮得要命,說自己兢兢業(yè)業(yè)地工作,三年才升了一級,每次一刷到滿朋友圈的總監(jiān)和CEO,就覺得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失敗者。
我安慰她:“名片上的職位不代表能力的高下,與你成功還是失敗更是不能直接掛鉤。”
“不是這樣的?!彼龜[出許多成功者的例子給我:“xxx20歲生日給她媽媽打了200萬;xxx只做了兩年新媒體,一條廣告費都上百萬了;xxx用了一年就從合同工干到總監(jiān)了……跟他們相比,我不是很失敗嗎?”
我說:“不算是失敗吧,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啊?!?/p>
她回我兩個大大的淚目表情:“活成這樣,不就是最大的失敗嗎?”
我覺得很絕望,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她。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并不缺少奇跡和逆襲成功,那光鮮亮麗向每個人魅惑地招著手,讓人向往速成,對一切普通與平凡嗤之以鼻,仿佛那便等同于混吃等死的生活。
可事實是,大多數(shù)人渴望成功的光鮮,卻無法承擔輝煌背后的辛苦。一邊向往,一邊駐足,一邊頹廢,一邊不甘,將自己折騰得像個不安分的跳梁小丑,還美其名曰:我不要平庸。
沒有年入千萬,沒有豪宅名車,沒有認識哪個大V又跟哪個很厲害的人攀上關系,那平凡無奇的,帶著煙火氣息的小確幸,才是普通人的日夜與生活。
一個人最失敗的,不是生而普通,而是既做不到卓越,又過不好平凡的生活。